通道深处的无尽黑暗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搅动着一般,剧烈翻滚涌动起来。就在这混沌之中,一个宛如山岳般巍峨耸立的庞大身影正慢慢地从其中踏出。它那顶天立地的身躯,简直快要将整个通道都完全遮蔽了!
伴随着它每一次沉重而有力的脚步落地,那身覆盖全身的暗红色重甲都会和坚硬无比的地面岩石猛烈撞击在一起,从而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咚!咚!…… 这声音犹如闷雷滚动,又似战鼓擂动,带着无与伦比的威势,狠狠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甚至连通道两侧的石壁也承受不住如此恐怖的威压,开始簌簌颤抖并不断有细碎的石块剥落下来。
铠甲上的龙纹并非彩绘,而是由无数细小的金色源力纹路交织而成,在暗绿色的荧光下流转闪烁,像是有活龙在甲胄中蛰伏,周身散发的磅礴源力,让空气都变得凝滞沉重。
“蚁皇大人!”
杜杜克见状,连忙双膝跪地,头颅低垂,金色触角紧紧贴在地面,语气急切到带着颤抖,
“这些人绝非入侵者!外面女娲的石甲军团已经攻破了外围防线,洞口外堆满了族人的尸体,是他们出手相助,一路护送我穿越枯木林和山缝,还帮我们消灭了那些突袭蚁巢的诡异蝎子……他们是来帮我们对抗女娲的!”
周围残存的十几只兵蚁也纷纷单膝跪地,尽管伤势未愈,却依旧维持着恭敬的姿态,金色触角齐齐颤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又敬畏的气息。
“不必多言。”
蚁皇抬手打断杜杜克的话,他的手掌覆盖着厚重的甲壳,指尖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动作缓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暗金色的复眼缓缓扫过林风等人,瞳孔中流转的光芒仿佛能穿透人心,“他们身上的源力纯粹而坦荡,没有女娲势力那种阴寒蚀骨的波动,更没有觊觎蚁巢源石的贪婪气息。
我活了近千年,对气息的感知从未出错。”
他话音刚落,周围的源力似乎都跟着波动了一下,像是在呼应他的话语,证明着他的判断。
林风握紧手中的应龙脊骨枪,能清晰感觉到蚁皇身上的源力强悍而沉稳,远非杜杜克和阿蛮可比,心中暗自警惕,却并未放松戒备。
黑墨镜扛着黑刀,下意识地往前半步,与林风并肩而立,眼神警惕地打量着蚁皇——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气势逼人的蚁族,光是那股无形的威压,就让人不敢小觑。
查雅则好奇地睁着银蓝色的眼眸,打量着蚁皇铠甲上的龙纹,指尖轻轻颤动,似乎在感知其中的源力流转。
蚁皇的目光掠过众人,最终定格在小哥身上,暗金色的复眼中瞬间泛起复杂的光芒。他迈开脚步,朝着小哥缓缓走去,铠甲摩擦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众人的心弦上。
走到小哥面前,他停下脚步,两人身高相差无几,蚁皇微微俯身,暗金色的复眼紧紧锁住小哥的脸庞,眼神里翻涌着震惊、敬畏,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仿佛在透过小哥,看向遥远的过往。
沉默在通道中蔓延,只有彼此的呼吸声和铠甲的轻微响动。良久,蚁皇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岁月沉淀的沧桑,像是从亘古地底深处传来:“你们张家人,终是回来了。”
“张家人?”
这话一出,跪在地上的兵蚁们瞬间僵住,纷纷抬起头,金色触角茫然地颤动着,脸上写满了困惑——显然,这个名号对它们而言极为陌生。耳鼠更是从林风肩头蹦了下来,在地上快速蹦跳着,绿瞳瞪得溜圆,尾巴像小旗子一样快速摆动:
“张家人?你说的是那个只存在于后岛古老传说里,被称为一切终极危机根源的神秘族群?那个贯穿了后岛千万年秘闻,踪迹难寻的张家?”
它的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语气急促得像是在确认一个惊天秘密。
蚁皇缓缓点头,暗金色的复眼依旧没有离开小哥的脸,语气肯定:“正是。”
小哥神色依旧平静无波,仿佛这惊天的名号与自己无关,只是握着黑金古刀的手指微微蜷缩,指尖轻扣刀柄,语气平淡无波:“你怎么看出来的?”
“我去过伏羲大人居住的‘昆仑墟’。”
蚁皇的声音放缓,带着一丝悠远的追忆,“那是后岛最隐秘的地方,藏在万丈冰川之下,墟洞内的石壁全部由千年寒玉雕琢而成。
石壁上,有伏羲大人亲手绘制的数十幅张家人画像,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画上的人,眉眼轮廓、站姿气质,甚至握刀的细微姿态,都与你一模一样,仿佛是照着你画下来的。”
这话如同一道惊雷,在众人心中炸开。
林风、黑墨镜、神荼和查雅瞬间交换了一个惊喜又震惊的眼神——没想到一路辗转,误打误撞之下,竟然真的通过蚁皇触及到了核心秘闻,显然,他们这一次是找对了人,离伏羲和补天石的秘密又近了一步。
神荼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上前半步,惊蛰剑的剑柄被他握得发白,剑身上的馗道纹路因为情绪波动,泛起微弱的金光:
“蚁皇,既然你见过伏羲大人的画像,那伏羲大人现在在哪?他还活着吗?”
听到“伏羲”二字,蚁皇暗金色的复眼瞬间黯淡了几分,周身的源力也随之波动了一下,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沉重。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语气里满是无奈与紧迫感:
“还活着,但也跟死了差不多了。”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他为了维持后岛的源力平衡,耗尽自身大半修为,设下了一道‘源力封印’,将自己困在昆仑墟的核心地带。
这封印全靠他的生命力支撑,一旦女娲找到那些‘根源之石’——也就是你们所说的补天石,用补天石的力量解开封印,便是伏羲大人身死道消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