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的经济学家早就已经和富兰克林算账,因为相比较自己的收获来说,这种付出是惊人的。
运送价值一百万美元的物资,需要的花费是两百万美元甚至更多。
美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向战时工业体系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压榨了国内的工业能力,而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急剧的下降。
前不久农业方面对肉类实施了全面的管控,将所有的成品肉类列入了军事物资的名单,市场上原本充足供应的牛肉现在变成了各种内脏。
美国家庭的饮食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以前的吃牛排变成了现在的吃牛杂。
各种内脏摆上餐桌,不能说美国人不喜欢吃内脏,实际上只是因为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而已。
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下降了很多,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或者说是不能有任何的怨言。
富兰克林已经完全掌握了国内的舆论媒体,一切报道都要为了战争,不能出现任何否定战争、消极作战的思想。
事实证明,媒体很多时候是没有良心的,很多人报道新闻只会去找亮点,找那种别人或许会喜欢的东西。
在富兰克林还没有对全国舆论形成管控的时候,很多报纸都在大肆的批评富兰克林宣布加入战斗的决定,认为这将会给美国人民带来灾难,希望通过反对来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但是很可惜在战争开始之后,这个被隐藏成国家的战争机器瞬间做出了改变,美国人的内心也是好战的,随着舆论管控的严密,这些行为当然就受到了打击,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美国方面已经为战争做出了很多,所以现在他们需要有对得起自己付出的回报,不能就这样看着人家这样肆意放纵。
英军在东南亚的表现是配不上自己补给的,所以富兰克林就以此作为威胁,要求英军必须要给出一个处理方案,要不然以后的物资供应将会出现问题。
英军方面无奈,只能改变和远征军的相处态度,并且任命杜乾生为联合司令部的副司令,可以在后续的行动上有自己的发言权,并且英军的后续行动也需要得到杜乾生的同意才能继续执行下去。
这样一来对于远征军来说当然就有了很多的生存空间。
不过此时的远征军依旧是非常的凄惨,因为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从以前的配角变成了现在的主角。
日军将远征军作为自己的重点攻击对象,所以远征军这段时间的伤亡是越来越大。
不过在日军狂妄的进行时,转机也已经到来。
有一座小城名叫同古,小城虽小,但是在战局中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第200师得到情报,要在这里尽可能的驻守,此时整个师其实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
但是在得到任务之后,第200师上下没有任何的怨言,只是加紧了对防御线的布置,打算将自己在这里的作战当成自己的最后一次战斗。
在陈知文的要求下,前线的战士们终于是得到了很多的武器援助,其中就有一批反坦克地雷。
远征军方面通过侦查确定,这次战斗中日军方面应该会动用坦克,对于日军的坦克,这些老兵其实已经见识过,所以在内心已经没有多少恐慌,而是希望到时候能用最少的损失得到最大的成果。
得到反坦克地雷后,战士们将这些地雷放置在坦克的必经之路上。
巷战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战斗形式,但是远征军的战士们没有任何的畏惧,因为巷战将原本的武器劣势降低到最少,而且作为守方,他们将会在地理位置上得到更多的优势,到时候能对日军展开最大范围的火力压制。
为了对付这些小鬼子,远征军还特意搞来两门火炮,到时候同样的将会作为杀手锏去使用。
为什么远征军中少有重火力,其实也不是美军不想给,而是给了也没用。
现在的炮兵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应该说都是精锐力量。
就连日本方面的炮兵都是异常稀缺的,在中国当然也是如此。
日军至少能有连续性的去培养炮兵人才,在军校中有设置专门的炮兵科目,中国的炮兵培养相比较来说就要落后很多,除了保定军校和之前的云南讲武堂还能培养一些炮兵,其余的地方很难成建制的去培养炮兵。
这样导致远征军中也少有炮兵人才。
不过通过在国府中寻找,终究是能找到一些的,所以这时候也就派上用场。
之前一直没有显现出来,现在派上用场了。
之前在作战的时候,后面的炮兵都是英军在操作,日军方面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最开始大炮对轰吃亏之后就改变了思路。
不过远征军这边一直没有展现出自己有炮兵,所以这次进攻日军用上了坦克,希望能尽快打下这座城市。
因为时间紧迫,他们并没有进行仔细的勘察,要不然一定能发现一些端倪。
可是日军被之前持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对面的远征军也不过是乌合之众,所以急匆匆的赶过来,希望远征军能自己撤退。
等到兵临城下,发现对面的远征军已经构建好阵地严阵以待后,指挥官当即恼羞成怒,要给远征军一个深刻的教训。
于是日军指挥官当即就发起了进攻。
远征军这边的指挥官明白,硬碰硬的对抗只能徒增伤亡,所以他打算将鬼子放进来打。
他安排了一个口袋阵,三面布置火力,和日军对峙的阵地不过是个样子,等到日军冲上来就撤退,将鬼子引入城内。
远征军在城里借助地形优势,在主要道路上放置了反坦克地雷,还模拟日军的进攻,在可能的地方布置层层火力,势必要给敌人一个惨痛的教训。
日军这边坦克联动步兵发动了进攻,果然很快就攻破了远征军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