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降之事,郭嘉不是没有想过,只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段尘也表示认可:
“宪和不必着急,自当有你发挥口舌之能的时候。”
此话说完,场内众人都是大笑。
简雍也只是苦笑,作为辽东内政一把手,内阁首辅,可好似在关键时刻,主要发挥的还是外交的才能,说来也是苦涩。
不过谁让诸葛亮太过妖孽,自己在前线作战,后方仅仅留他一位心腹,段尘也可以完全把心放在肚子里。
诸葛亮虽然全能,但其核心还在内政,当初刘备汉中大战,能和曹操僵持甚至战胜,也少不了诸葛亮调动之功。
至于后来的稳定益州,用一州之地压的曹魏喘不过气,最突出的也不是他的军谋,而是内政调度。
这一点,整个神话三国,恐怕也就荀彧能够与之一拼了。
“既然如此,那劝降之事就暂缓吧!”
苦笑过后,简雍也只能答应,劝降之事,可以等等。
·····
从寿春沿着江淮水道往南,是一片巨大的湖泊,湖泊之上,停靠着整个江东乃至神话三国最为精锐的水军,这边是江淮水军。
此时的孙策,就在这里接见到了乘快舟前来的沮授和荀攸二人。
联盟之事,张昭和孙权还是没有敲定,很多事情,还是要主公来亲自谈了。
孙策越发稳重了,办事非常周到,亲自前往合肥接应,而后热情款待。
沮授自然不忘拉孙策入群联系,三方彻底实现了主公级的联络。
南方的大脑就此也联为一处。
等待第二日,合肥府衙,有孙策、周瑜、庞统、还有迁往江南的鲁肃,与沮授荀攸二人交谈联盟之事。
唇亡齿寒之事,三方早已经心知肚明,所谓谈判,终究还是那谁主谁辅,那联盟究竟该如何的问题。
原话说了无数遍,最终以沮授的:
“三家和则互利,不和则必亡”为结尾。
孙策沉思了很久很久,最后他还是抬起了头,先是看向了周瑜。
只见他说道:“主公,大敌当前,一切要以击败敌人为中心!”
这就是表示认同的意思了。
之后,他又看向了庞统,只见这位也成长了许多的少年更是点头说道:
“主公,生存才是最必要的,等待融合之时,所谓主副,所谓土地,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听完这话,孙策更是重重点头,茅塞顿开。
随后再看向沮授二人说道:
“联盟之事,我江东完全配合,一切战斗方案,就在这‘群聊’中商议便是,分歧也在其中解决,大敌当前,我希望各方都能尽心竭力,共同抗击辽东!”
孙策不似孙权,周瑜庞统也不是张昭,有孙策的团队,更有着对江东世家的压制,也更有着某种争霸的野心。
主公的不同,对于团队的影响巨大,团队根基的不同,对于团队的方向有着决定作用。
江东想要和辽东一样,不仅仅局限在称呼的一城一地,不仅仅局限在割据一方。
或许,这也是江东集团让步更多,给予荆州和益州更多信任的原因吧。
“有了伯符此言,我等岂敢不尽心尽力?”
“南方联盟,就此敲定!”
沮授二人相继说道,相互激动不已,这次行动可真的是不容易啊。
孙策听后,只是大笑道:
“不必如此,虽然大敌当前,但我等也不必如此紧绷,今日好好饮酒,战事之忧,明日再操劳便是!”
说罢,他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却见旁边,一少年文士上前,先是行礼,而后道:
“主公,辽东大军压境,双方剑拔弩张不假,但如若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我南方争取喘息时间也是好事。”
孙策转头,望向鲁肃。
这位面色温和的文士,不到弱冠之年就已经是一流文士,和那诸葛亮,庞统已然不相上下了。
当初自江北带着鲁氏豪族迁移,投靠孙策,一上来就得到了重用,从侍左右。
今日,还是他第一次出言献计。
“不知道子敬有何谋略?”
孙策放下酒杯,正襟危坐以表尊敬,沮授众人也不敢小觑,同样神色凝重,望向鲁肃。
却见着少年丝毫不惧,再次躬身说道:
“鲁肃不才,愿入段营,劝辽东退兵!”
话语传出,沮授瞪大双眼,死死盯着眼前这少年,荀攸面色笑容更胜,周瑜手拿羽扇,自顾自的扇着,庞统却是面色一喜。
只有孙策,依然严肃询问:
“如今辽东强而南方弱,大军开拔,进驻边境,如若劝告其退兵,恐怕并不容易吧!”、
谁都能明白,辽东等不及了,能够坚持两年不南下而是稳固根基,已经是段尘极力压制的结果。
无论谁站在段尘的角度上来想,都必然清楚。
因而,哪怕周瑜等人,也从来没有想过劝其退兵。
鲁肃直言道:
“所谓辽东强而南方弱却为事实,然则那段尘也并非没有掣肘,臣自江北而下之时,见到中原大地一片荒芜,南方世家被全部迁移入辽东,加之北方异族,仅仅两三年,其内部绝对不可能稳定。”
····
接下来,鲁肃详细的讲解了自己的劝降思路,孙策等人越听,眼神越亮,等到最后,竟然是拍案叫绝。
然而激动过后,总归是要回归现实,鲁肃计谋刚烈,恐怕一去不回了。
“子敬!”
孙策本不应该迟疑,但鲁肃北上,总能让他感受到某种失落。
他江东,难道真的要靠眼前的少年吗?
“主公不必多言,那段尘倒行逆施,重百姓而轻世族,或有一时之利,但无长久之根基,看似是参天大树,实则本无根系,抵不过什么狂风骤雨,我此去,一定要踢下这致命一脚。”
鲁肃有少年侠气,他想要办一些大事,辽东虽说是要想着国家转型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军阀势力。
军阀势力的核心是军阀,没了军阀,那分裂自是必然,特别是在少主年幼的时候。
孙策猛拍桌案,大声叫好,接着到:
“此计甚妙,然则我江东猛士众多,何必子敬亲自犯险,我自当搜寻天下贤才,子敬年少,如此危险之事,我还是担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