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林澜的快穿人生 > 第13章 王府邀约,帝心不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王府邀约,帝心不悦

赵珩听闻她来,眉头微展,放下朱笔。近日政务繁忙,他已好几日未曾好好与林澜说话。

看到她提着食盒进来,脸上不自觉带了些许暖意。

“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赵珩语气平淡,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林澜将食盒放下,行礼后道:“臣妾做了些点心,想着皇上操劳,送来给您尝尝。另外……有一事需向皇上禀明。”

说罢,她将镇北王府诗会邀约之事,以及太后已应允的情况,清晰禀明。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赵珩脸上的暖意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平静。他手指轻轻敲着御案,目光落在林澜身上,锐利如刀。

“哦?皇弟倒是殷勤。”赵珩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他竟特意点名邀你?”

林澜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解释道:“王爷或许只是觉得那日御花园交谈甚欢,并无他意。

臣妾也想,借此机会出去见识一番,不负太后娘娘厚爱。”

赵珩沉默片刻,忽然问道:“你想去?”

林澜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是。臣妾想去看看宫墙外的世界。”

很好。赵珩扯出一抹极淡的笑意,眼底却无半分暖意,“既然母后已准,朕自然不会驳了她的面子,你去便是。”

“谢皇上。”林澜心中那丝不安扩大,赵珩的反应过于平静,反而让她觉得山雨欲来。

“点心放下,你退下吧。朕还有政务要处理。”赵珩不再看她,重新拿起了奏折,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冷意。

林澜知趣地告退。走出乾清宫,晚风带着凉意吹来,她轻轻叹了口气。小乖在她脑海中嘀咕:“宿主,皇帝好像不高兴了。”

我看出来了。林澜揉了揉眉心,这就是帝王的占有欲吗?即便他未曾明确定义我们的关系,却已将我视为他的所有物,不容他人觊觎。

这或许是个麻烦的开始。小乖提醒道。

我知道。但机会难得,我不能因噎废食。林澜定了定神,目光恢复坚定,小心应对便是。

而乾清宫内,赵珩在林澜离开后,久久未曾动笔。

他盯着摊开的奏折,眼前浮现的却是赵瑾那张风流倜傥的脸,以及林澜谈及宫外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向往。

一股莫名的烦躁和郁气盘踞在他心头。他冷哼一声,将朱笔重重搁下。镇北王府……诗会……好,很好。

赵珩压抑着不悦准了林澜的请求,但这股不悦显然并未消散,反而在沉默中发酵。

林澜敏锐地察觉到了风暴来临前的低气压,她对即将到来的诗会充满期待,却也预感到这趟出行必将引发难以预料的风波。

诗会风采,瑾王心动

三日后,天高云淡,正是秋日好时光。林澜乘坐着太后特意安排的马车,在一队侍卫的护送下,出了重重宫门,前往镇北王府。

这是她穿越以来,第一次真正走出那座黄金牢笼,呼吸到宫墙外自由的空气。街市喧嚣,人声鼎沸,种种景象都让她感到新奇而鲜活。

镇北王府坐落于京城最繁华的地段,却闹中取静,府邸恢弘大气又不失雅致。今日府门前车水马龙,宾客如云。

林澜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她虽衣着素雅,仅着一身湖蓝色锦裙,头戴简单珠花,但气质清冷出众,加之“前废妃”及“得太後青眼”的神秘光环,让她一出现便吸引了无数探究的目光。

赵瑾早已在府门前迎候,见到林澜,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惊艳与喜悦。

他今日穿着一身月白色锦袍,玉树临风,比在宫中时更多了几分随意与潇洒。

“沈姑娘大驾光临,真是令敝府蓬荜生辉。”赵瑾快步上前,亲自引路,言辞热络却又不失分寸。

“多谢王爷盛情相邀。”林澜微笑还礼,举止落落大方,毫不怯场。

赵瑾将她引入花园。诗会设在王府后花园的湖畔水榭之中,此时已聚集了不少才子佳人,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气氛热烈。

见到赵瑾亲自陪同一位陌生女子进来,且态度殷勤,众人更是好奇不已。

不少世家小姐的目光中已带上了审视与嫉妒。

赵瑾径直将林澜引至主位附近落座,并向几位重量级的宾客介绍道:“这位是沈姑娘,太后娘娘眼前的红人,才华横溢,今日特来与诸位同乐。”

众人虽心下各异,但面上都客气寒暄。

林澜从容应对,言谈得体,既不过分热络,也不显冷淡,很快便融入了氛围,但那份独特的疏离感却让她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诗会正式开始,流程无非是饮酒、赏景、即兴赋诗。

起初,众人还有些拘谨,酒过三巡,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有人提议行飞花令,以秋为题。

轮到林澜时,她并不慌张。脑中有着中华诗词宝库,信手拈来便是佳句。

她未选那些艰深晦涩的,而是吟了一首意境开阔、语言清丽的咏秋诗,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当下场景,又展现出不凡的胸襟。

诗句一出,满座皆静,随即爆发出阵阵赞叹。

原本有些瞧不起她“女流之辈”或“罪臣之女”出身的人,也不禁刮目相看。赵瑾看着她淡然自若的侧脸,眼中欣赏之色愈浓。

飞花令后,话题渐渐转向时政民生。

一位自视甚高的年轻官员谈及北方边患,言辞激烈,却多是空谈。

赵瑾身为镇北王,对此自有见解,但他只是含笑听着,并不急于反驳。

那官员说到激动处,转向林澜,略带挑衅地问:“沈姑娘久居深宫,不知对此等军国大事有何高见?”

此言一出,席间气氛微僵。这分明是故意刁难,想让林澜出丑。众人都看向她,等着看笑话。

赵瑾眉头微蹙,正要开口解围,林澜却轻轻放下茶盏,抬眼看向那官员,目光平静无波。

“高见不敢当。”她声音清越,“只是觉得,治国如烹小鲜,火候调料皆要恰到好处。

边患之事,武力震慑固然重要,但根除之道,或许更在于边贸互市,让两地百姓皆能从中获利,化干戈为玉帛。

若边民安居乐业,谁又愿铤而走险?这需要朝廷有长远的规划和精准的施策,而非一时意气。”

她并未深入具体策略,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民生”角度阐述,观点新颖,直指核心,瞬间将对方空洞的言论比了下去。那官员一时语塞,面红耳赤。

赵瑾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他抚掌大笑:“妙!妙极!沈姑娘此言,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一语中的!治国如烹小鲜,实在精辟!”

经此一事,再无人敢小觑林澜。她偶尔插言,皆能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展现出远超闺阁女子的见识与智慧。

赵瑾与她交谈愈发投契,两人从边塞风光谈到各地民俗,从诗词歌赋谈到经济农桑,赵瑾发现无论谈及什么,林澜都能接上话,且常有惊人之语,让他有耳目一新之感。

诗会间隙,赵瑾特意屏退旁人,带林澜到一处安静的亭台赏菊。秋风送爽,菊香馥郁。

“沈姑娘,今日与你一叙,真是畅快淋漓。”赵瑾看着林澜,目光灼灼,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感,“宫中规矩繁多,难免压抑天性。

若姑娘不弃,日后可常来王府走动,或京中若有雅集,本王也可邀姑娘同往。”

林澜能感受到赵瑾的真诚与热情,这份来自宫外的、不带太多算计的友谊让她感到舒适。

她微笑道:“多谢王爷厚爱。今日能出宫散心,已是大后和王爷的恩典。日后若有机会,自当珍惜。”

这便是答应了。赵瑾喜上眉梢,他看着林澜在秋日阳光下莹白如玉的脸庞,那双沉静眼眸中仿佛盛着万千星辰,心中一动,一股难以抑制的情愫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