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没有得到杨戬和杨戬背后的青灵子及截教支持,杨家众人都闷闷不乐的回返人族。

行至途中,却被人拦了下来,拦路者一席白衣,手中拿着把拂尘,看着像是一个文质彬彬的道人。

杨家众人正是心情郁闷之际,此时还有人拦路,他们可不会客气。

人皇一脉只是身为人皇的时候不能修行,因为人道气运不允许。

可杨家有祖训,人皇任期不得超过三十年。

卸职之后,卸任之后,无论是武道、异术、仙道皆可修行。

不过,他们实力一般就是了,这么多年,也就杨昭一个天仙,其它人不最高不过地仙,要知道,这可是洪荒天地之中,而且有杨蛟支持,他们并不缺少资源。

太白金星看着眼前这些蝼蚁居然敢对他出手,也没有客气,不过终究还有用,也没有啥多大力,拂尘一扬,杨家众人倒飞了出去。

杨昭止住了众人还要再上的动作,他年纪和辈分最大,修为也高,在众人之中威望也高。

他看出来了,对面这道人厉害非常,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不知阁下何人?我等乃是金鳌岛周武帝杨戬后人。”

杨戬乃是周国第一任皇帝,又被人称为武皇。

现在杨昭也只能期望金鳌岛和杨戬的威名能吓退此人。

“别紧张,我是天上来的神仙,来帮助你们的!”

杨昭等人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只是片刻,就已经平静了下来。

双方交谈片刻,就不谋而合,一方需要势力支持,一方需要一个插手人族的借口。

……

青年小虞已经开始了四处游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的儒道经骨已成,是时候补充些血肉,让儒道出世了。

小虞背着满载竹简的沉重书箱,腰间悬挂着镌刻着姓名和来历的路引,在飒飒秋风中踏入郯国。

郯国也是大周诸多封国之一,只是没有七国那般强大,更谈不上威胁大周皇族。

这个时代,由于路途遥远,山材密布,偶有妖物作乱,虽然人族已经很强了,却也不得不行分封制。

这也是七国可以成势的根本,分封制无疑是可以让野心家都心潮澎湃的。

此时恰逢郯国秋祭,宗庙前高大的梧桐树下,须发皆白的郯子正与一众朝臣激烈辩说上古官制。

小国寡民,这种事情再正常不过,还没有形成那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也是众人敢与国君辩论的根本。

只是,小虞之所以来拜访郯子,正是因为郯子已经名声在外,博学多识,可以为师矣。

郯子声如洪钟,讲述着少皞氏以鸟名命官的奇闻,“凤鸟氏掌历正,司天时运转;玄鸟氏定春分、秋分,以候鸟之期,示农时更替……”

郯子已经看见了徒步而来的小虞,只是都没有理会他,只是微微向他点了点头,便继续说话。

话语间,古老的智慧仿若穿越千年时光,熠熠生辉,不知道过了多久,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中,小虞的影子也拉得长长的。

橘红色的落日余晖覆盖在小虞脸上,小虞却毫无所觉。

他听得入神,心中诸多疑惑被瞬间点燃,心中瞬间感觉到,这些知识,对他的儒道极为有用。

他忍不住拨开层层人群,长揖到地,恭敬问道:“夫子,凤鸟氏掌历正,此中是否暗合天道四时之序?又与民生农事有何关联?”

郯子目光如炬,看向小虞,眼中满是赞赏,这个年轻人已经听了好一会了,众人都已经离去,见他一直在听,郯子才不断述说着自己的知识。

此时见他已经回过神来,执礼甚恭,也不吝回答他的问题,一问一答间,天色彻底暗淡下来,落日的最后一缕余光消失不见。

郯子当夜便邀他入阁,将珍藏多年、字迹已有些斑驳的《少皞纪》竹简倾囊相授。

烛火摇曳,小虞逐字研读,遇到不解之处,郯子便耐心解答,从天文历法到氏族兴衰,从祭祀礼仪到民生百态,皆娓娓道来。

小虞只觉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儒道经骨仿佛被注入了第一缕鲜活血脉。

以前他作为高高在上的仙人,对人族这些东西了解不多,今日方知,智慧之广,更甚于圣人之能。

数月后,小虞拜别郯子,沿着蜿蜒的淇水,来到了卫国,师襄的琴台便隐匿在这淇水之畔。

彼时,师襄正端坐琴台,修长的手指在冰弦上轻轻拂动,古朴醇厚的《武王操》音律仿若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又似天际云霞,肆意舒展,化作一片空灵云雾,弥漫在天地之间。

小虞自然知道,命运的轨迹已经被他改变,只是没想到,没有了周文王,却出现了《武王操》,其中歌功颂德自然不提,不过音乐却也是真的好听。

小虞被这美妙琴音深深吸引,不自觉跪坐在琴台旁的青石上,屏息聆听。

曲毕,师襄抬眸,看向小虞,目光中透着几分审视:“琴为心声,音通天地。少年,你既来此,可愿一试?若能引百鸟来朝,便算入门。”

说罢,将那古朴的焦尾琴轻轻推向小虞。

小虞深吸一口气,闭目凝神,灵台之中儒道真意如汹涌浪潮般涌出,指尖轻触琴弦,琴音初起,如清晨薄雾,缓缓散开;

继而节奏加快,仿若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最后又归于平静,似月光洒在静谧湖面。

师襄抚掌大笑,赞道:“此曲已虽技巧生疏,却有非同一般的志向!”

此后,师襄倾囊相授琴艺精髓,从指法技巧到乐理内涵,从琴曲意境到修身养性,小虞日夜苦练,琴艺愈发精湛。

在卫国研习琴艺数月后,小虞听闻洛邑太庙内,有人族智者苌弘,于是他怀着满心的期待,再次踏上了前往洛邑的路途。

太庙中,苌弘手持蓍草,在龟甲裂纹间推演着天地万象,神色专注。

小虞抱着从各地搜集而来、已被翻阅得有些破旧的《周礼》古籍,虔诚求教:“夫子,如今天下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何以复归正道,使天下太平?”

苌弘放下蓍草,目光深邃,指着地上的卦象,正色道:“你看这‘否’卦变‘泰’,阴极阳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武力所能改变,需以文心化万民,以仁德安天下。”

随后,苌弘不仅将珍藏多年、记载着古代乐舞奥秘的《大武》舞谱赠予小虞,还详细讲解了其中蕴含的礼义与历史典故。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小虞在游学途中,儒道学识日益深厚,琴艺、乐舞皆达到了非凡境界,其儒道思想已如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枝繁叶茂。

然而,他心中始终觉得,这棵大树还缺少一个直指本心的根基,仍有一层迷雾未曾拨开。

一日,小虞偶然听闻东方有紫气东来三千里,祥瑞笼罩,心中一动,他隐隐觉得,自己一直在追寻的答案或许就在那里。

“也是时候拜访一下师伯了,毕竟是长辈。”

于是,他即刻整理行囊,告别苌弘,踏上了前往东方拜访老子的道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心中无惧无畏,他并不担心老子会对他如何,且不提他本体高居洪荒之外,随时可以支援。

就是天道鸿钧,人道气运和三皇五帝,也不会看着他出世事,实在是儒道对此时的人族,非常重要。

当小虞抵达秦国时,他一抬头就能看见头顶的紫气,他知道,找到老子了,或许老子也在等他。

守城士卒手持长戟,拦住了他的去路。

小虞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苌弘亲笔书写的推荐信,递与士卒。

就在这时,关内缓缓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牛背上驮着满满一车竹简,正是老子。

老子目光如炬,仿若能看穿小虞的灵魂,开口说道:“你终于来了!”

小虞闻言,行了一礼,声音坚定:“拜见师伯,我特来向师伯寻天地至理,以解苍生之惑,寻儒道之根。”

老子微微颔首,微笑着扬起拂尘,指向苍茫群山:“我非老子,乃是李耳,你无须称为我师伯。”

此言一出,小虞当即明悟:“拜见老师。”

李耳点了点头:“且随我西行,道在足下。”

暮色之中,青牛的蹄声与小虞的木屐声交织在一起,渐行渐远。

夕阳将二人的身影拉得极长,仿佛是一条连接古今的丝线,在天地间缓缓勾勒出一条全新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