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范仲淹是真的将百姓疾苦看在了眼中,西溪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官员,我就不信一个看出来海堤重要性的人都没有!}

{那当然还是有的,但在他们看来,这些百姓这么多年也就这么过来了,何必要自寻烦恼呢?}

{就是,修建海堤那可不是个小工程,万一朝廷不同意怎么办?或者说,朝廷因为这件事给自己的官职考核评价降低了怎么办?}

{官员会升迁调动,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原来范仲淹把这件事报上去之后,并没有立刻得到解决啊!}

{想多了,范仲淹这种官职,撑死了能有八品,这么个底层小官员的奏折,连到达皇帝面前的资格都没有,还想解决海堤这么大的事情?}

{张纶也是个好官啊,虽然晚了一点,但是他至少真的把这件事上报了!}

{对,就是担心范仲淹明明都已经阐明了利害关系,有些官员还是不作为,甚至连上报都不愿意,这才恶心!}

{不是有个说法是范仲淹在自己的母亲去世之后才改的姓氏吗?}

{说法不一样而已,不管怎么说,反正范仲淹放弃了朱家,认祖归宗了!}

{谁为百姓做了实事,百姓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即便后来范仲淹辞官,这道海堤仍旧被称为范公堤!}

{果然,还是我家的二凤看的清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范蠡看到这里都有些心疼自己的这个子孙后代了。

相比起北宋,在春秋时期读书更是不容易,范蠡都不敢想象,范仲淹这小子在外求学的那几年,到底是怎么过的!

不过,他也同样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自豪,即便出现了困难,范仲淹也能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这才是他们范氏族人应有的气魄!

万界中的百姓听闻范仲淹认祖归宗后,对范仲淹的这种做法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意见。

有人觉得,他认祖归宗是正确的,也有人觉得,朱家对范仲淹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就这般将错就错呢?

而且,范仲淹还考上了进士,这对于家族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若是范仲淹为自己占据了朱家子孙的资源而感到愧疚,这份荣耀难道不是最好的报答吗?

只要他还是朱家子,这种科考带来的正面影响,就一定会报答在朱家子孙的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反馈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想法都不是范仲淹本人的想法。

范仲淹选择了认祖归宗,那么就一定会用其他的方式报答朱家!

“你看这群人,连秀才都不是,还在这大放厥词的评价人家范文正公呢!”

一些普通百姓看着茶馆中高谈阔论的书生们,面露鄙夷。

“就是就是,人家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啊!”

一个婆婆嗑着瓜子附和。

“没看到朱文翰还被皇帝追赠为太常博士了吗?就连朱文翰的原配夫人都有了诰命!我看啊,这范相公的恩,也还的差不多了!”

这可是真正的麒麟子啊!要是自己家能够出这么一个,别说是养子认祖归宗了,干什么他都不反对!

“我觉得吧,范相公还是很知恩图报的,毕竟是在朱家长大的,就算他认祖归宗,改了姓氏,朱家人有什么事情,也一定会帮忙的!”

很多百姓都看到了范仲淹对于西溪百姓们的爱护,看的出来这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什么改不改名的,他们管不了这么多,只知道,只有这样的官,才能让他们这群百姓有活路!

【范仲淹在应天府的宁陵县为自己爹母亲守孝,当时的应天府知府晏殊得知了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教。】

【这次机会是很难得的,毕竟范仲淹守孝的时候也是要生活的。】

【范仲淹最让我们佩服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论身处那个位置,都会竭尽全力,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

【作为老师的范仲淹自然也不例外。】

【在府学执教期间,范仲淹以身作则、监督学子、教导学生也是不遗余力,对于国家大事都是慷慨陈词。】

【当时的宋朝很崇拜拥有严于律己这种高尚情操的士大夫,范仲淹的这次倡导,整顿了府学的学风,让府学的风气焕然一新,自己也声誉日隆。】

【范仲淹虽然已经不再朝廷为官,但是仍旧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看出了宋朝积弊,向朝廷上奏了一份万字的《上执政书》,想要改变北宋官员过多、重文轻武的情况。】

【这篇上书在北宋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就连当时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北宋的实权宰相)王曾都对范仲淹的这篇文章大加赞赏。】

【范仲淹的这篇万言书,将自己推到了北宋君臣的眼中,宰相王曾极力向朝廷推荐范仲淹,想要让范仲淹再次出仕。】

【晏殊也觉得这是个极好的机会,便向刘太后和宋仁宗述说了范仲淹的各种政绩。】

【果不其然,宋仁宗赵祯对于范仲淹很感兴趣,同年十二月便将他征调入京,任职密阁校理一职,负责掌管和维护皇家书籍。】

【天圣七年,宋仁宗赵祯已经十九岁了,但是朝政仍旧把持在太后刘娥的手中。】

【冬至的时候,北宋君臣都在准备庆祝太后的寿辰,办的很是宏大,所有人都畏惧于刘太后的权势,纵然大家都知道,皇帝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却仍旧不敢光明正大的要求太后还政。】

【但范仲淹可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他认为大肆为太后庆祝生辰,只会让百姓和官员们混淆家国礼法,朝拜太后更是有损皇室威严。】

【头铁的范仲淹这样想着,就直接这般上书了。】

【范仲淹认为,仁宗想要为太后尽孝,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群臣朝拜这件事应该就此作罢。】

【现实却并不能够像范仲淹想的这般简单。】

【宋仁宗赵祯也很想要亲政,文武百官也在期待着赵祯亲政,但刘太后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也不容小觑,大家也只能忍耐着,等待刘太后自己将政权交还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