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何杰金氏病与淋巴瘤 - 化痰逐瘀扶正元
暮色如纱,将医馆笼罩在一片暖橙色的光晕之中。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晃,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阵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一位身形消瘦、面色蜡黄的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踏入医馆。他脖颈处肿大的淋巴结高高凸起,每走一步都伴随着艰难的喘息,举手投足间尽显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与疲惫。
张仲景师傅见状,立刻放下手中的医书,快步迎上前去。他小心翼翼地搀扶患者坐下,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悲悯。待患者稍作休息,师傅便开始了细致入微的诊断。只见他伸出三指,轻轻搭在患者的手腕上,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随后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询问其饮食起居、寒热疼痛等症状。片刻后,师傅神色凝重地转过身来,对我说道:“此乃痰瘀互结,气血不畅,正气亏虚之症。痰浊与瘀血相互胶结,如淤泥阻塞河道,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失于濡养,正气日渐衰弱。这与古代痈疽的发病机制大有相通之处。《黄帝内经》有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紧密相连,一方失衡,便会引发连锁反应。治疗之时,需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扶正固本为根本大法 。”
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古代痈疽与现代癌症肿瘤的关系,师傅放下手中的药匙,娓娓道来:“痈疽,在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诸病源候论》言痈‘由气血不调,风邪客于肌肉而内感于经络也’,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初期如粟米大小,很快焮热肿胀,根盘紧束;疽则是‘五脏不调则发疽’,初起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病程较长。而现代的何杰金氏病与淋巴瘤,虽发病部位多在体内淋巴系统,但从中医整体观念来看,同样是因正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致使痰浊内生、瘀血阻滞,最终痰瘀互结于经络脏腑。二者病因病机皆源于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失调,只是表现形式和发病部位有所差异。古代痈疽多生于体表,易于察觉;而现代癌症肿瘤深藏体内,病情更为复杂、凶险。”
言罢,师傅开始精心调配药方。他以经典经方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进行加减化裁。“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能解内热、散郁结;猫爪草善化痰浊、消痰核,二者相伍,可直击体内痰核,如同利刃破竹。”师傅一边称量药材,一边耐心讲解,“桃仁苦甘性平,红花辛温行散,二药合用,如舟楫行于江河,能疏通壅滞的气血;党参补气养血,白术健脾燥湿,共奏扶正之效,增强患者体质,如同加固城池,抵御病邪入侵。”
除了中药汤剂,师傅还融入了针灸、艾灸与食疗之法。在针灸选穴上,他选取丰隆穴,此为足阳明胃经络穴,擅长化痰祛湿,犹如打开排水的闸门;配以内关穴,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再取血海穴活血化瘀,足三里穴扶正培元,几穴相配,如同排兵布阵,各司其职,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施针时,师傅运针如飞,进针、行针、得气,手法娴熟流畅,每一针都精准地刺入穴位,力求激发经气,调和阴阳。
艾灸环节,师傅选取关元、气海等穴位。“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气海为生气之海,可补气益肾。”师傅手持艾条,在穴位上方缓缓移动,温热的艾烟袅袅升起,“艾灸之法,借艾火之温热,通经活络、温阳散寒,可辅助药力,增强疗效,如同为身体增添一把温暖的炉火。”
食疗方面,师傅为患者定制了专属食谱。每日清晨,以薏米、芡实、山药熬粥。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三者搭配,既能健脾祛湿,又可扶正补虚,如同温和的调养师,滋养着患者虚弱的脾胃。午餐时,推荐香菇炖鸡汤,香菇化痰理气,鸡肉温中益气,以食材之性助药力之效。同时,师傅反复叮嘱患者,一定要远离油腻、辛辣、生冷之物,这些食物易生痰助湿,加重病情。
在治疗过程中,师傅时刻关注患者的症状和身体反应,依据《黄帝内经》“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辩证理论,灵活调整药方。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便加入青蒿、地骨皮清虚热;若咳嗽加重,则添入浙贝母、杏仁止咳化痰。此外,师傅还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指导其练习太极拳。一招一式间,舒缓的动作不仅能活动筋骨,更可调和气血,增强身体免疫力。
与此同时,师傅还将多年临床验证有效的五则经方加减方剂倾囊相授。
士贝消肿汤以生牡蛎、土贝母、元参、夏枯草、海藻、山慈姑、首乌藤为组方,牡蛎、海藻软坚散结,夏枯草清解痰热,元参滋阴降火,首乌藤养血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化痰软坚、调和气血之效 。临床治疗120例患者,其中8例生存时长超6年,3例超过8年,1例达到9年,另有2例生存期突破10年 。
慈姑消瘤汤选用白花蛇舌草、山慈姑、三棱、莪术、炒白术、僵蚕、夏枯草、昆布、煅牡蛎、煅瓦楞、炮山甲、黄药子、全蝎等药材。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山慈姑化痰散结,三棱、莪术破血逐瘀,白术健脾扶正,全方攻补兼施。经治11例患者,4例存活5年以上,2例生存期长达10年 。
山土汤由山豆根、土茯苓、连翘、牛蒡根、柴胡、土贝母、蜂房、板蓝根、天花粉、元参、鬼针草、地锦草组成。方中山豆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土茯苓祛湿,柴胡疏解少阳,蜂房攻毒,曾使1例患者肿块消失,且随访8年未复发 。
双草汤以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山楂、首乌、鳖甲、生苡仁、生地、丹皮、党参、半边莲、半枝莲、白芍、女贞子配伍。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抗癌,夏枯草散结,党参、首乌扶正,鳖甲软坚,1例全身浅表淋巴结广泛转移的滤泡型恶性淋巴瘤患者,服本方120剂后成功治愈 。
江南白花汤包含望江南、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海藻、牡蛎、野菊花、白茅根、丹参、全瓜蒌、昆布、山药、桃仁、南沙参、王不留行子、蜂房,配合小金丹、天龙片吞服。方中解毒、软坚、活血、扶正之品兼具,临床应用于4例患者,2例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
随着治疗的持续推进,奇迹逐渐显现。患者原本肿大的淋巴结慢慢缩小,面色也由青灰转为淡红,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更是焕然一新。看着患者日渐康复,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神奇魅力,也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对古代痈疽与现代癌症肿瘤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些经方加减方剂,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在对抗疾病的战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中医在治疗疑难病症时的显着疗效,更激励着我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精进。我深知,中医宝库中还有无数的瑰宝等待挖掘,而我愿以毕生之力,传承和发扬这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医学智慧,为攻克更多像癌症肿瘤这样的疑难病症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