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最后一道略显陌生的辙痕,终于在官道尽头,撞入了那暌违已久的、无比熟悉的喧嚣与厚重之中。高大巍峨的京城城墙,如同沉默而忠诚的巨人,披着秋日正午暖融融的阳光,亘古矗立。那饱经风霜的青色墙砖,那厚重如山的朱漆城门,那门洞里川流不息、发出嗡嗡市声的人潮车马,还有城门两侧延展开去、一眼望不到头的繁华街市——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喧嚷、食物蒸腾的热气与香气、各色幌子在风中招摇……这一切交织成一幅庞大、嘈杂、却无比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图卷。
小桂和莫珺几乎是同时长长吁出一口气,紧绷了近两个月的神经,在这一刻被这熟悉到骨子里的喧嚣温柔地抚平、融化。一种近乎恍惚的隔世之感,悄然漫上心头。蜀郡的断壁残垣、悲声恸哭、泥泞官道与沉重情谊犹在眼前,而眼前这熙攘太平,虽也有尘世烦恼,却无那毁天灭地的灾厄侵扰。这一方城墙之内的天地,此刻在他们眼中,便是世间最安稳、最值得珍惜的“福地洞天”。
马车穿过喧嚣的街市,辘辘驶入莫府所在的清静坊巷。当那熟悉的黑漆大门、威武的石狮子映入眼帘时,日头已悄然移过中天。车未停稳,门房早已得了信,惊喜地高声向内通传:“老爷夫人!二少爷和二少奶奶平安归府了!”
小桂和莫珺无心细看府中景致是否依旧,步履匆匆,直奔后宅父母日常用膳的花厅。厅内,莫老爷与莫夫人显然已等候多时,桌上菜肴尚温。见二人风尘仆仆却全须全尾地进来,两位老人悬了数月的心终于重重落下。莫夫人未语泪先流,拉着小桂的手上下打量,哽咽道:“瘦了……黑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莫老爷虽强自镇定,捋着胡须的手却微微发颤,眼中亦是水光浮动,只连声道:“平安是福!快坐下,先用饭!”一顿迟来的午膳,吃得简单却格外温暖,席间多是父母关切的询问和二人简略的应答,劫后余生、阖家团圆的庆幸,尽在不言中。
饭后,夫妻二人告退回自己居住的院落。一别两月,院中花草被下人打理得井井有条,几盆秋菊正开得灿烂。热水早已备好,浸入那氤氲着熟悉香气的浴桶中,洗去一身仆仆风尘与蜀地带来的沉重气息,只觉浑身筋骨都舒展开来,疲惫如潮水般阵阵袭来。二人未曾多言,只相视一笑,便在那熟悉的床榻上相拥而眠。这一觉,沉实酣畅,无梦亦无忧。
待到申时(下午三点左右),窗外日影西斜,秋光正好。小桂和莫珺神清气爽地起身,换上一身家常的干净柔软衣裳,携手出门。没有惊动太多仆从,只信步穿过几重庭院,坐上马车先往专为稚龄孩童开设的“萌童馆”走去。馆内,一群小童正跟着女先生咿咿呀呀念着简单的童谣,或是围着彩色的积木、布偶嬉戏。暖暖穿着一身鹅黄的襦裙,梳着两个圆圆的小抓髻,正坐在小杌子上,托着腮帮子,有些心不在焉地看着窗外,似乎在期盼着什么。当小桂和莫珺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廊下时,小姑娘那双酷似母亲的大眼睛瞬间被点亮,如同落入了两颗最亮的星子!
“娘亲!爹爹!”一声清脆得能穿透整个庭院的欢呼响起,暖暖像一只欢快的小黄鹂,连蹦带跳地冲出屋子,小小的身影带着一阵风,直直扑进蹲下身张开怀抱的小桂怀中。小桂紧紧抱住女儿温软馨香的小身子,脸颊蹭着她细嫩的脖颈,心中缺失的那一块瞬间被填满。莫珺笑着弯腰,大手一捞,轻易便将咯咯直笑的女儿举过了头顶,惹得她发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暖暖乖,娘亲和爹爹接你回家。”小桂亲了亲女儿红扑扑的小脸,牵起她的小手。一家三口又转往学堂。此刻正是散学时分,稍大些的孩子们鱼贯而出。优优穿着一身整洁的青色学子服,身量又拔高了些,眉宇间已初具小小少年的沉稳。他正与同窗低声交谈,一抬眼,看见了站在梧桐树下的父母和妹妹,先是一怔,随即,那原本持重的脸上如同冰雪初融,绽开一个无比明亮、毫无保留的灿烂笑容!
“爹!娘!”他唤着,步履加快,最后几乎是跑了起来,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冲到父母面前。虽然已不会再像妹妹那样扑入怀中,但那亮得惊人的眼眸,那微微急促的呼吸,那紧紧攥着书袋、指节都有些发白的手,无不泄露着他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莫珺用力拍了拍儿子日渐宽阔的肩膀,小桂则伸手,温柔地替他理了理方才跑动时微乱的衣襟,又抚了抚他饱满的额头。无需更多言语,那份深沉的舐犊之情,已在他们含笑凝视的目光中,流淌得淋漓尽致。
“回家!”莫珺朗声道,一手牵起暖暖,一手自然地搭在优优肩头。小桂则挽住儿子的胳膊。一家人亲亲热热,说说笑笑,踏着满地金黄的梧桐落叶,穿过一道熟悉的二道门向着大门走去。
早有伶俐的仆从备好了宽敞舒适的马车在门外候着。待一家四口坐稳,车轮轻快地滚动起来。车厢内,暖暖早已迫不及待地爬到小桂腿上,仰着小脸,大眼睛扑闪扑闪:“娘亲娘亲,蜀郡那么远,有好玩的吗?” 优优虽端坐着,眼神却也充满期待地望过来。
小桂与莫珺相视一笑,变戏法般从座位下的暗格里取出两个精心包裹的物件。暖暖的是一个穿着蜀锦小衣裳、乌发梳成双丫髻的布娃娃,那锦缎上的芙蓉花纹在夕阳下流光溢彩,娃娃脸上憨态可掬的笑容与暖暖如出一辙。优优的则是一套精巧的紫檀木鲁班锁,打磨得光滑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榫卯结构繁复而精妙。
“哇——!”暖暖一把抱住娃娃,小脸贴上去蹭了又蹭,爱不释手,随即扭过身,在爹娘脸上各自“吧唧”一声,结结实实地亲了好几口,留下湿漉漉、暖乎乎的口水印。优优接过那套鲁班锁,手指珍惜地抚过光滑的木块,眼中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光芒。他深吸一口气,努力维持着小小少年的稳重,抬头看着父母,声音清晰而真诚:“谢谢爹爹!谢谢娘亲!这套锁……孩儿太喜欢了!定会好好研习。”那强压着雀跃、却依旧透亮的眼神,让夫妻二人心头软得一塌糊涂。
“喜欢就好。”小桂柔声道,抬手替儿子将一缕垂落的额发别到耳后。莫珺看着一双儿女满足的笑脸,只觉得这数月奔波的所有艰辛,都在此刻化作了无尽的甘甜。
不多时,马车便在自家小院门前停稳。车帘掀开,暖暖抱着新得的娃娃,像只快乐的小鹿,第一个蹦了下去,紧接着是步履轻快的优优。两个孩子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前一后,沿着熟悉的青石甬道,蹦蹦跳跳地向正屋跑去,清脆的笑语洒了一路。
“爹爹娘亲快些!”暖暖回头催促。
“慢点跑,看着脚下!”小桂含笑叮嘱,与莫珺并肩跟在后面,不疾不徐。看着前方那两个小小的、充满活力的身影,看着他们跑过院中那株依旧苍翠的老松,跑过开满晚菊的花圃,跑向那扇透着温暖灯光的家门,夫妻二人的脸上,是长途跋涉后的彻底放松,是失而复得的无比珍视,更是为人父母者看到儿女平安喜乐时,那从心底满溢出来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温柔笑意与深沉满足。
沿途遇到洒扫的婆子、修剪花枝的小厮、捧着物件的丫鬟,无不垂手侍立,脸上堆满了真挚的笑容,口中热络地问候着:“二少爷二少奶奶安好!小少爷小小姐慢些跑!”那笑容里,是为主家平安归来的由衷欣喜,也为这小院因主人回归而重新充盈的生气与暖意而欢欣。
夕阳的金辉温柔地笼罩着这方小小的、安宁的院落,将归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门内,灯火可亲,饭菜飘香,那是历经劫波后,最熨帖、最踏实的人间至暖。
暮色四合,莫府正厅灯火通明。硕大的紫檀木圆桌旁,围坐着莫府一家老小。
莫离与子璐端坐主位。儿子、儿媳、女儿、孙子、孙女们分别坐在两旁。
厅内人声鼎沸,笑语喧阗。
“二弟!小桂!一路辛苦了!”长姐星儿性子爽利,率先起身拉着小桂的手打量,眼中是关切,“瞧着清减了!”
“大姐!”小桂含笑回应。
二姐莫琳温婉,仔细端详弟弟莫珺:“回来就好。爹娘日日悬心。”
莫珺向两位姐姐拱手:“大姐、二姐,劳烦在家照拂爹娘。”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莫离声如洪钟,带着一家之主的豪迈与欣慰,“平安归来,便是大吉!开席!”
众人落座。仆妇布上佳肴,除了京城风味,更添几样蜀郡带回的稀罕物:油亮红辣的麻辣兔头、浸在红汤里的香辣串串、盛着红糖汁和凉粉“小鱼儿”的莹白冰粉碗。
“来,尝尝蜀郡风味!”莫珺招呼。
大姐夫性急,夹起兔头一吮,顿时“嘶——!”地倒吸凉气,额角沁汗,嘴唇红肿却竖拇指:“够劲道!”引得哄笑。
暖暖和优优各尝一小片串串牛肉,瞬间小脸皱起,眼泪汪汪直哈气。
“快别吃了!”小桂心疼,忙端来冰粉儿,细心喂暖暖。莹白碗里,琥珀糖汁裹着滑溜青灰“小鱼儿”。暖暖“呲溜”吸入口中,沁凉甜意中和了灼烧感,满足眯眼。优优也赶紧自己舀了一大勺。
这时,子璐温声吩咐:“去把温着的牛乳端来。” 随即慈爱地对孙辈道:“慢慢喝,让牛乳在嘴里多润一会儿再咽,最能解这火烧火燎的劲儿。” 她话语平静,却带着行医者的笃定。
两个孩子听话照做。温润醇厚的奶液浸润口腔,灼痛感迅速消退。
“谢谢祖母!”优优擦嘴,眼神清亮报告,“真的管用!火烧感一下子没了!”
暖暖小鸡啄米般点头:“嗯嗯!祖母好厉害!娘亲的冰粉儿小鱼儿也超级好吃!” 小小人儿不忘夸娘亲,惹得众人怜爱欢笑。
这时,优优放下碗,认真看向父母:“爹爹,娘亲,为何蜀郡人爱吃这等辛辣之物?京城却少见?”
“好问题!”莫珺眼中闪过欣慰赞赏,“此乃天地造化之理。蜀郡盆地,江河纵横,常年潮湿。湿气侵体,易致关节沉痛(湿痹)。蜀地所产花椒、茱萸、秦椒(代辣椒),性辛热,最能发汗祛湿,驱寒利关节。故蜀人嗜辣,实为以饮食抵御湿气之良法。”
小桂含笑点头补充:“优优问得在理。反观京城,地处北地,秋冬春朔风凛冽,干燥多沙尘。风刮如刀,冬日不抹油脂易皴裂,此乃燥邪伤津。蜀郡则绿意常存,苔藓覆阶,空气湿润。若在京城贪食此等燥烈辛辣,如同火上浇油,易致咽喉肿痛、口疮便秘,甚而引发时疾。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之道,需顺应四时之气。”
她的话语清晰平实,蕴含医理智慧。席间众人,不止优优全神贯注,连莫离、子璐、星儿、莫琳及其夫君,也都停下箸,频频颔首。
子璐眼中流露出赞许与“后继有人”的欣慰,颔首道:“小桂所言极是。这饮食药理,亦是医道根本。” 她的话语带着资深医者的分量。
莫离捋须大笑,声震屋瓦:“哈哈哈!说得好!这打仗要懂天时地利,吃饭也一个理!珺儿和小桂这趟没白跑,见识大涨!” 他那将军的气魄,将道理也说得铿锵有力。
星儿由衷道:“听弟妹一席话,真是长见识了。这蜀地的辣,吃得有理!”
莫琳也柔声道:“是极,顺应天地方为正道。”
暖暖拍着小手学舌:“爹爹娘亲好厉害!”
一时间,席间赞叹之声不绝。一场因蜀地风味引发的“小风波”,在温馨融洽与长辈的肯定中,化作了一次生动的家学探讨。窗外月色渐明,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满桌佳肴与莫府上下其乐融融的笑脸,将这劫后重聚的中秋家宴,烘托得格外圆满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