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是!”
崇祯当初提出让黄蜚去封锁近海,就是给关宁各城注入一丝有生力量。
水师有水兵也有陆战队,战力不容小觑,这宁锦防线啊,真是操碎了心。
“诸位爱卿都在,命令就在此处写吧。”
“臣遵旨!”
小太监端来桌凳,摆上文房四宝。
卢象升为本战总指挥,自然承担起草军令任务。
这是崇祯提倡的效率,说得上现场办公,他喜欢雷厉风行。
臣子们静静看着卢象升写画,天子闭目养神。
严格地说,他对辽东各路人马战力不太放心。
黄得功和尤世威打得风风火火,近在咫尺的辽西诸城可千万别掉链子。
六七万人龟缩于山海关至锦州几座城池,锦州更是成为孤城多年,仅能做到自保。
整个辽西走廊三百余里,大明实控山海关至宁远城200里范围,更北面的松山、杏山堡在大凌河之战后就已失陷。
宁远至锦州陆路中断,孤城锦州只能从海路向其补给,态势岌岌可危。
关宁精锐去年都被他抽去剿贼了,他也没想到大明最厉害的关宁军,竟然空额那么大。
号称六万铁骑结果只有不到四万,抽了三万二,就剩几千可以野战的兵了。
这些兵分散于辽西各个城池之中,骑兵守城实际毫无作用,本就该出去活动筋骨。
按此役规划,初期于建奴西边发起战役,鸭绿江再燃战火,稳固后可进入第二阶段。
而第二阶段其中一个目标,便是要收复大凌河流域至原大宁都司(今承德)、辽西走廊之间形成的三角地带。
使辽西、朵颜故地、张家口堡连城一片,整个京畿地区长城外数百里重归大明之手。
那时候辽西危机才算解除,不再如同细线一般的防御走廊。
而建奴才算真正被孤立于辽东,要灭其国祚,就看崇祯的实力与心情了。
“陛下,军令已书写完毕,请陛下过目。”
两刻钟后,卢象升吹干墨迹,向崇祯拱手。
“孙李二位先生过目便可,朕就不看了。”
崇祯浅笑,他掌控全局就行了。
细节上的事过问得太多并非好事,对三位军机绝对放心。
待盖上大印流程走完,崇祯环视一周。
“今日就到此,诸位爱卿都回去吧!”
“臣等告退。”
臣子们行礼离去,崇祯起身踱起了步子。
思虑一阵,突然停下脚步。
“去把方正化叫来!”
“奴婢遵旨!”
望了望王承恩背影,崇祯重新坐下,摊开镇纸疾书起来。
建奴是他目前兵事方面最大心病,抛开陕西,所有重大部署都在围绕辽东。
他觉得,需要写一封亲笔信给祖大寿。
当年野猪皮能崛起,外部因素为日本侵略朝鲜,而内部,则与李成梁放纵息息相关。
辽东历代将门太复杂了,远没想象中简单,归纳起来或许便是所谓养寇自重。
结果贼寇愈加肥硕,远远超出自身把控能力,就蜕变成了灭顶之灾。
袁崇焕几年前被自己处斩,虽有些勉强,但一年来崇祯每每想起时,越发觉得该杀。
朝廷确实没有过多军费正常维持辽东,袁崇焕也确实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
可怎么做也不该去贩卖军需啊,更不该擅自杀掉毛文龙垄断对奴走私,以致建奴无后顾之忧,这便是最大败笔。
辽东军阀拥兵自重做出暗自资敌等行径,与袁崇焕独断专行密不可分,他太滥权了,根本没学到孙承宗战略精髓。
当然,袁某人所做的种种好与坏,政治生态才是最大诱因。
对于他的最大支持者祖大寿,崇祯感情复杂。
此人在二年己巳之变中力挺袁崇焕,得知袁崇焕被天子拿下后带兵负气而走,全然不顾京师正处于围困之中。
后来在孙承宗几番劝导下,才回兵打了几仗,于建奴退却后重返辽东。
按历史轨迹,十五年松锦之战最终投降建奴,那时候明王朝也差不多玩完了。
明末跪服建奴的文武实在太多,如今不可能到那一步,崇祯没必要去一一计较。
洪承畴都可以重用,祖大寿其实未尝不可。
最起码祖大寿没有像洪承畴那般,去当建奴暴政的排头兵,而是消极面对一切。
到现在崇祯没有动他,也不想动他,除了辽东的复杂形势外,与祖大寿大凌河之战没有杀掉何可纲有关。
明史记载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诛杀抗清派何可纲,得以向建奴诈降,最终逃出生天。
要是崇祯没穿越过来,还真不知道两人唱的是双簧。
祖大寿只是找了一个与何可纲几分相似的人,何可纲后来想自刎也被他劝下。
野史并非不可信,明末真真假假很多事都说不清。
不少真实史料尚在美丽国当秘密封存,后世难以辨明真伪,真是华夏的悲哀啊。
“方大伴!”
“奴婢在!”
“你亲自跑一趟锦州,将此信交予祖大寿,朕要说的都在里面,他看后自会明白。
你再带一两百人过去帮衬一二,于锦州多呆一段时日,直到本次战役结束。
顺便带句话给祖大寿,有空读一读杨慎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读后有何心得,可以上奏予朕!”
“奴婢遵旨!”
“记住,你不是去当监军,只是代表朕看看辽西河山!”
“奴婢明白。”
方正化木讷地接过密信,大脑一阵发懵。
皇爷竟让他亲自给一个地方总兵送信,还要去帮忙打杂,可见意义非凡。
他也不知道杨镇那首词的具体内容,皇爷说什么照办便是。
“去吧。”
“奴婢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