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看完后,示意身侧的太监念与朝臣听。
小太监展开文书后,清了清嗓子,用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将文书中的内容念了出来。
当听到沈长安等人成功剿灭突厥的消息时,而突厥王以及其余人已经在押解来京城的路上。
朝堂上的官员们先是一愣,随即便都不禁面露喜色,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
“太好了!终于击退突厥了!”
“沈长安将军真是厉害啊!”
“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可惜先前我没有请往前去。”
有官员在为国土扩大而欣喜,也有武将为错失功劳而惋惜,更有人已经在心里想着如何治理,以防止等下皇上问起。
可还没等他们来得及表达更多的欣喜之情,就听到小太监念出了后面的内容——颖王竟然死了!
还是被柔懿公主下令不必顾及的情况下。
这个消息直接让朝堂上的官员们都肃静起来。
几乎是同时抬向上看,当他们看到上首的皇上因丧子之痛而神色悲怆时,这些朝臣直接将对边关大捷的喜意压下去,不敢表露出丝毫的兴奋。
有些人的脸上甚至也表现出悲伤来,虽然这悲伤可能只是做做样子,但在这种场合下,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免得被皇上记下来。
但说实话,除了投靠颖王的朝臣外,其余朝臣对于颖王的生死并不太在意,甚至有些人心中还暗自庆幸。
毕竟,颖王在赵地时就常与其他皇子明争暗斗,也就是早先被皇上罚去鹤城,现在京城的水才没有那么浑。
而张父听完太监念完那封急报,见其中任何关于布防图的事情后,原本有些发软的膝盖顿时变得坚挺起来。
他的面色马上苍白如纸,仿佛死了亲儿子一般,甚至眼眸中还有泪光在微微闪动。
心里却是想着:颖王死了!那可真是太好了。
待朝臣们纷纷表演完对颖王去世的悲痛之情,宽慰好皇上之后,朝堂上的气氛才稍稍缓和了一些。
众人很快便开始商讨起如何治理刚抢过来的土地,以及接下来那里的军队该如何调动。毕竟那地方与中原大不相同,那里多的是部落,情况复杂多变,日后未必不会有其他的外族觊觎这片土地,企图将其夺回。
因此,对于这片新占领的土地,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治理方案,以确保其长治久安。
而何宽作为一国之君,虽然心中也对颖王的死感到悲痛,但他毕竟是皇帝,不能被个人情感所左右,所以他也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投入到对国家大事的讨论中。
早朝的最后,之前一直顾及皇上的心情,没有人去提及如何对待边关各大将领的问题。
就在百官以为这个话题会被忽略的时候,还是有人忍不住提了出来。
一直神情悲伤的张父在听到有人弹劾柔懿公主不顾及手足之情,不应当论功行赏时,他原本低垂的头猛地抬了起来,眼神似不经意间扫了一眼提出弹劾的人。
直接示意同样是投靠了颖王的人站出来辩驳。
而后更是亲言有功当赏。
为了不明显偏向何举霄,张父偶尔也出言建议颖王死在边关,也应论功行赏。
朝堂之上,大臣们对于奖赏的尺度争论不休,对于如何封赏有功之臣的事情一直未能达成决议。
就在这激烈的争辩声中,只见太监在皇上的示意下,突然高声喊道:“退朝!”
——
而此时,远在边关的何举霄还不知道朝堂上发生的这一幕。当封赏的圣旨送达边关时,她听到张将军在朝堂之上奋力为她争功,心中不禁有些疑惑。
但管他呢!
她现在全部的心思都在那道被加封为镇国公主,并被封为怡王的圣旨上面。
这可不是柔懿二字能比拟的。
只是二哥现在尸骨未寒,不好大肆庆祝。
而一旁的长安则手持着自己那张册封为国公的圣旨,笑而不语。
昌阳公,就是要比昌阳侯顺耳。
看着无知无觉就被背了锅的何举霄,小七好奇问道:“你就不担心他们对上帐?”
太监还在念着对其他人的封赏,长安在心中反问小七道:“放走那人的守卫是不是何举霄的人?”
小七肯定道:“是这样,但——”
“没有但是,不会有任何人知道。”
没有人会知道那个守卫其实是她的人,连那守卫本人都不知道。
而何举霄自然也不可能放弃送上门来的助力。
与奖赏同来的,还有对长安回京的调令。以及皇上的口谕,让何举霄一同回京。
比起何举霄,长安对此次回京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早已听闻有天使到军营,而按捺不住性子的沈瑜,是早早地便守候在她和长安居住的营帐门口。
当长安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时,沈瑜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如脱兔一般飞奔上前,满脸期待地问道:“娘,咱们是不是可以回京啦?”
虽然在边关自由自在,每日都能骑马射箭,还能与娘亲朝夕相伴,但沈瑜还是想念远在京城的祖父。
“是,而且你日后可就是昌阳公的女儿了。”
说罢,长安将手中的圣旨递给沈瑜,看着她对圣旨上的内容反复的查看,只差盯出个花来了。
不禁问道:“择日便可回京,你可带好给祖父的礼物了?”
沈瑜听到这话,也不再继续一字一句看圣旨上面那些夸赞娘亲的话,而是拉着长安看自来到这里后,她为祖父所收集的东西。
长安看着那些皮毛、弓箭、匕首等物,觉得她那斯文的爹应当也只用的上皮毛。
自她不在青阳寨盯着她爹练武后,那是日日懈怠。也就在京城时,沈瑜习武后偶尔缠着他对打,才会去练武场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