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徐氏略记 > 第472章 南吴官员徐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温(862年-927年),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核心权臣,官至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齐王。他出身微末,从杨行密麾下的普通军校起步,凭借智谋与隐忍逐步掌控南吴军政大权,虽未称帝,却为后来南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五代初期南方割据势力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徐温早年家境贫寒,曾以贩盐为生,因不堪官府欺压,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投奔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麾下。他虽无出众武艺,却心思缜密、善于谋划,很快从普通士兵晋升为军校。在杨行密平定江淮的一系列战争中,徐温多次献上关键计策——例如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征讨孙儒时,军中断粮,徐温建议“诈攻其粮道,诱敌分兵”,最终助杨行密大败孙儒,占据扬州,奠定了南吴的根基。此战过后,徐温被杨行密视为心腹,升任衙内先锋指挥使,与张颢等人并称“杨行密麾下五虎将”。

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建立南吴政权,徐温升任左牙指挥使,掌管禁军。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逝,临终前任命徐温与张颢为顾命大臣,辅佐其子杨渥继位。杨渥年少骄纵,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还试图削夺徐温、张颢的兵权。徐温与张颢遂于天佑四年(907年)发动政变,软禁杨渥,共掌朝政。不久后,张颢欲独揽大权,派人刺杀杨渥,并计划除掉徐温。徐温察觉后,抢先派人斩杀张颢,随后以“诛杀逆臣”之名稳定局势,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吴王,自己则任左右牙都指挥使,彻底掌控南吴禁军与朝政。

掌权初期,徐温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改此前藩镇军阀“重征伐、轻民生”的作风,推行了一系列务实政策。经济上,他下令减免江淮地区百姓的苛捐杂税,鼓励农民开垦荒田,还主持修复了扬州至楚州的灌溉渠道,使江淮地区在唐末战乱后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粮价稳定,百姓生活得以改善;政治上,他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官员,同时选拔有才能的士人入朝为官,即便出身寒门也不拘一格,例如他重用文人严可求为谋主,让其负责草拟政令、制定规章,提升了南吴政权的治理效率;军事上,他采取“守境息民”策略,避免主动与周边的后梁、吴越等政权发生大规模冲突,仅在边境受到侵扰时才出兵反击,为南吴赢得了十余年的稳定发展期。

随着权力稳固,徐温的官爵也不断晋升,从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逐步升至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后又进封齐王,获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成为南吴实际上的统治者。但他始终未取代杨氏称帝,一方面是顾忌“篡主”之名会引发朝野反对,另一方面也因长子徐知训骄横跋扈,次子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虽有才干却非亲生,需进一步稳固权力传承。

不过,徐温的统治也并非毫无波折。天佑十五年(918年),长子徐知训在扬州被将领朱瑾刺杀,南吴政局一度动荡。徐温闻讯后迅速从金陵返回扬州,平定叛乱,并任命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主持扬州政务。徐知诰在任上延续徐温的政策,且比徐温更善于笼络人心,逐渐获得江淮士民的支持,这也为后来徐知诰取代徐氏、建立南唐埋下伏笔。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病重,临终前试图安排亲子徐知询接替自己的权力,以制衡徐知诰。但他病逝后,徐知询很快被徐知诰击败,徐温辛苦经营数十年的权力最终落入徐知诰手中。徐温死后被追赠为齐王,谥号“忠武”;徐知诰建立南唐后,又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将其灵位供奉于太庙。

徐温的一生,是五代乱世中“权臣崛起”的典型缩影。他虽以政变夺权,却能以务实政策稳定江淮、安抚百姓,避免了地区陷入更大的战乱;他虽未称帝,却通过数十年的经营,将南吴从一个割据军阀政权打造成当时南方最强盛的势力之一,为南唐的建立铺平了道路。相较于同期其他嗜杀好战的军阀,徐温更注重“以治代乱”,其统治时期也被后世称为南吴的“治世”,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少有的稳定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