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联合舰队盯上的不是新加坡,而是哈马黑拉岛。罗什福特中校,确定无误吗?”
“是的,长官。我以我们密码破译班的名誉发誓。那个看似指向新加坡的舰队不过是用来吸引注意力的诱饵,绝不是为了支援日本陆军。它们的真正目标,必定是哈马黑拉岛。”
罗什福特中校的话铿锵有力,卡尔斯将军沉稳地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回了作战地图。
哈马黑拉岛。
那位于今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的岛屿,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而在此时此刻,这片海域不仅是战略物资的通道,更是成了盟军与日本争夺制海权的关键。
哼,要是不晓得山本五十六的算计,让这片岛屿从手里溜走,那后果真不是开玩笑的。
卡尔斯心里冷笑一声:既然雷德尔将军和总理相信我,把东洋舰队的司令之位交给我,若真如此,我恐怕连活着回去见他们的颜面都没有了。
不过幸好,夜以继日工作的密码破译班终于攻破了日军的电文,联合舰队的行踪一览无余。
现在只剩下一件事: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着痕迹地用好,将日寇彻底击溃。
“敌主力舰队的指挥官与编成都确认了吗?”
“已确认。根据破译结果与电文痕迹复核,敌方为南云忠一指挥的第一机动舰队。”
“就是那群轰炸了珍珠港的家伙......!”
“第一机动舰队”的名字一出,美军诸将牙关紧咬,低声嘀咕。
尽管南云因海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并非亲自策划珍珠港突袭,但在第一机动舰队麾下,确实编有当初空袭珍珠港的主力:一航战的赤城与加贺、二航战的飞龙与苍龙。那几只航母在一夜之间将太平洋的天平撼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仇恨。
同样被编作诱饵的翔鹤、瑞鹤与另一支航空战力共同组成的那四艘航母,几乎没有一个美军将领不怀恨在心。
“如果第一机动舰队来了,不论付出何种代价,我们都必须用一切可用兵力将其歼灭。”
当美军将领们眼中燃起以珍珠港之名的复仇烈焰时,英军东洋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也开口了。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击沉日本的四艘正规航母,连同机动舰队中编列的二艘“巡洋战列舰”(也就是被当作固定航空兵支援的平台)一并粉碎,等于在太平洋点燃反攻的第一把火,绝不能放手。
至于守卫新加坡的任务,就由我们英军东洋舰队承担吧。”
“真能可以吗?”
“我们只是二线舰队,所能提供的唯一一艘航母hmS竞技神(hmS hermes)也不是最新型,出动时帮不上太多忙。”
竞技神本身算是老旧战舰,舰载机不过二十架菲尔利剑鱼式鱼雷轰炸机(Fairey Swordfish),在如今机动灵活的日军九六式舰载机面前行动迟缓,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所以代表皇家海军去和那些日本鬼子厮杀,就交给萨默维尔将军率领的Z机动舰队吧。”
菲利普斯的话刚落,刚加入联合舰队的詹姆斯·福恩斯·萨默维尔(James Fownes Somerville)将军微微点头,仿佛在请求将这项重任交给他。
Z机动舰队的编制之中,有因其前任舰名主人引发事故而从hmS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改名的hmS维多利亚公主号(hmS princess Victoria),以及声望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hmS反击号(hmS Repulse)
此外还编列着较早服役的光辉号与胜利号航母,舰载机也已从老旧机型换装为英军较新的“梭鱼”式鱼雷轰炸机(Fairey barracuda),整体战力明显要强于东洋舰队。
“英国方面就由Z机动舰队出击。荷兰和澳大利亚这边如何安排?”
“守护荷属领地的任务自然由荷兰皇家海军承担,他们理应出战。”
“RAN(Royal Australian Navy\/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同样会出动。日本人越往南压,澳大利亚的危险就越大。”
“别忘了我们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我们也会参加。”
接连发言的是统领荷属东印度群岛全军的康拉德·赫尔弗里希(conrad Emil Lambert helfrich)上将与澳大利亚海军司令约翰·奥古斯丁·柯林斯(John Augustine collins)上将,尼米兹也不甘示弱地应道。
只因这不仅是击沉曾袭击珍珠港的日军航母的机会,以向日寇证明,美国海军从未衰败。同时也是为了表明太平洋的主权绝不会落入欧洲人的手里。
“而且,约克城号的修理也差不多完成了。”
“是吗?我听说损伤严重,估计要修好几个月......。”
“我们将所有维修兵力都调来了,资源紧张才耗了些时日,但约克城现在随时可以重返战斗。”
“呵呵,等约克城从坟墓中复活,肯定让日本人吓一跳。好,就一同上吧。”
听到航母复活的好消息,卡尔斯将军笑得嘴角上扬,再次将视线压回那张布满战区标注的地图。
他所统率的德军东洋舰队拥有四艘马肯森级巡洋战列舰,航母有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汉斯·冯·乔号与两艘威悉级轻型航空母舰SmS威悉号(weser)、SmS 欧罗巴号(Europa),
在开战之初又接收了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的2号舰奥斯瓦尔德·伯尔克号和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Scharnhorst)、格奈森瑙号(Gneisenau)的增援。
同时,邓尼茨奉命用于通商破坏的潜艇群已就位。
如果再加上英国的Z机动舰队、美军的约克城级三艘航母,以及荷兰和澳大利亚海军,合力压上去,完全有能力将日本机动舰队彻底击溃。
“如大家所知,日军因几次胜利变得目中无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利用他们的轻敌之心,诱之以假象,再狠狠砍断他们的龙骨。”
毫无疑问,那支不知情地驶向哈马黑拉岛的日本机动舰队,将不会有一艘能够全身而退。
这,便是聚集在此的所有盟军舰队将领们共同的决心与信念。
......
“新几内亚方向发现敌方轰炸机三十架接近!”
“我方战斗机十五架紧急出击!”
就在盟军燃烧起斗志,准备设伏迎敌之时,日本海军却在做着另一番事情。
他们正摊开战略地图,摆弄棋子,掷着骰子。
乍一听仿佛是在玩某种桌面游戏,但实际上,他们正在进行所谓的“战争推演”,模拟即将到来的战役。
若是今日,这类演练早已交由计算机处理;可在彼时的三十年代,计算机尚是幻想,连电子管计算机都刚刚起步,顶多是原始的机械计算器。因此,军官们只好亲自移动棋子,用骰子来决定战局的起伏。
骰子滚动的声音在桌上轻轻回荡。
“命中九发炮弹,‘加贺’号航空母舰沉没!”
“慢着!新几内亚方向哪来这么多盟军轰炸机?命中修正为三发。”
“......命中三发,‘加贺’号轻度受损!”
原本是为了推演各种可能性的“战争游戏”,却在胜利迷雾的侵染下,被搞得荒腔走板。正如卡尔斯上将所言,日本海军早已沉浸在先前战果的狂喜中,推演根本不是冷静的演练,而是自我安慰的胜利剧本。
参谋长宇垣缠的一句话,便能让沉没的航母“死而复生”;而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母,则因为“失去战意”而被排除在推演之外。
就这样,日本舰队在地图上犹如开了作弊一般肆意横行,而盟军舰队则在一次次“不可能”的判定中节节败退。
“航母复活了!”
“果然,日本海军天下无敌!”
这样的玩法,哪怕是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也会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可日本海军却在狂热中坚信:盟军不可能看穿他们的计划。
‘......未免太掉以轻心了吧?’
个别仍存理智的军官眉头紧锁,觉得这已不能称作“推演”,更像是闹剧。但无人敢直言。
大日本帝国的体制从不容许个人背离集体意志,军中更是如此。少数正确的声音,往往如“出头的椽子先烂”般,被多数的错误声浪压制、湮灭。
“盟军舰队有何动向?”
“与往常无异。”
“看来这次又是海神护佑我方。立刻向南云与小泽下达出击命令!”
“遵命!”
于是,1936年5月4日,山本五十六毫不怀疑地向舰队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南云司令官,接到司令长官的出击命令。”
“啧,又是让山本出风头......”
南云忠一的脸色依旧难看,但他除了低声抱怨,什么行动也没有。公归公,私归私,执行命令不容含糊。若此处稍有差池,山本绝不会容忍。
“全舰队,启航!”
“启航!”
南云勉强压下心底的苦涩,下达了出港的命令。
“小泽舰队,出航!”
“全速前进!”
“航向不变,全速前进(ようそろ)!”
与南云几乎同时,小泽治三郎所率的诱敌舰队也自马尼拉启航,驶向马来半岛外海。
“普里恩舰长!日本舰队已出港!”
“......终于开始了。U-47,立即向卡尔斯上将报告,同时隐蔽跟踪。”
“是!”
然而日本舰队的一举一动,早已落入盟军眼中。就在港口附近,德国潜艇王牌舰长京特·普里恩(Gunther prien)已率众埋伏水下,冷冷注视着敌人的动向,并将情报传回。
“卡尔斯上将,日本舰队正在接近。”
“呵呵呵,终于到了我们德意志海军航空兵大显身手的时刻。”
“心情我懂,但现在别过早张扬,戈林少将。副官,向全舰队发出信号——狩猎的时刻到了。”
随着命令下达,早已屏息以待的盟军舰队猛然加速,劈开浪涛,迎向敌人。
就此,决定太平洋战局走向的哈马黑拉海战拉开了血色的序幕。
......
“总理阁下,我军舰队已经开始行动了。”
“但愿一切顺利。”
“那帮日本人现在还毫不知情,不知道我们在等待他们。此刻最困难的关口已经闯过去了,接下来的战斗也一定会顺利。”
听到雷德尔将军的话,汉斯点了点头。
Z机动舰队已经抵达,从兵力上看也是已方占优,应当无虞。
“明白了。那么战斗就交给卡尔斯上将,我们还是做自己的事吧。阿登纳部长,会议地点定下了吗?”
“意见正在向开罗集中。”
“...开罗?你说的是埃及那个开罗?”
“正是那里,总理阁下。”
汉斯意外地反问,阿登纳点头回应。
“这次包括xx在内的亚洲国家领导人都会到场。既然如此,大家便提议在欧洲和亚洲的交汇处举行会议。丘吉尔也赞同,他希望会议在英国势力最强的埃及召开。”
唔......开罗啊。
那里算得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摇篮之一。只是眼下天气渐热,真要亲自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吗?
‘更何况,我已经跟戴高乐放过话,说会议可能会在欧洲召开了。’
看样子是自己嘴快惹了麻烦。
“罢了,既然大家都有意,那就行吧。虽说有点远,但也该体谅他人。就定在开罗吧。”
“是,总理阁下。”
细想起来,在原本的历史上,开罗会议确实也是在中途岛战役胜利之后召开。那场会议由罗斯福、丘吉尔与xxx并肩主持,决定了对日作战的方针,也为战后格局埋下伏笔。
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命运的必然。
无论如何,若能将这次会议与胜利的喜讯一并传开,尤其是伴随着“日本机动舰队全军覆没”的消息,那将是一份最令人振奋的战前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