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431章 一定有某种形状,是比较容易产生膨胀变形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1章 一定有某种形状,是比较容易产生膨胀变形的

“哎呀,洪大哥真是高见呐!”

李国助目光炯炯,冲洪旭竖起了大拇指,

“线膛枪射的又远又准,要不是装填起来太麻烦,也不至于只能少量装备军队。”

“虽说线膛枪制造起来也不简单,但咱们雅兰枪炮厂已经攻克了制造线膛枪的难题。”

“现在只要能解决装填麻烦的问题,咱们要在短期内组建一支线膛枪营也并非难事。”

“真要有这么一支线膛枪营,又何愁不能与建奴在野战中一较长短呢?”

“但不知洪大哥可有办法让线膛枪装填起来容易一些呢?”

“啊这……”

洪旭也是无语了,没事瞎逼逼什么呢,这下被少东家问起老大难的问题了吧,

“说来惭愧,在下也没有想到什么办法——”

“但我觉得自己的一些思考,或许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愿闻其详!”

李国助笑的露出了闪闪发光的小虎牙。

洪旭没能说出解决办法,他一点也不失望,这实在太正常了。

反倒是洪旭说自己的一些思考或许有助于解决问题,

不但给了他惊喜,也勾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因为在他看来,洪旭能把对付骑射的希望寄托在线膛枪上,恰恰是一种眼光长远的体现。

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眼光长远,而是超越时代的眼光长远。

从军事发展史来看,火器部队在战场上确立对骑射部队的优势,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技术、战术和组织结构的多重演变。

14-15世纪是火器萌芽的阶段。

14世纪,欧洲和亚洲开始使用早期火门枪和火炮,

但射速慢、精度差、易受潮湿影响,无法对抗机动性强的骑兵。

同时火器还需与长矛兵、拒马等配合使用,单独使用难以抵挡骑兵冲锋。

16世纪是火器与骑射的相持阶段。

西班牙方阵结合火绳枪兵与长矛兵,火器开始成为战场主力,但骑兵仍能通过侧翼冲击威胁火枪阵。

奥斯曼军队同时使用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火枪兵,使火器与骑射互补,未形成绝对压制。

17世纪是转折点的到来。

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

通过轻型野战炮结合线列火枪战术,提升了火器机动性和火力密度。

同时也是在这场战争中,欧洲骑兵角色开始发生转变,

逐渐放弃弓箭,装备手枪和卡宾枪,从冲锋主力转为辅助兵种。

在明末清初的东亚战场,明军虽装备火铳和红夷大炮,却因为组织混乱,被清军用骑射加重步兵击败。

清军后期吸收明军的西洋火器,形成“骑射+火器”的混合战术,但未完全依赖火器。

18世纪,火器终于取得决定性优势。

线列步兵战术成熟,燧发枪与刺刀普及,火枪兵不再依赖长矛手保护。

排队枪毙战术通过齐射火力压制骑兵冲锋。

炮兵革命完成,标准化火炮可发射霰弹,对密集骑兵造成毁灭性打击。

19世纪,骑兵在火器部队面前终于丧失了正面突破的能力。

180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骑兵沦为辅助兵种,负责侦察、追击而非正面突破。

滑铁卢战役中法军骑兵对英军方阵的失败冲锋,更是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

19世纪中期,后装步枪与机枪的出现,终于使火器对骑兵实现了技术碾压。

1840年代后装步枪射速和射程碾压弓箭。

1870年代马克沁机枪彻底终结骑兵冲锋。

如1898年恩图曼战役,英军机枪屠杀苏丹骑兵。

自此全球范围内骑兵开口转向乘马机动、下马作战,传统骑射退出历史舞台。

总之,从18世纪中期开始,火器部队通过成熟的线列战术和炮兵协同,已能系统性击败骑兵主导的军队。

而这时候,离米尼弹的发明还有一个世纪呢,线膛枪自然也不可能普及。

所以如今,能想到从战术和步炮协同入手,设法在野战中对付骑兵就已经算是很有远见了。

而洪旭竟跳过了这一步,直接把主意打到了线膛枪上,又怎能不令李国助惊喜呢?

“线膛枪装填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弹丸的直径比枪管的口径大。”

洪旭张口就道出了线膛枪装填困难的原因,

“若只是想让装填容易起来,把弹丸的直径做的比枪管口径略小就行了。”

“问题是这样一来,发射时就会产生严重的漏气问题,大幅降低射程和威力。”

“所以我就想,若是弹丸在受到火药爆炸冲击的瞬间能自行膨胀该多好啊。”

“这样的弹丸可以把直径做的比枪管口径小,解决装填困难的问题,”

“而在枪管里受到火药爆炸的冲击时又能膨胀填满与枪管内壁的缝隙,解决漏气问题。”

说到这里,他自嘲地笑着摇了摇头,

“可这又怎么可能呢?或许有那不世出的鬼才能想到办法,造出这样的弹丸吧——”

“反正我是一点办法都没的。”

“要解决线膛枪装填麻烦的问题——”

说到这里,李国助顿了一下,神情肃穆地沉声道,

“就得造出一种受到火药冲击就会自行膨胀,填满枪管的子弹。”

“洪大哥是这个意思吗?”

“嗯——也——可以这么说——”

洪旭神色古怪地看着李国助,笑道,

“你——突然这么严肃干什么——难道你还相信真有人能造出这样的弹丸?”

“我相信!”

李国助斩钉截铁地道,眼见洪旭露出愕然的神情,他便解释起来,

“如果我们始终认为弹丸的形状必须是丸状,那就永远也不可能造出这样的弹丸。”

“可如果我们能打开思路,给弹丸换一种形状呢?”

“反正弹丸都是用铅铸造的,而铅是一种质地柔软的金属。”

“所以铅弹在枪管里受到火药爆炸的冲击时其实是会产出显着变形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合适的形状,”

“使铅弹在枪管里受到火药爆炸的冲击时能产生膨胀。”

“反正丸状的铅弹,是最难产生膨胀式变形的。”

“但我却觉得,一定有某种形状,是比较容易产生膨胀变形的。”

“只要把铅弹造成这种形状,则其在枪管中受到火药爆炸冲击时,”

“就肯定能产生膨胀,以填满自身与枪管之间的缝隙,解决漏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