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418章 华人公司与西婆罗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8章 华人公司与西婆罗洲

“我当然更倾向于第一个选项。”

考克斯愣了一下说道,

“但总部未必会支持我来永明镇开设商馆,”

“而且你肯定不会让我成为南海边地公司的产品在永明镇的独家经销商。”

“没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不支持你,我支持你。”

李国助云淡风轻地道,

“永明银行将会提供低息贷款,帮你在永明镇开设商馆。”

“不必在意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对你的看法,”

“等你在这里赚了大钱,他们自然会上赶着来找你的。”

“我确实不能给你南海边地公司产品在永明镇的独家经销权。”

“但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延续关于独家经销权的协议——”

说到这里,他扫了眼考克斯和范迪门,前者满脸期待,后者面色平静,嘴角却挂着耐人寻味的笑意,

“我可以给你印度棉花在苏昌城的独家经销权!”

“哦,我的上帝呀!”

考克斯惊得瞪大了眼睛,但很快惊喜的笑容就僵在了脸上,

“呃——你刚刚说的是——苏昌城——没有说——永明镇——是吧?”

“没错。”

李国助含笑颔首,他很清楚考克斯心里在想什么,

“苏昌城未来将会是永明镇的纺织业中心,”

“拥有了苏昌城的印度棉花独家经销权,就等于拥有了永明镇的独家经销权。”

“而且苏昌城未来的人口规模是可能超过平户的,”

“至少也会跟平户一样,而且更加稳定。”

“这么说,你总该满意了吧?”

在17世纪,平户作为日本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其人口规模却一直都不算大,而且呈现出很强的流动性,并不十分稳定。

当时的平户是松浦氏的领地。

其城下町,也即城堡周边的商业城镇是当时日本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

因为松浦氏是小藩,兵力有限,所以城内武士与家臣仅有约数百至千人。

由于贸易繁荣,城下町的商人、工匠与平民人口可能在3000–5000左右。

外国商人与侨民虽然不多,但就影响力而言,却不容忽视。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平户设有商馆,常驻人员约10–20人,包括商人、医生、职员等。

英国东印度公司人员更少,高峰时不超过10人,如理查德·考克斯、威廉·亚当斯等。

平户的华人聚居区,唐人町的人口可能达数百人,主要从事中日贸易中介。

在1610年到1630年的贸易繁荣期,平户人口流动频繁,

作为国际港口,除了常住人口,还有大量临时人员,

包括日本各地商人,如大阪、京都的货主,及东南亚、中国、欧洲的船员与贸易代表。

高峰时期总人口,含流动人口,可能接近1万。

而苏昌城却是按照能容纳2万常驻人口的规模建造的。

现在的常驻人口就已经接近1万了。

随着苏昌城逐渐成为永明镇的纺织业中心,常驻人口数量只会有增无减。

所以在苏昌城拥有印度棉花的独家经销权,利润空间绝对不会比在平户拥有南海边地公司产品的独家经销权小。

“满意满意!这简直就是上帝的恩赐呐!”

考克斯欣喜若狂地道,

“有了少东家这番话,我肯定会选择来永明镇开设商馆。”

“我甚至都开始期待总部尽快关闭平户英国商馆了。”

“不过,我还是想知道,少东家给我的第二个选择的意义。”

“其实也没什么,”

李国助云淡风轻地道,

“西婆罗洲有数千华人移民,我只是想找个可靠的人帮我把永明镇的产品销售到那里去罢了。”

“此外那里的华人也在生产一些当地颇有价值的东西,比如黄金、樟脑、燕窝和热带木材等。”

“永明镇对这些东西也有需求,所以我就想在那里设商馆。”

“正好平户英国商馆关闭以后,您肯定也要寻找出路。”

“我觉得帮你在西婆罗洲开设商馆,也是一件可以双赢的事情。”

“不过现在,你肯定是不会选这条路了,”

“我也只好等以后再找机会,派人去那里开商馆了。”

其实他的真实目的远比嘴上说的要深远的多,

只是碍于范迪门这个荷兰人在场,不好说的太直接罢了。

他要把西婆罗洲变成南海边地公司在南洋的第一块殖民地。

西婆罗洲是东南亚华人移民历史最悠久、自治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从17世纪的贸易往来,到18-19世纪的黄金矿业繁荣,再到荷兰殖民统治下的衰落,

华人在这里建立了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

甚至出现过类似共和国的自治政权——兰芳公司。

15-16世纪,中国商人主要是福建、广东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婆罗洲的马来苏丹国,

如三发、坤甸进行贸易,用陶瓷、丝绸、铁器换取黄金、樟脑、燕窝等商品。

部分商人在沿海港口,如三发、喃吧哇建立小型社区,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移民潮。

17世纪,西婆罗洲开始出现华人采矿的萌芽。

西婆罗洲内陆有丰富的金矿,早在15世纪已被当地达雅克人开采。

17世纪后期,少量华人矿工,主要是客家人开始进入,引入更先进的采矿技术,但规模远不如18世纪的“淘金热”。

马来苏丹为增加收入,允许华人开采金矿并征税,华人则通过缴纳矿税换取开采权,形成早期合作模式。

18世纪,西婆罗洲的华人终于迎来了黄金时代,建立了自治政权。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华人移民潮的出现。

1727年后,由于清朝放宽海禁,华南大量客家人和潮汕人涌入西婆罗洲。

伴随着移民潮的,是金矿开采的规模化。

华人引入先进的水力采矿技术,黄金产量大增,吸引更多移民。

二是华人公司制度的兴起。

华人为管理矿业和维持秩序,建立了类似行会或自治政权的公司。

兰芳公司、大港公司、三条沟公司等控制不同矿区,互相竞争或合作。

公司职能包括管理采矿、税收、司法,组建武装,抵御土着袭击和荷兰人干涉,维持华人社区自治。

其中最着名的是兰芳公司,由罗芳伯建立,实行类似共和制的选举制度,被称为“兰芳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