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学名张好古 > 第624章 广平府的备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南角楼由乡官李仲熊、王灿,举人徐擢,贡士胡凤阁,生员杜超负责。西南角的城墙有一段因为雨水冲刷,出现了裂缝,李仲熊立刻组织人用砖石和泥浆修补,杜超还提议在裂缝处加钉木板,增强牢固性。

众人齐心协力,用了一天时间就修好了城墙。李仲熊还让人在西南角楼旁挖了一个地窖,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水,以防被清军围困时断粮断水。

东北角楼由乡绅申涵光、杜汝口,监生杜汝浮,生员杜汝衿,守备温羽宸、王口士负责。申涵光是广平有名的文人,平日里吟诗作赋,才华横溢,此刻却拿起了弓箭,他还把自己的书房改成了临时的医疗点,让家人准备草药,给受伤的士兵疗伤。

温羽宸有多年的守城经验,他教士兵们如何架设火炮,如何瞄准敌人,还演示了火炮的发射方法,士兵们很快就掌握了技巧。王口士则负责检查城防器械,每天都会仔细检查火炮的弹药、弓箭的数量,确保战时能正常使用。

东南角楼由乡官杜汝口、胡福弘,生员杜超、杜汝衿,守备温羽宸、王口士负责。东南角楼靠近城郊,有几条小路通往城外,杜汝口让人在小路旁设了陷阱,埋上尖木和绳索,又派了十名士兵在小路旁埋伏,以防清军从这里偷袭。

胡福弘则负责安抚东南角楼附近的百姓,给他们讲解守城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参与守城,百姓们纷纷响应,有的送粮送水,有的帮忙搬运器械,东南角楼的防御愈发稳固。

转眼十日过去,清军的前锋已抵达广平府外二十里处,城墙上的士兵已能隐约看到远处的炊烟。程世昌站在北城城楼上,望着城中忙碌的景象——百姓们依旧在送粮送水,士兵们在城墙上擦拭器械,乡绅们在街巷中巡查,一派上下一心的景象。

他心中感慨万千,转头对身边的宋祖乙道:“宋知县,你看这广平百姓,皆是忠义之士。有他们在,何愁奴兵不破?”宋祖乙点头道:“大人所言极是。如今城防坚固,人心齐整,就算奴兵来势汹汹,咱们也能守住广平!”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广平府的城墙上,给这座即将迎来战火的城池镀上了一层金色。城楼上的旗帜迎风飘扬,士兵们的身影在余晖中愈发挺拔。

程世昌深吸一口气,拔出腰间的佩刀,指向城外清军方向,朗声道:“诸位将士,奴兵将至,今日便是我等为国尽忠、为家守土之时!广平城在,我等在!”

城墙上的士兵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刀枪,呐喊声震天动地,回荡在冀南平原的上空,仿佛在向即将到来的清军宣告:广平不可破,忠义不可废。

广平府(今河北邯郸一带)地处畿南要冲,左连彰德,右接顺德,北通邯郸,南达大名,乃南北往来之咽喉,其得失关乎畿辅安危。

训导俞宝,一介儒生,却无腐儒之怯懦,主动请缨统领生员丘道望、姚琳、郑之良等人,驻守城外女墙防线。女墙虽非主城垣,却是城池外围的重要屏障,俞宝与诸生员皆是饱读圣贤书之人,此刻却褪去长衫,身着短褐,手持兵戈,与乡兵一同加固壁垒。

他们将女墙之间的空隙用砖石填补,挖掘壕沟,设置鹿角,日夜不休。丘道望年少力壮,亲自教授乡兵搭弓射箭之法;姚琳心思缜密,清点兵器甲胄,查漏补缺;郑之良则负责编排哨位,确保防守无死角。

每至深夜,寒风呼啸,俞宝便与诸生员围坐篝火旁,诵读《正气歌》,以文天祥等先贤之忠义激励士气,乡兵们虽多为农夫,见读书人尚且如此,亦个个精神抖擞,愿效死力。

城外另一处团练阵地,由教授伦彝主事,统辖生员李远等一众学子。伦彝年过半百,须发已白,却依旧腰杆挺直,每日天未亮便率众人操练。

乡兵们平日里务农为生,缺乏军事训练,伦彝与李远等人便从最基础的队列、刺杀教起,一招一式,亲自示范。李远性情沉稳,尤擅排兵布阵,他根据城外地形,将乡兵分为三队,一队正面御敌,一队侧面包抄,一队作为预备队,互为犄角。

操练之余,伦彝还向乡兵宣讲忠君爱国之道,告知众人“城破则家亡”的道理,激发众人保家卫国的决心。乡兵们感念其诚意,操练格外刻苦,不多时便已初具战力。

训导徐佩铉,性情刚毅,主动承担起城外另一处要地的训练之责,生员周尔桃等人紧随其后。其所守之地紧邻官道,是清军南下的必经之路,

防御压力极大。徐佩铉深知“兵贵神速”,不仅加强乡兵的体能与武艺训练,更注重实战演练。他每日组织乡兵进行攻防模拟,让众人熟悉战场环境,掌握应变之策。

周尔桃擅长制作简易防御器械,他带领乡兵砍伐树木,制作滚木礌石,家里的铁锅都现了出来熔铸,打造兵器。

徐佩铉还严令军纪,制定奖惩制度,有功者赏,怯战者罚,使得所部乡兵纪律严明,令行禁止。

城内防务亦丝毫不松。生员李滋等人自发组织起来一支巡检队,承担起巡缉奸细、护守库狱、清理街道的重任。李滋深知清军惯用奸细潜入城中策应,便带领一众同窗,分片巡查街巷,盘查可疑人员。

他们制作腰牌,凡城内居民皆需随身携带,无牌者一律扣押审问。府库与监狱乃城中文武要地,李滋专门挑选精壮生员与衙役一同值守,日夜巡逻,以防不测。

同时,他们还组织民众清理街道,拓宽通道,确保战时粮草运输与兵力调度畅通无阻。遇有百姓恐慌不安者,李滋等人便耐心安抚,宣讲防御部署,稳定民心。

永年县典史薛广居,虽官职低微,却责任心极强。他主动请缨负责摆设步拨、飞探虏情,成为城池的“千里眼”与“顺风耳”。薛广居挑选数十名身手矫健、熟悉地形的乡勇,分为若干小队,潜伏于城外各处要道、村落,打探清军动向。

为确保情报传递迅速,他设立多处传递驿站,采用快马接力的方式,一旦发现清军踪迹,便即刻上报。寒冬腊月,冰雪覆盖,探子们往往藏身于荒郊野岭,忍饥挨冻,却无一人退缩。正是靠着这些精准及时的情报,城中守军才能提前做好部署,掌握作战主动权。

永年县主簿马应麒,精通火器,负责教习火炮之责,西城守备董邦杰则兼任协防,二人相辅相成。当时城中火炮数量有限,且多为旧式火炮,马应麒便对火炮进行修缮改良,提升射程与威力。

他耐心向炮手传授瞄准、装填、发射的技巧,反复演练,力求每一发炮弹都能命中目标。董邦杰身为武将,经验丰富,他根据西城地形,合理布置火炮阵地,将火炮安置于城头制高点,形成交叉火力,覆盖城外主要区域。二人每日督阵训练,炮手们技艺日渐精湛,成为守城的重要力量。

为增强防御力量,知府程世昌还下令招募兵勇,作为游兵,往来于城上城外。这些游兵多为流亡的壮士与退役士兵,战力较强。

程知府将其分为两队,一队驻守城头,随时支援各处危急地段;一队游走于城外,与各团练相互呼应,袭扰清军。

游兵们机动性强,战法灵活,时而正面阻击,时而侧面偷袭,成为清军的心头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