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等大家欢呼结束立正民教授发出了新的指令:

“命令海龙三号机器人,马上再随机拾取十枚不同大小的锰结核样本,放入样品仓后立即返航,将样品第一时间送回来做具体分析。

收到!

同样兴奋的马晓峰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跳动。

屏幕上,三号机器人的机械臂精准地伸向海底,它的末端是一个柔性抓取器,由数百根记忆合金丝组成,可以根据物体形状自适应包裹。

抓取器轻轻接触一枚拳头大小的锰结核,缓缓收紧,将结核稳稳托起,送入密封的大样品仓。

整个过程轻柔得没有扬起太多海底沉积物,整个视野清晰可见。

如果拿回来的样品经检测分析后的矿物成份跟刚才的基本一致,那就可以马上着手开采的事情了。

王铭洋摸着下巴想道。

很快,十个样品采集完成。

样本1,直径8.3厘米,重量1487克,已封存。

样本2,直径3.1厘米,重量862克,已封存。

样本3,直径12.7厘米,重量2875克,已封存。

。。。。。。

屏幕下方的系统提示不断刷新内容。

海龙三号返航程序启动,预计需要时间1小时15分钟。

看着代表海龙三号机器人的光点在屏幕上沿着虚线往基地码头回来,立正民重新坐回指挥椅,大脑已经开始高速运转,思考着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浅海锰结核?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片区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是超深海。

远古时期的地壳运动将整个地块抬升了至少1000多米,将超深海底的锰结核带到了浅海,而且在地块抬升过程中以及此后的时间,地块岩层内部的结构没有遭到破坏,才能让这些矿产完好保存下来。

而后期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加上洋流,防止了这些锰结核被后来沉积物完全覆盖,让它们得以见天日。

想到这,立正民将推测说了出来,这让旁边的王铭洋和陈明、李泉等人恍然大悟。

老师,这也解释了我们此前为什么能在特纳岛发现蓝闪石片岩。

林晓莹举一反三想到了同样的问题。

立正民点头回答:

没错。这次远古时期的抬升运动规模之大、幅度之巨,可能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想象。这不再是简单的岛弧隆升,而可能是一次完整的岩石圈块体抬升。

他的目光转向另外两台机器人的操作员:

海龙一号、二号,改变任务优先级。除了构造勘探外,重点搜索类似的矿物富集区。注意任何可能指示气体存在的迹象。

气体?陈明等人有些不解。

是的,陈总。

立正民接着解释道:锰结核通常与特定的氧化还原环境相关。如果这里曾经是深海,那么很可能还有...

他的话还没说完,另一边操作员就传来再次让人振奋的声音:

二号机有新的发现!深度497米,发现白色的冰雹状物体,疑似...疑似可燃冰!

控制室内瞬间陷入欢呼爆发前的沉寂,紧接着声浪充满整个中心。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气体在高压低温条件下与水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广泛分布于深海沉积物如海底以下0-1500米深处的海底沉积物和陆地冻土区如北极圈内的永久冻土层。

全球储量极为丰富,可供人类使用约1000年,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总储量的两倍。

其能量密度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约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它被视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

二号机器人的屏幕显示画面上,一片白色的、类似冰晶的物质轻轻嵌入在灰黑色的沉积层中,在探照灯下反射出珍珠般的光泽,那巨大的反差,特别明显。

机器人的温度传感器显示,该处沉积层温度为4.2摄氏度,正好低于甲烷水合物在该深度的稳定温度。

立刻提取样品检测!

样本仓内,海龙二号伸出探测针,刺入白色物质内部。

传感器很快将结果发送回来,刚才的初步检测表明,可燃冰样本甲烷浓度超过90%!

真的是可燃冰!

纯净的甲烷水合物!

“太不可思议,太幸运了,这条断裂带,竟然同时存在锰结核和可燃冰,而且两地相距仅仅不到8千米。”

“真是天助我夏岛。”王铭洋和陈明等人相视会心一笑,看着多个角度组合而成的画面,在多组探照灯的照明下,放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一片,预示着这里蕴藏的可燃冰数量非常可观。

夏洛特达国未来的能源安全,有保障了。

很快,立正民的声音再次响起:

二号机,使用保压取样器,提取可燃冰样本,注意保持原始压力环境,防止样本分解。装入b号样品仓,完成后立即返航。

明白!二号机的操作员立即执行指令。

海龙二号的机械臂更换了工具头,换成了一套精巧的保压钻取装置。钻头缓缓旋转,进入白色的可燃冰层。

与钻探普通岩石不同,可燃冰质地较脆,且对温度和压力变化极为敏感,提取过程必须小心谨慎,保持稳定。

钻头内部集成了一套保压系统和高强钢化玻璃储藏罐,可以在钻取的同时将样本密封在高压罐子里。

钻探深度15厘米,取样完成,保压舱密封良好。

检测到保压舱内压力稳定,甲烷浓度91.3%,样本品质一级。

海龙二号返航程序启动。

。。。。。。

很好,剩下的一号机和钻探机器人继续执行原定的地质勘探任务。不过勘探路线改一下。我要求你沿着峡谷走向,从南端到北端,进行全程扫描。

明白,教授。

海龙一号开始沿着峡谷走向缓慢移动。

它搭载的多个立体摄像头不断拍摄着两侧地形地貌的特写,多个扫描仪同步工作,构建着精确的三维地形模型。

峡谷的地质特征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个典型的正断层形成的裂谷,西盘下降,东盘相对上升。谷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断层滑动的擦痕,以及一些被错断的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