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若对前朝皇室处置过于酷烈,如历史上某些朝代般赶尽杀绝,固然能一时震慑,却也必然寒了这些人的心。

甚至会坐实“暴虐篡逆”的恶名,给潜在的反对势力以口实,不利于迅速稳定新占区的统治,更不利于未来北上时争取北方民心。

因此,给予崇祯一个体面,哪怕是打了折扣的体面,一个“归命侯”的封号,保留其性命和基本生活保障,并对其宗室给出“安分守己者可活”的承诺,这并非出于妇人之仁,而是一项必要的政治投资。

这是在向天下人,尤其是那些仍对大明抱有最后一丝幻想或忠诚的士人宣告:大夏并非蛮夷,它承继华夏正统,懂得“存亡继绝”的古礼,具备一个正统王朝应有的气度与胸襟。

前朝帝王若能“顺应天命”,便可得以善终,那么普通的前朝官员、士绅,只要归顺,自然更能得到妥善安置。

这便是在法理和道义上,完成了一次平稳的交接仪式。

用一个“归命侯”和有限的安置,来换取庞大前明体系内中下层人员的安心归附,减少统一和治理的阻力,这笔“买卖”在秦思源看来,极为划算。

他要用的,不仅仅是江南的人才,未来更需要消化吸收整个北中国的士人阶层,而一个相对温和的“禅让”结局,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

其二,历史教训与子孙后路:冷酷的“镜子”

作为穿越者或至少是熟知历史的统治者,秦思源的脑海中装着太多血淋淋的前朝覆亡史。

从秦子婴被屠戮,到蜀汉后主“乐不思蜀”背后的凄惶,再到南唐李煜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绝命悲歌,以及更近的元末对宋室苗裔的追杀……几乎每一次王朝鼎革,都伴随着对前朝皇族残酷的清洗。

这种清洗,固然能根除所谓的“复辟隐患”,但其带来的血腥气与道德污点,往往萦绕新朝数代之久,甚至成为敌对势力攻击的借口。

更重要的是,秦思源不得不思考一个更为冷酷的问题:今日之大夏,安能保证万世一系? 若有朝一日,气运逆转,他的子孙后代面临同样的境遇,又会是何等下场?

他今日如何对待朱明皇室,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为后世立下一个“规矩”,一面可以照见未来的“镜子”。

他若行斩草除根之事,便等于默认了这种极端处理方式的“合法性”,将来若有人效仿,对付他秦思源的子孙,也将毫无心理负担。

反之,若他能为前朝皇室留一线生机,给予相对人道的待遇,便是在华夏的政治传统中,重新注入一种“底线思维”。

这并非迂腐,而是一种基于长远考量的政治保险。

他在告诉潜在的未来挑战者,也告诉自己的子孙:王朝更替,乃天命人事,但无需以绝灭人寰的方式进行。

给失败者一条活路,某种意义上,也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一条退路,一个“归命侯”的存在,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威胁。

他活着,就是大夏“仁德”的活广告,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者,在处理大夏皇室问题时,一个不得不参考的先例。

其三,现实威胁与控制:精准的“拿捏”

当然,秦思源绝非宋襄公,他的“仁慈”是建立在绝对掌控力和精确计算之上的。

只给一千亩田,一百护卫,这确保了崇祯即便有心,也绝无可能依靠这点资源掀起任何风浪。

这一百护卫,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监视和限制其行动的牢笼。

赐予百万夏元,足以让其生活富足,消磨其斗志,但也仅止于富足,与昔日帝王之尊已是云泥之别。

至于联姻,纳长平公主为“顺妃”,更是神来之笔。

这既满足了崇祯寻求额外保障的心理,也将前朝皇室的核心成员直接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

这位“顺妃”在宫中,既是人质,也是纽带,她的存在,会时刻提醒那些遗老遗少,朱明血脉已融入大夏皇室,反抗大夏,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损害他们旧主女儿的利益。

这层关系,可以用来安抚,必要时,也未尝不能用来分化、利用。

综上所述,秦思源对崇祯的处置方案,绝非一时兴起或单纯的“念旧”,而是一套集政治宣传、人心争夺、历史借鉴、现实控制于一体的精密政治组合拳。

它既展现了新朝的自信与气度,也毫不掩饰其掌控一切的决心;它给了失败者一条生路,却牢牢锁定了这条生路的边界,它借鉴了历史的血腥教训,试图为未来树立一个相对“文明”的范例。

在秦思源看来,一个活着但毫无威胁的“归命侯”,远比一个死了的“崇祯皇帝”,对大夏的价值大得多。

这具前朝皇帝的活标本,将无声地诉说着大夏的正统与仁德,安抚着旧时代的亡灵,也为新时代的秩序,奠定了一块看似温和、实则坚不可摧的基石。

这,便是帝王心术,在温情面纱之下,隐藏着洞察人性与历史的冰冷计算!

没一会儿,林云的身影又悄无声息地再次出现在静思斋内,躬身禀报:“陛下,曹公公已安置妥当,沿途皆有我总局精锐看护,绝无消息走漏之虞”。

秦思源微微颔首,对林云的效率表示满意,他收敛了方才与曹化淳周旋时那深藏不露的思绪,目光恢复了一贯的清明与威严,仿佛刚才那场决定前朝命运的秘密谈判从未发生过。

“下一个是谁?”,他问道,语气平淡,已然将注意力转向了下一项议程。

“回陛下,”林云声音平稳,“下一个是琉球国使臣,中山王尚质麾下紫金大夫蔡坚。陛下是要现在召见他吗?”。

“宣。”秦思源简洁地命令,随即又对侍立一旁的另一名内侍吩咐:“传苏明哲、雷虎、秦天云、周立民、吴忠国进来” 。

既然是与外藩使节的正式会面,自然需要几位核心重臣在场,以示郑重,同时也向外邦展示大夏朝廷的鼎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