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空降汉东主持人,问政领导干部! > 第1117章 最新实测数据,进行逐一比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7章 最新实测数据,进行逐一比对

林纾被分配到了一张靠窗的办公桌,窗外是乡镇宁静的街道,而他眼前的世界,却是一片由文件、表格、照片和笔录堆砌而成的战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将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珍珠”,串成一条条坚不可摧的证据链,让它们在法庭上能够闪耀出无可辩驳的光芒。

他首先处理的,是堆积如山的土地承包材料。这部分工作,远比听起来要繁琐得多。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两天,几乎不眠不休。他先是从县国土资源局调来了最权威的土地勘测原始数据,那是一叠叠厚重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旧档案,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块土地的四至边界、精确面积和权属信息。然后,他将这些“铁证”,与李大壮合作社上报给农业部门的备案合同、村里的土地流转台账,以及调查组“核查组”的同事们刚刚用无人机测绘回来的最新实测数据,进行逐一比对。

这是一项枯燥到极致,却又需要极度细心和耐心的工作。他感觉自己不像一个办案人员,更像一个古代的“计吏”,手持算盘,在一笔笔数字的迷雾中艰难跋涉。他把每一块有问题的地块都单独建立了一个档案袋。档案袋里,左边放着李大壮提交的“官方文件”,上面白纸黑字写着“高标准农田,50亩”,或者“经济林地,30亩”;右边则放着真实的证据——或是村民王老根那份早已发黄的、写着“花生田,35亩”的原始承包合同复印件,或是卫星地图上清晰显示的、那片所谓“经济林地”实则是一片乱石滩的航拍照片,照片旁边还附有核查组同事现场拍摄的、生活垃圾遍地的特写。

为了让这些证据更具冲击力,林纾熬了一个通宵,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份《西郊村合作社土地问题虚实对照表》。这份表格,他用加粗的红色字体,将“备案面积”与“实际面积”并排列出,后面的“差额”一栏,每一个鲜红的数字,都像是一道流血的伤口,触目惊心。比如,编号“西郊-073”的地块,备案50亩,实测35亩,差额+15亩;编号“河滩-012”的地块,备案20亩“水产养殖区”,实测为0,差额+20亩……表格的最后,是一个汇总的数字——“虚报总面积:98.7亩”。

当林纾将这份凝聚着他心血的对照表打印出来,摆在调查组组长,那位县纪委副书记面前时,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纪检干部,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他用手指重重地敲了敲那个“98.7亩”的数字,眼神锐利如鹰:“小林,干得漂亮!这份表格,就是射向李大壮等人的最精准的子弹!有了它,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就再也没有任何狡辩的余地。”

林纾的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有被认可的满足,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那近百亩的“幽灵土地”,背后是多少被侵吞的国家补贴,是多少被愚弄的农民,是多大一个基层治理的黑洞。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整理一份表格,更是在为这片被侮辱的土地,书写一份沉甸甸的诉状。

处理完土地问题,林纾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农机具补贴黑洞的证据梳理中。这部分工作,更考验他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他把之前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所有关于农机具的材料,全部摊开在地上,像一个将军在排兵布阵。

每一台申报了补贴的农机,他都为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详尽的档案。档案的第一页,是这台农机在补贴申报系统里的截图,上面有它的型号、官方指导价、申报价格、补贴金额等信息。林纾用红笔,特别圈出了那张被涂改过的、引发这一切的发票复印件,旁边附上了技术鉴定部门出具的“涂改痕迹鉴定报告”。

档案的第二页,是他和同事们现场拍摄的照片。照片拍得极为讲究,既有农机的全景,让人们可以看到它所谓的“崭新”模样——实际上是锈迹斑斑、蛛网密布;又有关键部位的特写,比如被磨损得几乎看不清纹路的轮胎、发动机上那块模糊不清的铭牌,以及那台根本不存在任何动力装置的“大型植保无人机”的空壳。每一张照片下面,都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客观而冷静地描述着照片所揭示的问题。

档案的第三页,也是最关键的一页,是人证。他把对农机站工作人员孙科员的审讯笔录、对农机经销商的询问记录、对那些真正使用过这些“老爷车”的村民的访谈录音整理稿,都分门别类地附在后面。他记得,在采访一位老农时,老人指着那台号称“进口大马力”的拖拉机,带着嘲讽的口吻说:“进口?我看是从废品站进口的吧!这玩意儿,劲儿还没我家的驴大,下地干活,不是它犁地,是我推着它走!”这些鲜活而充满讽刺意味的证言,为那些冰冷的机器照片,注入了灵魂,让整个证据链变得有血有肉。

林纾在整理这些材料时,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自己第一次看到那些破铜烂铁时的震惊,回放着村民们谈及此事时或愤怒或无奈的表情。他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驱动着自己。他要把这些机器的“前世今生”都列得清清楚楚,不仅要证明李大壮骗了钱,还要揭示出他是如何利用制度的漏洞,与不法经销商勾结,将一堆工业垃圾包装成“先进农机”,上演了这出荒唐的骗补大戏。

如果说林纾所负责的证据梳理工作,是为这起案件构建了坚实的骨架,那么由县审计局副局长王珂带领的“清查组”,则是在为这副骨架填充血肉——每一条血管的走向,每一笔资金的脉动,都必须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清晰无比。

王珂,是一个年近五十、头发微秃、戴着一副老式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他从事审计工作超过二十年,经手过的账目堆起来比他人还高。他不喜欢高谈阔论,信奉的唯一真理就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