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已经完成验收的林昊,也来到了朱元璋所在的舷窗之内。
以灵魂状态存在于此的朱元璋,只看见林昊拿出一块圆形的透明琉璃,直接就按在了这圆形的舷窗之内。
他看着这块形如眼睛,且甚是厚重圆形琉璃,当即就面露明显的惊骇之色。
“他的琉璃制造工艺,不就是造个可以卖大钱的奢侈摆件和镜子吗?”
“现在就可以用在战舰上了?”
“他不怕海风吹破了琉璃?”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林昊就又让人扛走了这块形如眼睛的透明琉璃。
紧接着,林昊就看着孝陵宝顶的方向,似有埋怨的说道:“要不是你耽误了我好几年。”
“这东西就真的能全面上舰了!”
“届时,不论风雨多大,都可以敌人是瞎子,我不是瞎子。”
“就是因为你耽误了我好几年,才让这东西只能在关键观察窗加以安装。”
“没有办法,这东西的工艺难度太大,还不能量产。”
“而且,密封胶的问题,也还是个大问题!”
“要是再有个十年八年的,我准能攻克这些难题!”
林昊话音一落,眼里的埋怨之色,虽然有所锐减,但也还是有那么点‘意犹未尽’的意思。
片刻之后,林昊就果断转身道:“走,我们去其他的战舰看看。”
朱元璋看着林昊带领一众工匠师傅远去,当即就松了好大一口气。
“咱就知道,咱即便是老了,也不是个傻子。”
“即便是被你所骗,即便是后知后觉,也总会想办法阻碍你的进步。”
“真让你节约了这十年八年的时间,咱家大孙,可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想到这里,他又果断转身,看向孝陵宝顶之下的应天皇城。
“咱的大孙啊!”
“你到底有没有发现,你这快要原形毕露的师父的狐狸尾巴啊!”
也就在朱元璋的目光,尽可能的聚焦于皇宫御书房方向之时,他就又突然眼前一黑。
等他再次恢复意识之时,他就看到了非常熟悉的一幕。
他的头顶之上,是象征着最高权柄的盘龙金顶。
而这盘龙金顶之下,则是那高高在上的龙案和龙椅。
龙椅与龙案之下,则是分列两边的六把交椅。
如果需要的话,这六把交椅之上,就会满座皇帝的六个近臣。
按照规制,皇帝的六个近臣,必须是三文与三武。
有文有武,文武相当,文武并行,文武对立,才是一个王朝长治久安之根本。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当即就想到了李善长和徐达分坐两边,相得益彰的场景。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他的洪武六年,依然存在。
不过就是李善长换成胡惟庸而已!
可他也不知道怎么的,他这个眼睛一闭,就来到建文二年初的‘魂’,却觉得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那种忍不住的回忆,突然就涌上了他的心头。
不等朱元璋开始追忆,他就看到了熟悉的脸庞。
从外面打开房门的人,正是常侍太监王升。
此刻的王升,早已不再是他身边那个,年轻谨慎的小太监,早已成为了两鬓花白的总管大太监。
王升开门之后,依旧是自然的站在门外右侧随侍。
紧接着,身穿常服式龙袍的朱允炆,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对于他这个来自洪武六年的魂来说,距离上次见朱允炆,其实并不久远。
可他就是觉得,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自以为的’宝贝大孙了。
建文元年距离建文二年初,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所以朱允炆的样貌,也并没有什么转变,依旧是个连胡子都没留的年轻人。
可他对朱元璋来说,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洪武三十一年末,乃至是建文元年上旬的朱允炆,还是一个披着龙袍,也欠缺龙威的‘小龙’。
他经过林昊一年的磨练之后,在建文元年后期,也就是在他离开之时,已经初具龙威。
可现在的朱允炆,却已经有了真龙天子的气象。
如果非要拿什么来打比喻的话,那就是初登大宝的朱允炆,就是一个还未亲政的弱君。
可是现在,他已经有了‘一言九鼎’的底气。
“可是,他哪来的底气呢?”
“大明的军政大权,不都在他林昊的手里吗?”
“难道......”
朱元璋想到这里,突然就想到了,现在只醉心造船,只一心和造船师傅们打交道的林昊。
“难道,他还政于允炆了?”
朱元璋刚想到这里,就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如果他林昊造那么多海船,是为了打完倭国,再回来索要皇权的话,就不会还政于朱允炆。
可如果他没有还政于朱允炆,他朱允炆的气质,又哪里有这么大的变化?
在朱元璋看来,什么都可以演,唯独这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底气’,是无论如何也演不出来的。
原因无他,
只因为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底气’,本就源于绝对的‘实力’!
想到这里,朱允炆就带头走进了御书房。
而跟在他身后的六个人,朱元璋也全都认识。
追随在右后方的,分别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
而追随在左后方的,则分别是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以及开国公常升。
朱元璋虽然认出了常升,但他却并不知道常升这个常遇春的次子,也已经有了国公的爵位。
“怎么回事?”
“这第三把武勋的交椅,不该是遇春的长子,郑国公常茂的吗?”
“怎么会是常升呢?”
不等朱元璋想明白这个问题,朱允炆就坐上了龙椅。
“六位爱卿,新年开国,国家也当有新的迹象,新的规划。”
“你们都是国家的文武肱骨,说说看,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朱允炆话音一落,对立而坐的三文三武,就都看向了彼此。
终于,黄子澄率先开了口。
朱元璋看着正要开口的黄子澄,当即就不满意了。
“咱大明以武立国,什么时候轮到文官先开口了?”
可黄子澄接下来的话,又让朱元璋面露满意之色。
黄子澄,看向坐在对面首位的徐辉祖道:“我大明以武立国,还是三位国公爷先说吧!”
黄子澄话音一落,徐辉祖就当仁不让了起来。
“咳咳!”
可还不等徐辉祖开口,李景隆就用咳嗽打断了他。
原因无他,
只因为他在朱允炆的脸上,捕捉到了一抹不大满意的神色。
按理说,朱元璋虽然粗中有细,但也很难发现朱允炆这细微的表情变化。
可现在的他,却处在一个‘旁观者清’的位置。
所以,他就在李景隆捕捉到这一抹不悦的神色之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看来,允炆的内心深处,还是偏文一点啊!”
“也罢,立国之后,是该重视文治。”
“可你要记住,文官虽然可用,但却绝不可信!”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李景隆就笑着说道:“虽然我大明是以武立国,可现在是建文新朝。”
“当先文治安邦,再武定边疆,所以还是三位先生先说吧!”
李景隆话音一落,朱允炆脸上的那一抹不悦之色,瞬间就消失不见了。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也是当即就笑了起来。
在朱元璋看来,李景隆这话,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为了维持现有团结的大局观的表现。
“这个李九江啊,还是那么会来事。”
“假以时日,你必成大帅之才!”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徐辉祖还在看到黄子澄他们那似有得意的笑意之后,用似有埋怨的目光,白了李景隆一眼。
朱元璋并不责怪徐辉祖,因为一个朝廷需要李景隆这样的帅才,也需要徐辉祖这样的将才。
想到这里,他就当即想到了他洪武一朝的,‘常胜大帅徐达’和‘常胜将军’李文忠。
“天德,保儿。”
“你俩的儿子,在未来换个位置,也还不错。”
想到这里,朱元璋当即就满意的笑了。
可他看到黄子澄他们那似有得意的模样之后,又面露明显的嫌弃之色。
这一刻,他又坚定了自己‘文官可用不可信,甚至可大用不可大信’的政治主张。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黄子澄就率先开口道:“陛下,今年的春耕,各州府县,都已经安排下去了。”
“镇国公所研发的新稻种,也已经在洪泽湖一带,选地下种。”
“上苍庇佑,今年的秋天,必定丰收。”
朱允炆听后,当即就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就看向黄子澄道:“农为国本,必为国之大事,先生多担待了。”
黄子澄拱手道:“陛下言重,此乃臣分内之事。”
紧接着,黄子澄又继续说道:“自从陛下收回佛门特权以来,土地回收顺利,僧侣还俗者众,可佛门却对陛下颇有怨言。”
朱允炆听后虽有不悦,但也还是欣然一笑道:“常言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朕都成人家的杀父仇人了,还不允许人家说几句?”
“无妨!”
“只要老百姓说朕好话就成!”
朱允炆话音一落,现场就又响起了‘陛下圣明’四个字。
当然,除了他们这些大活人之外,还有一个来自于过去的‘魂’,也笑嘻嘻的说了一句‘陛下圣明’!
朱元璋话音一落,真就是怎么看他这自以为的大孙,就怎么满意。
也就在朱元璋面露满意之色的同时,朱允炆又看向三人道:“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别的计划吗?”
“这......”
黄子澄三人一阵眼神交流之后,当即给了朱允炆一个眼神。
这个眼神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对面的武官在这里,他们不好意思说。
朱允炆明白之后,便转而看向徐辉祖三人。
他很是客气的说道:“三位将军,在武备之上,又有什么计划呢?”
徐辉祖抱拳行礼之后,就一本正经的说道:“镇国公虽然已经不理朝政,但兵权虎符还在他的手里,所以我们也只能制定一些职责范围以内的计划。”
“......”
说着,徐辉祖就围绕着南北兵事,海防军事,边镇防务,以及武备制造等方面,说了一些计划。
朱元璋听着这些计划,也觉得很是合理。
虽然不是那么的出彩,但也不丢其父辈的脸面。
甚至,他还有些抱怨林昊。
如果林昊交出兵权,他们或许就会有更加出彩的计划。
“奇怪!”
“咱抱怨他什么?”
“他本来就心怀不轨,他怎么可能交出兵权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眼里的抱怨之色,就变成了浓郁的怨恨之色。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朱允炆又看向徐辉祖三人道:“三位爱卿,朕和三位先生,还有一些科举的事情要说,你们三位也不会感兴趣。”
“你们就暂且退下吧!”
徐辉祖和常升听后虽有不悦,但也还是行礼告辞。
唯有李景隆,从头到尾都没有一点不悦的神色。
朱元璋知道,他们三人离开御书房之后,一定会说些什么,当即就跟了上去。
也就在他们离开御书房百步之后,徐辉祖当即就皱着眉头道:“陛下这是要亲近文臣,疏远我们武勋了呀。”
紧接着,常升就冷哼一声道:“那三个家伙,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
李景隆白了他们一眼道:“陛下年号‘建文’,你们还不懂吗?”
“摆明了,他要走和太祖高皇帝不一样的路子。”
“其实,你们也不必担心。”
“只要镇国公不交出兵权,我们武勋的地位,就不是这些文儒可以撼动的。”
李景隆话音一落,常升就皱着眉头道:“那他会交出兵权吗?”
李景隆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一脸担忧的看着龙江造船厂的方向。
“他交不交兵权,都不重要!”
“毕竟他是除了孝慈高皇后以外,唯一的一个,调兵不用虎符的人。”
“我怕的不是他交出兵权,我怕的是他人离开了大明。”
“只希望这些大船造好之后,他本人不会跟着船离开大明吧!”
朱元璋看着一众并不希望林昊交出兵权的武勋二代,当即就面露失望的神色。
此刻的朱元璋,瞬间就站了黄子澄他们的队。
李景隆他们走远之后,朱元璋就赶紧回到了御书房。
原因无他,
只因为他已经明白了,黄子澄他们支走李景隆他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