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6岁,看我叱咤风云 > 第981章 电梯终章多波折,外景险途见赤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81章 电梯终章多波折,外景险途见赤诚

第981章:电梯终章多波折,外景险途见赤诚

青岛东方影都1号棚的冷雾终于彻底散尽,当最后一个太空电梯舱内镜头的“过”字落下,余顺摘下监听耳机,往导演椅上一瘫,长长舒了口气,语气里满是劫后余生的疲惫:“打死我以后也不拍这种几公里长的高速电梯戏了,太累人!”

三个多月的高强度拍摄,从晨光熹微拍到月上中天是常态,棚内的金属味与冷雾气息早已渗入衣物肌理,连他这个精力旺盛的武道高手都扛不住,更别提反复被威亚吊起的演员们。

旁边几个副导演闻言失笑,一人打趣道:“老板,您这话说得早了——按剧本初稿设计,第三部里从地壳通往地面,可不还得用这种高速电梯?”

余顺脸上的疲惫瞬间僵住,随即苦笑连连,抬手揉了揉眉心:“那趁现在剧本还没最终定稿,赶紧改!要么……要么第三部我就不执导了,谁爱拍谁拍。”

这话惹得众人一阵哄笑,却没人当真——谁不知道自家老板对他自己的作品看得比什么都重,真要改剧本也得是精益求精,至于撂挑子,不过是累极了的吐槽罢了。

没人反驳他的“累”,这太空电梯戏份的辛苦,在场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舱内失重打斗戏,动作设计既要贴合太空物理规律,不能出现明显逻辑漏洞,又得追求视觉冲击力,威亚调度的复杂度远超常规打戏。

原本计划一个月拍完转场,硬生生拖了三个多月,便是因为这场戏对演员的肢体控制要求太高。

别说那扎这种刚入行的新人,几位首次接触失重戏的外籍演员,更是频频NG,常常一个简单的漂浮转身动作都要反复校准威亚张力。

即便经验丰富如刘一菲,近十年的演艺生涯里拍过不少打戏,也在这场戏里栽了不少跟头,频繁出错。

最惊险的一次,是拍摄韩朵朵与刘培强并肩作战的戏份。

按照动作设计,一名外籍演员饰演的反派需悄无声息漂浮到余顺身后偷袭,刘一菲见状,要借助舱内仪器蹬地借力,踹向反派解围。

可那天拍摄时,刘一菲在威亚上没掌控好方向,蹬地的力道偏了几分,原本该踹向反派的一脚,径直朝着余顺的方向袭来。

余顺身手再好,身处半空被威亚牵引,无处借力,只能仓促扭腰避让,最终还是结结实实挨了一脚——正中大腿内侧。

“砰”的一声闷响,两人在半空晃好几晃才稳住身形。

地面上的剧组成员没看清细节,只瞧见两人动作骤停,都吓得心头一紧。

等威亚缓缓将两人放下,那扎和古丽加娜提立刻快步围了上来,满脸焦灼。

刘一菲更是急得眼眶发红,一松开威亚卡扣就伸手去扒余顺的裤子,声音带着哭腔:“怎么样?有没有踢中要害?让我看看!”

余顺慌忙拽紧裤腰带,连连后退:“没踢着!没踢着!就踢在大腿上,皮肉伤而已。”

见他活蹦乱跳,确实不像被踢中要害,三女这才松了口气——这可是关系着十几个姐妹终身“幸”福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闪失。

棚内不少国内外女演员见状,眼底悄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暗自腹诽:怎么就没扒下来瞧瞧呢?

这场小意外让拍摄暂停了半小时,余顺揉着大腿笑骂刘一菲“下手没轻没重”,却半点责备的意思都没有。

到了晚上,两人沐浴完之后,刘一菲小心翼翼给他擦拭红肿处,见“小余顺”竟然不消停,又心疼又气,嘴硬道:“就该踢中了,省得你总在外头沾花惹草。”

余顺一把攥住她作成弹指状态的手,挑眉坏笑:“哦?这是意图谋杀亲夫?看来得好好‘惩戒’一下才行。”

房间里的灯光骤然调暗,余下的嗔怪与笑意,都消融在夜色里。

比起演员的动作失误,更让剧组成员难以忍受的,是太空电梯实景桥厢的机械振动。

为了模拟电梯升降的真实感,桥厢底部装满了弹簧与电机,启动时振动剧烈,哪怕只是站在里面不动,全身肌肉都得跟着高频抖动,跟站在颠簸的拖拉机上没两样。

三个多月下来,不少人下班回家后,躺在床上还觉得身体在晃,连睡眠都受了影响。

余顺这才想起,原时空执导这部电影的郭凡导演,拍完后也发过“再也不碰电梯戏”的感慨,顿时觉得英雄所见略同——这罪,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受的。

好不容易结束青岛的棚拍,剧组转场至外景地拍摄空袭基地戏份,意外依旧接踵而至。

为了追求真实质感,外景戏采用了大量真实爆炸效果,不少爆点就在演员身边引爆。

有一次,爆炸产生的火星顺着一位群演防护服的缝隙溅了进去,好在只是烫到了表层皮肤,没引发明火,众人慌忙帮他脱防护服检查,虚惊一场。

而刘得华在拍摄月球发动机危机戏份时,更是遭遇了惊魂一刻。

他穿戴的50公斤重宇航服突然因电机故障锁死,卸不下来了,头盔内的氧气余量一点点减少。

余顺得知后,二话不说抄起救火组的电锯,直接暴力强拆,足足折腾了15分钟,才终于将刘得华从锁死的宇航服里解救出来。

脱险后,刘得华脸色发白,却依旧笑着安抚众人:“没事没事,小意外而已,不影响后续拍摄。”

更让人敬佩的是,刘得华在第二部中还有一场深水区无氧表演的戏份。

余顺偶然得知,刘得华早年有过溺水经历,那份阴影至今未散,导致他极度恐水。

考虑到安全与演员状态,余顺原本打算让他采用无实物表演,后期通过特效合成。

可刘得华却一口拒绝了:“既然是拍电影,就得拿出最真的状态,不然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余导的信任。”

为了这场戏,刘得华提前半个月就开始适应水性,反复演练水下逃生路线,甚至主动去模拟呛水场景,只为找到最真实的表演状态。

余顺见状,特意请了一位心理医生全程跟组,随时为他做心理疏导。

拍摄水下戏份当天,深水区的灯光调至柔和,潜水救援队全员待命。

刘得华与搭戏的宁里潜入水中,两人脸上虽带着专业的凝重,却不忘互相打气——为了缓解紧张,他们在水下用手势编起了冷笑话,刘得华比划着“科学家掉水里变成‘潜’学家”,宁里则回以“潜水员迷路变成‘水’货”,逗得水面上的剧组成员与救援队人员哈哈大笑,原本紧张的氛围瞬间轻松了不少。

当水下镜头顺利拍完,刘得华浮出水面,抹了把脸上的水,露出释然的笑容。

余顺站在岸边,对着他竖起大拇指——这份敬业与赤诚,正是对应了原时空称赞刘得华的一句话——“红一辈子的叫做刘得华”。

外景地的风裹挟着尘土吹过,远处的爆炸特效还在调试,演员们的笑声与工作人员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余顺望着眼前这热闹又忙碌的景象,心头的疲惫渐渐消散,只剩下对作品的期待——所有的波折与辛苦,终将在大银幕上化为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