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曜辰收回投向穹顶的目光,仿佛只是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场馆结构。
那三个不速之客的狼狈坠落并未在他心中留下太多痕迹,如同拂去一粒微尘。
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即将开始的比赛上。
场馆内的广播响起柔和但清晰的提示音:“请第一批参赛选手前往后台准备区集合,展示顺序将按抽签结果依次进行。”
选手区开始骚动起来,被抽到前几位的选手纷纷起身,脸上带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神情,检查着自己的设备,向指定的通道走去。
幻曜辰的抽签顺序相对靠后,他有充足的时间继续观察和调整。
他没有急于离开座位,而是看似随意地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地扫过整个会场。
他的神识如同无形的涟漪,以更精细、更隐蔽的方式蔓延开来,不着痕迹地感知着会场内的能量流动、人员情绪以及那些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细微波动。
评委席上,王明远院士正戴着老花镜,仔细翻阅着第一批选手的初步资料,时不时用笔做着标注。
赵志成市长则与身旁的张震将军低声交谈着,目光不时扫过全场,带着掌控全局的沉稳。
虎昭显得有些百无聊赖,毛茸茸的手指在评委席的触摸屏上无意识地划拉着,但那双虎目却锐利地扫视着起身准备的选手们,似乎在评估着他们的状态。
夜瞳则依旧保持着冷艳的坐姿,双眸微闭,仿佛在养神,但幻曜辰能感觉到她散发出的感知力如同细密的网,笼罩着整个选手区,任何异常的能量波动都难以逃过她的察觉。
(评委们都很专注……看来想要获得高分,必须要有真材实料。)
幻曜辰的“猎隼-I型”在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上都有独到之处,但能否打动这些见多识广的评委,尤其是符合他们各自侧重的评判标准,还需要现场展示的效果来说话。
他的神识也留意到观众席和媒体区的一些特殊人物。
有几道目光带着明显的评估和算计,不时在几位热门选手身上停留,显然是其他组织或势力的观察员。
还有一些能量波动隐匿得极好的人,气息内敛,应该是高阶能力者,他们的目的不明,但幻曜辰并未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直接的恶意。
(各方势力云集……这潭水,比想象中还要深。)
他并不意外。
涉及到旧时代核心科技线索的比赛,注定不会平静。只要不直接干扰到他,他乐得作壁上观。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后台准备区隐约传来设备启动和调试的声响,以及工作人员低声的引导指令。
第一批选手已经准备就绪,即将登台。
幻曜辰缓缓闭上双眼,并非休息,而是将心神彻底沉入体内。
他再次内视那新生的“世界之力”,感受着其混沌包容、却又蕴含着无穷可能的特性。
他需要确保在展示时,能够完美地控制“猎隼”的能量输出,既不暴露自身真实实力,又能充分展现其卓越性能。
同时,他也在脑海中最后一次模拟着答辩环节,预判评委可能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并准备好既展现技术深度、又不会泄露核心机密的回答。
当广播再次响起,念出第一位参赛选手的编号和名字时,会场内的灯光聚焦在舞台入口,全场目光汇聚。
幻曜辰也适时睁开了眼睛,熔金的瞳孔中一片清明和平静。
随着第一位参赛选手的编号和名字在会场内响起,全场灯光骤然暗下,只留下几束强烈的追光打在舞台中央。
激昂的电子音效随之响起,巨大的全息投影屏上开始同步显示选手的编号、姓名以及所属实验室或机构。
一位看起来十分年轻的男性研究员,带着紧张而兴奋的神情,推着一台覆盖着防尘布的设备走上了舞台。
他深吸一口气,在舞台中央站定,向评委席和观众席分别鞠躬。
“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来自‘新星’独立工作室的参赛者,编号A-07,李维。”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努力保持着镇定,“我今天带来的作品是——‘蜂鸟’系列微型高精度环境探测机器人原型机!”
他猛地掀开防尘布,露出了下方一个半人高的透明展示柜。
柜内是数十个仅有指甲盖大小、造型精巧如同蜂鸟般的微型机器人,它们静静地悬浮在特制的能量场中。
李维开始介绍他的设计理念:旨在开发一种能够深入极端环境进行长时间、高精度探测的微型机器人集群。
他详细讲解了机器人的能源系统、通讯中继算法以及群体智能协作逻辑。
评委席上,王明远院士听得十分专注,不时低头记录。
当李维提到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用于机器人的抗辐射外壳时,王院士直接打断了他,提出了一个关于该材料晶体结构在特定能量频率下稳定性的专业问题。
李维显然准备充分,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清晰地给出了回答,并展示了模拟数据,王院士微微颔首,在评分板上写下了什么。
赵志成市长则更关心实际应用,他问道:
“如果投入实战,比如用于搜索坍塌矿井下的幸存者,你的机器人集群如何克服地下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续航能力能否支撑48小时以上的连续作业?”
李维针对性地解释了他们的抗干扰协议和能源补充方案,赵市长露出思索的表情。
轮到虎昭提问时,他挠了挠大脑袋,瓮声瓮气地说:“这小玩意儿……够结实吗?要是遇到点磕磕碰碰,或者被……嗯……不小心踩一脚,会不会就散架了?”
这个问题引得观众席发出一阵善意的轻笑。
李维连忙展示了机器人的结构强度测试视频,证明其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
夜瞳的问题则非常犀利:
“你提到集群智能协作,但根据你展示的逻辑流程图,我认为在节点失效超过30%时,整个系统的决策效率会呈指数级下降。你有应对这种极端情况的冗余方案吗?”
李维的额头微微见汗,他承认这是当前版本的局限,并提出了一个尚在理论阶段的动态重构算法作为未来的改进方向。
展示和答辩持续了约十五分钟。李维最后进行了简单的动态演示,控制一小群机器人模拟了穿越障碍物的场景,虽然有些小瑕疵,但整体效果不错。
他在掌声中鞠躬下台,脸上带着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表情。
紧接着,第二位选手登场。
这是一位来自大型军工企业“磐石重工”的女工程师,她的作品是一台代号“堡垒”的单兵用可变形防护盾牌发生器。
演示时,盾牌瞬间展开形成的能量屏障成功抵挡了模拟的高速冲击弹丸,引得观众阵阵惊呼。
评委们的提问也集中在能量消耗、防御极限以及与现有单兵装备的兼容性上。
比赛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每一位选手都带来了精心准备的作品,从新型能源核心、智能医疗设备、到特殊环境生存装备、乃至一些概念性的未来科技雏形……
观众席上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时而为精妙的设计鼓掌喝彩,时而为紧张的答辩屏息凝神,时而又因为一些出乎意料的故障或有趣的提问发出善意的笑声或惊叹。
媒体区的记者们忙碌地记录着,闪光灯不时亮起。
评委席上,五位评委风格迥异。
王院士关注技术细节和理论深度,问题往往一针见血。
赵市长侧重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张局长着眼于安全性和可靠性。
虎昭更看重坚固耐用和实战表现。
而夜瞳则总能发现设计逻辑中的潜在漏洞或优化空间。
他们的综合评判,确保了比赛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赛场内的气氛,在紧张、期待、惊喜和偶尔的惋惜中不断流转。
科技的碰撞,智慧的交锋,在这里上演。
而更多的选手,包括幻曜辰,则在后台或选手区静静等待,观察着前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