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原胶兽界 > 第1090章 “天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幻曜辰打开材料包,里面是一些最基础的电子元件:几种规格的电阻、电容、电感线圈,一小块通用电路板,一个低功耗的微型信号发射芯片,一枚纽扣电池,以及一些导线和简易外壳。

对于幻曜辰而言,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单一的、功能简单的定位信标,简直如同大学生做小学手工。

他手指灵活地拿起工具,动作流畅而精准,焊接、布线、封装……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犹豫或停顿,仿佛早已在脑中演练过千百遍。

不到二十分钟,一个比硬币略大、厚度不足五毫米的扁平圆形装置便出现在工作台上。

外壳密封良好,重量极轻。

他按下测试按钮,装置上的微型指示灯发出稳定的微弱绿光,表示信号发射正常。

(完成了……一个最基础的、依靠电池供电、能间歇性发射自身编码和粗略位置信号的定位信标。)

这种装置的技术水平,放在这个“创新工坊”的比赛中,大概属于中等偏上,既不会垫底丢人,也绝不会引起任何过度关注。

幻曜辰对此很满意,准备剩下的时间就坐在那里“检查调试”,混到比赛结束。

然而,当他放下完成的定位信标,看着桌上还剩下的大半材料,以及那一个多小时的充裕时间,一种属于顶尖技术者的“无聊”和“手痒”感悄然浮现。

(只用这么点材料……剩下的这些,好像还能做点别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单一信标的功能太单一了,如果……如果能做一个可以集中控制多个此类信标的微型控制模块呢?

对于幻曜辰来说,这并非难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现有条件的、顺理成章的“优化”。

他脑海中瞬间勾勒出设计方案:利用剩余的那块稍大一点的电路板,设计一个超低功耗的多通道信号编解码核心,集成一个简易的跳频抗干扰算法,再做一个高效的电源管理单元……

说干就干。他再次拿起工具,神情专注,但手上的动作比之前制作单一信标时更加精妙、更加举重若轻。

他将那些看似普通的电阻电容,以极其精密的布局和连接方式焊接在一起,仿佛在绘制一幅微观世界的艺术品。

四十分钟后,一个比之前那个定位信标仅仅大上一圈、厚度相当的方形控制模块诞生了。

模块表面没有任何华丽的外饰,只有几个必要的接口和指示灯。

幻曜辰将先做好的那个定位信标与控制模块连接,进行简单的测试。通过模块,他可以轻松设定信标的发射频率、编码方式,甚至能对多个信标进行群组管理,实时监控其状态,并确保每个信标反馈的位置信息在毫米级的精度内保持同步!

而这一切功能的实现,所消耗的能量,仅比驱动单个信标多出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嗯,这样才算物尽其用。)

幻曜辰看着桌上这一大一小两个装置,心里终于有了一丝完成任务的踏实感。

在他眼中,这依然只是一个利用边角料做的、小巧精致的“小玩意儿”,远未触及他真正的技术边界。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一个以“创新”和“巧思”为评判标准的工坊比赛中,他随手做出的这个“控制模块”,其所体现出的超高集成度、极致的能耗控制、强大的多目标管理能力以及惊人的精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范畴,达到了一种近乎“妖孽”的水平。

当比赛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主持人开始逐一检查作品时,幻曜辰还沉浸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个控制模块的功耗,压根没想过自己的“随手之作”会引来怎样的波澜。

能来到这里参加闪电挑战赛的,无不是在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拥有不俗天赋的年轻研究者,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既有自信,也渴望得到同行的认可。

主持人拿着记录板,开始逐一检阅。

他的点评专业而简洁,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设计的亮点与不足,显示出深厚的功底。

参赛者们也认真聆听,彼此之间交换着欣赏或竞争的眼神,这是一个属于天才们的无声交锋。

“微型中继器的结构优化得很巧妙,能量路径非常高效。”

“这个抗干扰思路很独特,虽然牺牲了一点带宽,但换来了极高的稳定性。”

“信号放大环节的处理可以更精细些,目前的方案有点粗暴了。”

很快,主持人来到了幻曜辰的工作台前。他的目光先落在那个小巧的圆形定位信标上,拿起来仔细端详了片刻。

“基础定位信标。做工无可挑剔,能量利用率极高,几乎是理论极限值。非常扎实、完美的作品。”

他给出了高度评价,但语气平静,仿佛这等水准仍在预料之中,是优秀参赛者应有的表现。

周围几位靠近的参赛者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可,这确实是顶尖水准的基础实现。

然而,当他的视线转向旁边那个方形控制模块时,沉稳的表情第一次出现了变化。

他轻轻拿起模块,指尖感受到一种超越寻常的轻巧与结构强度完美结合的特殊质感。

他仔细观察着上面那些元件的布局,看似简单,但每一处连接、每一个元件的相对位置,都透露出一种近乎艺术的和谐与深不可测的优化逻辑。

“这个是……?”他的声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利用剩余材料做的一个控制模块,可以管理多个信标。”幻曜辰尽量语气平淡地解释。

“多节点管理模块?”主持人的兴趣被彻底点燃,“请演示一下。”

幻曜辰只得照做,连接信标,启动模块。

当那个微小的屏幕开始以毫米级精度同步显示虚拟信标的复杂数据流,并且能耗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时,整个工坊仿佛瞬间安静了。

主持人瞳孔微缩,身体下意识地前倾,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反复确认。

“毫米级同步精度……如此低的功耗……这怎么可能用这些基础元件实现?!”

他试图在脑海中拆解其原理,却发现这设计远远超出了他惯常的认知框架。

周围那些原本还带着些许竞争心态的天才参赛者们,此刻也全都围拢过来,脸上写满了惊愕。

他们能来到这里,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眼界极高。

但眼前这个控制模块所展现出的技术境界,已经不是在“优化”或“改进”,而是在重新定义“可能”的边界。

那是一种对物理规则和能量本质理解上的绝对差距。

“这……这已经不是在解题了,这是在改写题目……”

“他用的是什么算法?电源管理是怎么做到的?我完全看不懂……”

“这种集成度和精度,实验室里的高端设备也不过如此吧?他居然用边角料做出来了?”

窃窃私语声充满了震撼与困惑。主持人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目光灼灼地看向幻曜辰:

“这位研究员,恕我直言,您的这个‘附加’作品,其技术深度和前瞻性,已经完全超越了本次比赛,甚至超越了我们工坊日常讨论的范畴,这绝非普通的天赋所能及。您是否考虑过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您的能力?比如,即将开始的精英科学发明大赛?”

幻曜辰心中暗叫不好,他只想低调混过,没想到这随手之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波澜。

他只能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谦逊地回应:“您过誉了,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大赛的事,我会考虑的。”

然而,主持人和其他参赛者显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又开始追问一些技术细节。

幻曜辰只能凭借远超当前时代的见识,用一些经过极度简化和包装的概念来应对,但即便如此,他偶尔透露的一丝理念,也足以让这些天赋卓绝的研究者们陷入沉思。

最终,幻曜辰那个“完美”的基础信标理所当然地获得了高分,而那个控制模块,虽未正式计分,却成了所有参与者心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幻曜辰好不容易才从这群被点燃了求知欲的天才包围中脱身,心中唯有无奈。

(看来,在这种地方,哪怕是想“普通”一点,也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