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站在作战沙盘前,目光扫过那些,代表着部队的红蓝标识。
他深知,在现代战争的钢铁洪流中,大兵团作战,虽能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
但每一次大规模冲锋,都伴随着难以估量的伤亡。
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指挥员,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
如何在保证,作战效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 ,减少战士们的牺牲?
特种作战的理念,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兵力堆砌,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
特种作战以其“以小博大,精准破局”的独特优势,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一支训练有素的狙击小队,能够深入敌后,执行常规部队,难以完成的高难度任务。
他们就像战场上的手术刀,精准地切断敌人的关键节点,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望着沙盘上标注的敌军指挥部,重机枪阵地和炮兵集群。
张海洋突然灵光乍现,如果能组建一支,专门的特种作战狙击小分队。
利用狙击手的精准射击,和特种作战的灵活机动。
在战场上实施 ,定点清除,必将极大削弱,敌军的作战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正面战场的压力,更能有效降低,部队的伤亡率。
想到这里,张海洋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深知,组建一支特种狙击小队,绝非易事。
从人员选拔,到训练体系,从武器装备,到战术配合,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精心设计。
他回顾了大量,后世的战例资料,结合实战经验,详细分析了,不同战场环境下,特种狙击作战的特点和要求。
山地作战需要狙击手,具备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地形适应能力。
城市作战,更强调隐蔽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经过两天两夜的废寝忘食,一份详尽的《八路军特种狙击小队组建计划书》终于完成。
这份计划书,不仅包含了人员编制,武器装备配置等,基础内容。
更深入探讨了,特种狙击作战的战术体系,和训练大纲。
张海洋特别强调,特种狙击手不仅要具备,百步穿杨的射击技术,更要掌握情报收集,敌后渗透,应急处置等多项技能。
他们需要像幽灵一样,在战场上穿梭,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刻,给予致命一击。
反复审阅修改后,张海洋在第四天清晨 ,将计划书呈交给了旅长徐正国。
这份凝聚着心血的方案,不仅承载着,他对减少战士伤亡的殷切期望,更寄托着对未来,特种作战发展的深远思考。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支即将诞生的特种狙击小队,或许将成为,改变战争规则的关键力量。
徐正国逐页翻完计划书,苍老的指节,无意识叩击着桌面,浑浊的眼底,泛起兴奋的微光。
这份将特种作战理念,与八路军现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案。
既有战术层面的细致推演,又蕴含着,战略层面的前瞻性思考,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张海洋这小子,脑袋瓜里藏着座兵工厂啊!”
他摩挲着计划书边缘,嘴角不自觉上扬,这支年轻的作战部队,果然藏龙卧虎。
作为从长征战火中,走来的指挥员,徐正国深知在敌我,装备悬殊的现实下。
任何战术创新,都可能成为,扭转战局的契机。
但涉及部队编制调整,与资源倾斜,仅凭旅部权限 ,难以定夺。
他将计划书郑重锁进铁皮柜,抬眼望向张海洋。
“这方案分量不轻,得呈报师部审批。你先回去,三天后等答复。”
张海洋立正敬礼,转身时带起一阵带起的风,掀起桌面上的作战地图。
回到作战连,他将煤油灯拧到最亮,摊开铺满弹孔的笔记本。
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口令声,战士们正在进行夜间训练,而他的思绪,已飘向更辽阔的战场。
复杂地形中的多维度渗透,恶劣天气下的精准狙杀、敌后环境中的生存与作战......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成败关键。
他拿起红蓝铅笔,在兵力部署图上,重新标注。
狙击小组应配备电台兵,保障即时通讯。
增设医疗兵,提高战场自救能力。
武器清单里,除了现有的中狙击步枪,或许可以申请改装,缴获的日式狙击枪。
训练科目中,还需加入敌后情报分析,与反侦察技巧......。
随着笔尖沙沙作响,沙盘上的虚拟战场 ,逐渐清晰,那些可能出现的致命漏洞,正在被一一填补。
此刻的张海洋,比任何时候都清楚。
在千军万马的大兵团作战中,特种狙击小队,就像嵌入敌人心脏的匕首。
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可能打乱敌军指挥体系,瘫痪火力节点,甚至改变整个战役的走向。
油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在布满弹孔的土墙上摇曳,仿佛已经预见了,未来战场上,这支神秘部队创造的传奇。
徐正国将牛皮文件袋,郑重地摆在师长办公桌上,掌心的汗渍,在粗糙的纸袋表面,洇出深色痕迹。
他展开作战计划书时,泛黄的纸页间,还带着昨夜煤油灯的焦糊味。
“首长,这份特种狙击小队方案,是张海洋结合,这几年来的敌后作战经验,打磨出来的。
“说着,他又取出一摞,用麻绳捆扎的报表,油墨未干的数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您看这个。”徐正国用铅笔尖,点着战损统计表。
“去年秋季反扫荡,常规部队每拔除一处炮楼,平均伤亡十二人。”
而张海洋带领的特战小组,执行同类任务,伤亡率能压到二人以下。”
他翻动缴获清单,日军九二式重机枪,掷弹筒的型号 ,与收缴日期清晰在列。
“这些装备的逆向改装方案,也都是他琢磨出来的。”
师长摘下老花镜,指尖划过计划书里,关于特种作战服的设计图。
双层帆布夹棉结构,暗藏多个弹药暗袋,肘部与膝部 ,加缝耐磨牛皮。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改进,曾让战士们,在青纱帐潜伏时,减少了70%的暴露概率。
“这小子,总在针尖上做文章。”
师长嘴角勾起笑意,又突然正色道,“不过组建专业狙击部队,弹药配额,训练场地,人员选拔......每一项都是难题。”
许正国挺直腰板:“这些张海洋都考虑到了。”
“他提议优先从神枪手连队,选拔骨干,利用山地地形,模拟敌后战场。”
“至于弹药,咱们可以用缴获的日式7.7mm子弹,改制适配枪械......”
他越说越激动,指关节重重叩在地图上,标注的废弃矿洞群。
“把这些天然掩体 ,改造成狙击训练场,既隐蔽又能模拟,战场复杂环境!\"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唯有墙上的马蹄钟,滴答作响。
师长将计划书,反复翻看,那些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战术细节。
那些基于实战数据的装备配比,都在无声诉说着,创作者的心血。
最终,他在文件末尾签下“呈请军部审议”六个字,墨痕力透纸背。”
“告诉张海洋,让他准备好,答辩材料。”
“军部要是问起来,得让他们知道,咱们八路军,也能玩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