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郎别怕,我有挂 > 第375章 再添新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远在北京城的武植收到吴阶的奏报后,不禁哑然失笑。

其实武植原本并不想再次发起对外征战,因为此时大明国土面积已极为辽阔了,他暂且无意继续出兵。

不过随着蒸汽机的问世,两大重要项目——蒸汽铁甲船和蒸汽火车也都在建造当中,想必很快就会问世。

等这两种交通工具出现后,对于他统治大明广袤的地域将会有极大的助力。因此,他点头同意了吴阶的出兵计划。

西南交趾路升龙府,吴阶等一众将领一收到武植同意出兵的消息,脸上都浮现出喜色。

随后,5万镇南军在吴阶、庞万春、吕师囊等将领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越过边境,朝着占婆国攻杀而去。

不过大明身为天朝上国,出兵总要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一番商议后,吴阶与众将敲定了一个出兵借口——搜寻在占婆国境内走失的明朝士兵 。

占婆国面对明军这般蛮横无理的要求,自然不会答应,组织国内士兵奋起抵抗。

但他们所面对的是一群久经战事且装备精良的大明精锐士兵,而占婆国尚处于半封建半部落的状态,又怎能是明军的对手?

仅仅两个多月,吴阶等人便率领明军攻占了占婆国的国都占城。

占婆国覆灭后,吴阶与镇南军将士们征伐的脚步丝毫未停。他们率领大军顺势攻入真腊国境内。

真腊国国王听到明军已然踏入自己的国土,一脸悲戚。这几年,他对明军的强大与强势早有听闻。

三年前,明朝就出兵一举灭掉大理、蒲甘、交趾三国,如今又以一个可笑的理由覆灭了占婆国,眼下来到了真腊国,自己怕是躲不过亡国之劫了 。

想到此处,真腊国国王索性破罐子破摔。面对已然攻入国内的明军,他非但不召集大军抵抗,反而迅速写下一封投降书,命人呈递给明军将领。

不仅如此,他还下达命令,要求真腊国境内各城池皆不得抵抗明军,并打开城门迎接明军入城,众多真腊士兵也深知自己绝非明军敌手,故而对国王下达的命令欣然领命。

正率领明军准备对真腊国发起全面进攻的吴阶,收到真腊国国王送来的投降书后,面露诧异之色。

一众镇南军将领也纷纷传阅查看,不禁议论纷纷。

虽然大明军队兵强马壮,可此刻他们才刚刚杀入真腊国境内,真腊国并未伤筋动骨,为何这么快就投降了呢?众人都怀疑这是真腊国国王的诈降之计。

于是吴阶和一众镇南军将领没把真腊国的这份投降书放在心上,依旧依照原定计划,向真腊国发起了进攻。

可当他们带领着将士们杀到真腊国境内的一座座城池前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颇感意外。

城池内的真腊国士兵不但没有任何抵抗的举动,反而大大方方地敞开了城门,像是在迎接他们进城。

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真腊国的士兵们都接到了国王的命令,说是真腊国已经向他们投降了。

亲眼所见的吴阶和一众镇南军将士,此刻才真切意识到那真腊国国王所写的投降书确凿无疑,且其是真心实意要向大明投降。

吴阶与众将当即约束镇南军将士,严禁对真腊国士兵展开攻击。他们领着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了真腊国国都金边城。

面对主动向大明朝投降的真腊国国王,明军自然不会像对待此前负隅顽抗的蒲甘、交趾、占婆等王朝那般大开杀戒。

但吴阶为了稳定局势,还是派遣各个将领带兵入驻了真腊国内的城池,并且他自己和庞万春两人也分别率领大军驻扎在真腊与占婆两国的都城中。

五个月后,身处京师的武植收到了吴阶传来的战报,得知占婆、真腊两国已被大明占领。

看过战报后,武植脸色平静,对于此事,他早有预料,因而并未流露出太多喜悦。

但将士们的征战功劳不可磨灭,于是武植准备对吴阶、庞万春以及一众镇南军将校予以嘉奖。

御书房内,武植处理完对众将的嘉奖事宜后,却又微微皱起了眉头。只因吴阶所率镇南军此时离大明中心地带越来越远,且长时间脱离朝廷中枢的掌控。

虽说武植坚信吴阶不会背叛自己,可人心难测,很多时候人往往会被形势左右而身不由己。

就如同前朝宋朝的赵匡胤以及如今的自己一般,就算吴阶本身对大明忠心不二,绝无异心,但随着麾下将士们的簇拥,日子一长,极有可能逐渐形成一个与大明逐渐背离的利益集团。

其实武植早就有了下令让吴阶率领镇南军班师回朝的想法。只是眼下占婆、真腊两国才刚刚被纳入大明的版图,这地方还需要大军驻守来稳定局势。

要是另外派遣其他军队前往替换,考虑到路途太过遥远,不管是行军过去还是后续再返回,都极为不便。

为防患于未然,武植当机立断:将自己与方百花年满十六岁的长子武思君外放封王,把刚刚占领的真腊、占婆两国,划为他的封地,命他协同镇南军一同镇守大明在东南亚的广袤疆土。

武思君作为武植与方百花的子嗣,身后有李助、石宝、王寅、方杰等一众原方腊麾下大将的支持。

倘若继续将他留在京师,待几年后其他的子嗣长大,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他们很容易形成对峙局面。

武植可不希望看到他们兄弟之间产生隔阂,上演后世清朝康熙时期“九龙夺嫡”的覆辙。

将武思君外放到远离大明中心的真腊、占婆两地,再适合不过。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避免日后自己子嗣之间产生隔阂与对峙,还可以消除吴阶长期领兵在外的隐患。

毕竟镇南军中的众多将领,原本就是方百花曾经麾下的心腹,现在让方百花的儿子前去统领,从情感和忠诚度上来说,也更容易让镇南军的将领们心甘情愿地听从调遣。

武植主意既定,便吩咐身边的内侍传信,宣方百花前来商议此事。

方百花得知武植要把武思君外放到千里之遥的真腊、占婆等地封王,脸色瞬间一变,眼中满是哀求之色。

武植看着眼前泪水涟涟的方百花,轻轻将她揽入怀中,温柔地替她拭去泪水,劝慰道:“百花,你该明白,如今我子嗣不少,且他们背后各自都有势力支持。等孩子们长大,若还都留在京城,日后难免会为了争那至高之位自相残杀。”

“现在把思君外放封王,虽说离京城远了些,却能避免兄弟间生出嫌隙。而且只要他有能力,也能在那一方土地上有所作为。”

方百花静静听着武植的话,心里清楚他说的在理,可做母亲的哪能轻易割舍这份牵挂,心中实在是不忍。

一想到自己的孩子马上就要远赴数千里外的异国他乡,她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句:“陛下,真的非这样不可吗?”

武植听了,眼神坚定地点了点头,没有丝毫动摇。方百花望着武植那不容置疑的神情,只能轻叹一声,点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