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军的大规模南迁,自然也引起了南国王廷的注意。
两国之间,谁又没谁的探子和暗线。
一时之间,南国朝野上下自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就连一向沉迷于酒色的皇帝杨安此刻也收敛了性子,接连设朝向群臣询问对策。
因为南北两国本是同出一源,沿用的皆是汉制,其官职也大类相同。
鸿胪寺卿张长铎上书曰:“禀陛下,臣奉命出使大虞,问询陈兵边境一事,如今已有了结果。”
杨安神色紧张,连忙道:“张卿快说!”
“虞国舒王责问微臣,大虞与我南国互为盟友,相约伐元,我南国兵扫西藏和青海之后,为何没有襄助大虞,共克元都?莫不是盼着大虞与鞑子两败俱伤之后,坐收渔翁之利?”
御史大夫张含闻言,暗道:这个陈明,好一招攻心计!
杨安果然上套,他转头望向位于武将之首的周元青,“周将军,怎么回事啊?”
“臣考虑不周,还望陛下责罚!”周元青旋即躬身道。
见到这一幕的南朝众臣皆是暗暗皱眉,当初不管是伐元还是退兵,不都是陛下您的命令吗?
只是古往今来,惟有含冤而死的臣子,没有背责受辱的君王。
可若是因此便诛杀周元青来向大虞赔罪,即便能得一夕之安寝,可日后虞兵再至,彼时兵力悬殊,又无良将统率,又当如何?
南国朝堂之上,能想清楚这些的,自然不止张含一个。
礼部尚书肖典赶忙出列,“陛下,此时再问责谁,已然于事无补,关键是要平息虞国的怒火。臣认为,可将新得的青海、西藏两地送与大虞。”
张含心想:又是一个昏招。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听到这话的杨安,脸色已由长期纵欲过度的苍白转为铁青,“刚到嘴的肉,还没尝到味儿呢,这就没了啊?”
回想起彼时刚拿下这两地时,自己的沾沾自喜,现在事情的发展犹如一个个真实的耳光打在他的脸上。
金銮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杨安端坐在龙椅之上,那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睛缓缓扫过殿中群臣。
殿内铜炉中的龙涎香早已燃尽,却无人敢动一下去更换。
\"当初建议出兵伐元的是你们。朕出兵八万,周元青带回来三万。\"皇帝的声音低沉如雷,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五万大军,埋骨他乡。\"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满朝文武齐刷刷地跪了下去。
“现在你们又让朕把刚得的土地让出去。”杨安额角青筋暴起,眼睛里燃烧着骇人的怒火。
肖典壮着胆子,战战兢兢地抬起头来,“陛下,都是臣等失职。只是我南国如今只剩十万大军,守住原本疆土尚且捉襟见肘,更何况再分顾别处。若非万不得已,臣也不想为虞国徒做嫁衣。”
“朕就烦你这个忧国忧民的样儿,朕现在只恨当初没有听张大人的话,不伐元而出兵攻虞。”一脚踹翻了龙案,沉重的檀木案几轰然倒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兵部尚书,两国边境有多少虞军?”
王尚书面如土色,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大理石地面上,\"回陛下...虞国多路进军..如今边境线上有...有三十万大军。\"
“又是三十万?两个月前,你手下的探子来报,说虞国在西北与鞑子主力对决,三十万大军损失了十万,他们又留了五万大军驻守元都,西域和陇右也各留了两万。他们哪来这么多兵?”他手指着兵部尚书,“王肃,你说人家为什么能有五十万大军,我们为什么只有十五万?”
这个问题,王尚书倒是回应得理直气壮,“回陛下,这一来,虞国的人口本就比我南国多,二来,两国能养多少兵,最主要的还是看财政上能有多少钱粮。”
这话杨安倒是听明白了,他的脸色由青转红,“户部尚书,你给朕一个交代。”
户部尚书对于同僚的祸水东引,只想说,王肃,我操你妈!
但能做到这个位置无不都是人精,他也不能明说,皆是因为陛下骄奢淫逸,安于现状,不思改革。
人家大虞又是军屯,又是兴建马场,施行‘一条鞭法’,为了打击贪腐,连尚书侍郎都送走了,听说最近还推行了什么“省县制”。
而您呢?
只关心哪个臣子家里的闺女好看,新纳的妃子在床上会哪些新花样儿。
眼看南帝脸上露出不耐之色,户部尚书斟酌损益一番后,只能无奈开口道:“回陛下,大虞地广且富,冀州盛产铁矿,四个京商业繁荣,映射周边,而我南国,云南多烟瘴林子,岭南乃穷山恶水,不好已是共识......”
不得不说南国的这位礼部尚书的确是位长袖善舞之人,只言对方的好和己国的不好,一番说辞下来,连杨安都信了几分,脸上由红转白,怒气渐消,只在心中暗怪父亲给他留下的基业是个烂摊子,自己能勉力维持已是颇为不易。
要解困局,别无它法,也只能听从肖尚书的意见了。
一个月后,陈明看着从南国用一辆辆马车拉过来的的青海、西藏两地的户籍,脸上不禁露出得意之色。
《孙子兵法》有云:“战争的上策是谋略,其次是外交,再其次是用兵,最下策是攻城。战必全胜可以战,然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
《孙子》这本总结了无数先贤智慧的兵书,其大泱泱,哪里只是教人打仗的书籍。
弱国无外交,动辄得咎,举动荆棘的感觉很不好,现在南国的君臣也算是体验到了。
“通知下去,让内阁和吏部尽快选派青海和西藏两省的大小官员,知州、知县可以酌情考虑当地异族之人,与巡抚共治,但绝不允许西域和吐蕃这等藩国的再次出现。”
吩咐完这些,陈明抬头看了眼窗外,只觉天空高远,烟飞云收,清新明净,“秋高气爽,正是出征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