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戈里已经来到香江两年多,对启明科学奖含金量十分清楚。
听到张启明这份承诺,激动的脸色都有些涨红。
到他这个年纪,名誉有时候比金钱更重要。
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张启明像是看出了格里戈里心思,再次开口道:
“格里戈里教授,您和您的团队,立下了大功!
这不仅仅是一种新材料,这是我们打破重量枷锁,迈向更高效率航天系统的钥匙!
启明科学奖是你和材料组都应该得的。
为研究成果作出贡献的人,都应该得到世人的赞赏和认可。
还请不要拒绝。”
“张先生,非常感谢您对我和材料组成员的认可!”格里戈里感激的说道。
“这是你们应得的!”张启明微笑回应,随即说道:
“既然材料已经做出来,我们立刻进行工程化放大试验,摸索稳定的批量生产工艺。
同时,基于玄武-I型的成功经验,继续深挖我们手中的技术遗产。
开发出更多适用于不同部位、不同需求的系列新材料!”
材料是一切工业的基础,这份材料的成功将成为苍穹科技的底蕴之一。
材料越多,底蕴越深。
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材料。
这款新研发出的复合材料,可不仅仅只用于航空航天。
只要大规模生产之后降低成本,许多民用产品同样可以用上。
更何况,制裁的滋味,张启明也想让那些制裁苍穹科技的公司好好尝尝。
前提是苍穹科技的底蕴足够深。
现在苍穹科技在火箭和卫星核心部件上,已经有了心脏“东皇”铯原子钟、大脑“鲲鹏”抗辐射芯片、骨架“玄武”新材料。
自主导航卫星的完整雏形,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张启明眼前。
“快了!”
张启明看到自主导航卫星近在眼前,当即离开材料实验室,前往鹏城基地。
“东皇-I型”铯原子钟、“鲲鹏一号”抗辐射芯片、“玄武-I型”复合材料已经落地。
自主导航卫星的各个子系统,被逐一打磨成型。
但要组建星链,还缺少最关键的一环。
发射到天上的卫星,想要形成星链,还得将卫星与卫星之间连接起来。
没有星间链路技术,串联发射的卫星,每颗卫星就只能独立为战。
依靠有限的地面站,进行数据注入和状态监控。
这不仅需要建设遍布全球的地面站网络,更会导致系统脆弱。
一旦某个地面站或与特定卫星的通信中断,整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就会大幅下降。
星间链路技术,就是让卫星之间能够直接“对话”。
相互传递精密测距信号、时间同步信息和系统状态数据,形成一个自主运行、自我修正的“空间网络”。
这是构建一个强大、稳健、真正全球覆盖的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
鹏城基地内,负责攻克这一难关的“星间链路技术攻关组”,这几个月可能快被张启明逼疯。
谢尔盖和王志恒博士两位负责人,每次最头疼的就是应对张启明催进度。
因为张启明知道星间链路技术的重要性。
加上他自己也是通信领域的专家。
所以来这里的时间是最勤的。
张启明来到实验室以后,气氛就变得紧绷起来。
张启明看着实验台上的两台激光通信终端样机,那硕大的体积,结构看起来有些粗犷,就有些头疼。
他已经不止一次让谢尔盖,改掉毛熊式的粗大毛病。
即便已经缩小了一半,依然庞大的惊人。
要不是核心的激光器功率惊人,他都想直接放弃毛熊技术。
另一台激光通信终端样机,是王志恒团队设计,看起来倒是够小心,够精巧,可就是不耐造,激光器功率,也有些差强人意。
张启明指着那台庞大的样机,看向谢尔盖:
“谢尔盖教授,我再次重申,您设计的这个二氧化碳激光器,功率确实足够。
但其波长太长,需要的光学天线口径太大,而且调制速率受限!
这根本不适合在我们计划的导航卫星上使用!
卫星平台的空间和能源是有限,体积必须要缩小。”
谢尔盖可是一个很执拗的人,即便是面对张启明,依然固执地摇头:
“张先生,你虽然是我的老板,也是一位伟大的通信专家!
可你的通信擅长领域,是在地面民用通讯领域
在太空通信方面,我有着几十年的经验。
我的经验告诉我,在太空中通信,距离动辄数万公里,没有足够的功率,信号就像投入大海的一粒沙!
你说的半导体激光器,功率太小。
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中,信噪比根本无法保证!
可靠性才是第一位!”
“几十年的经验并不是让我们把产品越做越大,而是在小型化中寻找可靠性。”张启明指着王志恒的样机,对谢尔盖不容拒绝的说道:
“必须要进行缩小,最少要缩小到王博士这一款样品及程度。”
“它,比玻璃还脆弱,光小有什么用!”谢尔盖一脸不屑。
这可把一旁看热闹的王志恒气的不轻。
“至少我已经做到了小型化,接下来只要材料到位,我很快就能把强度提升上来。”王志恒反驳道。
张启明也不惯着王志恒,说道:“谢尔盖教授有一点没说错,你这款样机小倒是够小,但就是一款脆皮鸡。
我要是把它送上天,岂不是三五年就得换一次。”
都是搞技术的,王志恒的固执不比谢尔盖差多少。
争辩道:“现在的样机虽然脆弱一点,但我们在调制解调技术、精密的跟瞄系统还有…更有优势。”
张启明之所以这么重视星间链路技术,是因为这一项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光学、机械、电子、控制、信息论等多个学科,其难度甚至超过单个器件的研发。
张启明看着谢尔盖和王志恒两人,都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语气缓和的说道:
“这大半年的研究,技术进展上已经非常快。
或许我们离成功就只差最后一步。
谢尔盖教授设计的样品在功率和可靠性上,已经足够使用。
王博士设计的样机,在小型化和先进性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将两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