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那年那时的青春 > 第401章 霉豆腐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喉咙里的不适感像一团挥之不去的湿雾,从入秋的第一阵凉风吹过起,就牢牢盘踞在喉头。起初只是晨起时的干涩,咽口水时带着细微的磨砂感,后来渐渐演变成白天里时不时的痒意,说话多了便会泛起隐隐的钝痛,连带着胸腔都像被蒙了层薄纱,呼吸都少了几分畅快。这种不适持续了近一个月,我试过泡胖大海、煮冰糖雪梨,甚至遵医嘱吃了消炎的药片,可那股子滞涩感始终萦绕不去,像根细密的丝线,一端拴在喉头,一端缠在心上,日子久了,连带着情绪都染上了烦躁的底色。

直到某个周末的午后,我蜷在沙发上喝温茶,茶水流过喉咙时那熟悉的不适感又涌上来,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马克杯的杯沿,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模糊的片段——去年冬天,似乎也有过一模一样的症状。

记忆顺着这缕线索往回追溯,去年的冬天比今年更冷,暖气房里的干燥让喉咙的不适来得更猛烈些。那时候我刚换了新工作,每天要对着电脑敲八小时文案,还要频繁接客户的电话,喉咙的痛感最严重时,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要停顿好几次。我试过各种方法:把柠檬片泡在蜂蜜里当水喝,酸得牙床发麻也没见好转;买了昂贵的润喉糖,含在嘴里时甜腻的薄荷味能暂时压下不适,可糖渣咽下去后,痛感反而更明显;甚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了雾化,雾气喷在喉咙里凉丝丝的,可结束后没两个小时,熟悉的不适感又卷土重来。

就在我快要放弃,准备去医院做喉镜检查时,某天晚上陪母亲看电视,屏幕里正在播一部讲传统美食的纪录片,镜头扫过一坛黑红相间的腐乳,母亲随口说了句“以前你外婆总说,喉咙不舒服时吃块腐乳能压一压”。我当时只当是老一辈的偏方,没往心里去,可连着几天尝试无果后,那坛腐乳的影子却总在脑海里打转。后来去外婆家吃饭,饭桌上果然摆着一碟玻璃瓶装的腐乳,暗红色的腐乳浸在透亮的红油里,表面还裹着一层细密的白绒,凑近闻时,既有黄豆发酵后的醇厚香气,又带着一丝独特的“霉味”。

“这是你外婆自己做的,去年秋天腌的,现在正好吃。”母亲用筷子夹起一块,放在我的米饭上,“你试试,说不定真能舒服点。”

我看着那块腐乳,心里满是犹豫。从小就听大人说“发霉的东西不能吃”,这腐乳明明长了“霉”,怎么反而能吃?可喉咙里的痛感又在作祟,加上母亲和外婆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夹起腐乳咬了一小口。

初入口时,先是一股咸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紧接着,黄豆发酵后的醇香慢慢渗透开来,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酒香,红油的微辣在唇齿间游走,却一点都不刺激喉咙。我小心翼翼地把腐乳咽下去,那股温热的咸香滑过喉头时,原本紧绷的不适感竟然像被温水化开的冰块,悄悄减轻了几分。我有些惊讶,又咬了一大口,配着白米饭咽下去,没过多久,喉咙里的干涩和痒意竟然真的消失了,连呼吸都变得顺畅起来。

从那以后,那坛腐乳成了我去年冬天的“救命稻草”,每天早餐时配着粥吃一块,喉咙的不适感再也没犯过。如今再次被喉咙问题困扰,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腐乳,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立刻换了衣服出门,沿着家附近的老街一家家小店找。

老街的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旁的店铺大多是开了十几年的老店,门口挂着褪色的招牌。我从街头走到街尾,问了好几家卖酱菜的小店,老板都说“现在很少有人吃腐乳了,早就不进货了”。就在我快要失望时,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发现了一家挂着“张记酱园”招牌的小店,玻璃柜台里摆着一排排玻璃罐,其中一个罐子里,赫然装着我心心念念的腐乳。

“姑娘,要腐乳啊?这是我家自己做的,最后一罐了。”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戴着老花镜,从柜台后拿出罐子,掀开盖子给我看。罐子里的腐乳块头很大,颜色是深褐色的,裹着一层薄薄的白菌丝,红油清亮,凑近闻时,那股熟悉的醇厚香气立刻钻进鼻腔,瞬间勾起了去年的记忆。

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罐腐乳,揣在怀里快步回家,连外套都顾不上脱,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罐子。用干净的筷子夹起一块腐乳,放在盘子里,看着它在灯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心里既期待又忐忑——这次,它还能像去年一样,缓解我的喉咙不适吗?

我深吸一口气,拿起腐乳咬了一口。熟悉的咸鲜和醇香在口中炸开,红油的微辣比去年外婆做的更淡些,却多了一丝黄豆本身的清甜。我慢慢咀嚼,让腐乳的味道在口腔里充分散开,然后缓缓咽下去。温热的腐乳滑过喉头时,那股萦绕了一个月的滞涩感竟然真的开始松动,像是被温柔的手轻轻抚平。我又吃了一口,配着一杯温白开水咽下去,十几分钟后,喉咙里的痒意和干涩感彻底消失了,连说话的声音都清亮了几分。

捧着空盘子坐在餐桌前,我看着罐子里剩下的腐乳,突然对这种不起眼的传统美食生出了强烈的好奇——它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看似“发霉”的食物,却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后来我特意查了资料,又向那位卖腐乳的老奶奶请教,才慢慢摸清了腐乳制作的门道,也明白了它背后藏着的传统智慧。

二、腐乳:黄豆与霉菌的奇妙共生

腐乳,也叫霉豆腐,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发酵豆制品,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腐乳”的记载,当时被称为“腐乳”,到了唐代,逐渐发展出更成熟的制作工艺,成为宫廷和民间都喜爱的佐餐小菜。它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场黄豆与霉菌的“奇妙合作”,从选豆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每一步都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经验。

(一)选料:好腐乳从一颗好黄豆开始

制作腐乳的第一步,是选黄豆。不是所有黄豆都能做出好腐乳,老辈人常说“粒大、饱满、色黄”是选豆的关键。最好选当年收获的新黄豆,表皮光滑,没有虫蛀和破损,用手捏起来坚硬有弹性,这样的黄豆蛋白质含量高,发酵后才能形成细腻的口感。

选好的黄豆不能直接用,要先进行“筛选”。把黄豆倒在竹筛里,双手握住竹筛的两端,轻轻摇晃,让碎豆、瘪豆和杂质从筛孔里漏下去;然后再把黄豆倒进清水里,浸泡十分钟,浮在水面上的黄豆大多是不饱满的,要捞出来扔掉,沉在水底的才是合格的黄豆。

接下来是“泡豆”,这一步直接影响腐乳的口感。泡豆的水要用冷水,不能用热水,否则黄豆的蛋白质会提前凝固,影响后续的发酵。黄豆和水的比例是1:3,也就是说,1斤黄豆要加3斤水,确保所有黄豆都能被水淹没。泡豆的时间根据季节调整,夏天温度高,泡6-8小时就够了;冬天温度低,要泡12-14小时,直到黄豆变得饱满,用手指能轻松捏碎,没有硬芯为止。

泡好的黄豆要反复冲洗,直到水变清澈,然后沥干水分,准备磨浆。

(二)磨浆与煮浆:奠定腐乳的“根基”

磨浆要用传统的石磨,现在也有人用电动磨浆机,但老辈人说,石磨磨出来的豆浆更细腻,带着石磨特有的清香。磨浆时,要把黄豆和水按照1:5的比例混合,一边往石磨里加黄豆,一边加水,磨出来的豆浆要细腻无渣,用勺子舀起来时,能呈线状流下,没有颗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