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还沉浸在自己被挫骨扬灰的悲伤中时,天幕继续滑动了起来。
一个新的标题弹了出来。
【朱祁镇的夺门之变真的有必要吗】
看到标题的瞬间,朱祁镇猛地抬起头来,他紧握着拳头,指甲死死嵌入手心,他丝毫感受不到疼痛。
往事如走马观花,一一在他脑海浮现。
“怎么没有必要?”
“朕发动夺门之变,不过是为了活命而已。”
“况且皇位本就是我朱祁镇的。”
朱祁镇用力指着自己的胸膛,发出撕心裂肺的吼声。
“皇位本就是我朱祁镇的。”
“是朕的皇位,谁也抢不走。”
【有人说夺门之变是多此一举】
【并且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政治闹剧】
【即使没有夺门之变,皇位依然会回到朱祁镇一脉】
听到天幕视频将夺门之变视为毫无意义的政治闹剧,朱祁镇冷冷一笑。
“朕拿回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对?”
“朱祁钰将皇位抢了过去。”
“朕将皇位抢回来,天经地义。”
朱祁镇面无表情擦掉眼角的泪,喃喃道:
“别人给和自己拿是两码事。”
“回到朕这一脉和回到朕的手上,同样是两码事。”
……
【要想理解夺门之变,必须要了解政变前夜的局势】
【当时的帝王景泰帝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
【朱祁钰独子朱见济早夭】
【使他失去了最根本的传承希望】
……
大秦位面。
望着天幕上暮气沉沉的朱祁钰,嬴政陷入了沉思。
“大明王朝的帝王都能被臣子杀死。”
“一代帝王只有一个独子且早夭。”
“这里面会没有一点猫腻?”
嬴政抬头看了一眼陷入绝望的朱祁钰,长叹一声:
“大明王室的水太深了。”
“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
【明史记载,帝舆疾宿南郊斋宫,俄疾大作,归宫】
……
大汉位面。
刘彻将棋子重重磕在棋盘上,短短几句话,他几乎已猜到朱祁钰最后的归宿。
“一个没有指定继承人的垂死皇帝,意味着他会失去权力。”
“发生夺门之变,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事。”
……
旁白继续缓缓响起。
【朱祁钰无子,皇位的继承顺序十分清晰了】
【第一顺位继承者是朱见深】
【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其叔父朱祁钰即位,等他驾崩后,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
【皇位最合法的继承者是朱见深】
……
大宋位面。
赵匡胤听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时,心里隐隐生出几分不悦。
“朕的皇位旁落,这真的没有猫腻吗?”
赵匡胤突然开始审视起自己的弟弟。
“朕也不想怀疑自己的兄弟。”
“但朱祁钰儿子早夭,不就打着兄终弟及的主意吗?”
他回想起自己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情景,赵匡胤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寒意。
“倘若真的是赵光义背后搞的小动作,朕绝不姑息。”
……
视频还在继续播放。
【以首辅王直、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朝廷核心重臣基本达成共识,联名奏请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明史于谦传》记载,及上不豫,石亨等谋迎上皇】
【谦与王直等方欲请复立东宫】
【这说明于谦等朝廷重臣计划是复立东宫】
……
大明位面。
朱祁钰心中发寒。
他还未死。
群臣已经开始私下商议复立东宫之事。
朱祁钰握紧了拳头,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终究是朕一时心软,酿成了大祸。”
……
【而第二顺位继承者便是太上皇朱祁镇】
【作为朱见深的父亲,前朝天子】
【当时朱见深年幼,仅有十岁】
【朝臣认为新君年幼,须由成年君主镇国】
【朱祁镇复位也合情合理】
……
大明位面。
朱祁镇的神情丝毫没有任何变化,他盯着天幕愣愣出神。
“是朕的,终究是朕的。”
“谁都抢不走。”
……
【即使朱见深继位,大概率朱祁镇这个太上皇也会总揽大权】
【由此可见,一旦朱祁钰死后,皇权一定会回到朱祁镇手里】
天幕话音刚落,朱祁镇终于恢复了神采。
他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势在必得。
“等等等,朕已经等了7年了。”
“朕等不了了。”
“一刻都不想等了。”
……
【权力的过渡完全可以通过群臣公议、太后懿旨,正式诏书】
【朱祁镇所需要的仅仅是在宫中多待几日】
【就可以名正言顺重获权柄】
……
大明位面。
朱祁镇冷冷一笑,对于天幕上的说法不屑一顾。
“你们只是历史的旁观者,当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可是谁知道,朕回宫之后日日过得胆战心惊。”
“你觉得他们会让朕重新上位,还是立朱见深为太子?”
“有没有可能,朕还未上位,就病逝了。”
……
旁白继续响起。
【既然皇位唾手可得】
【为何朱祁镇还要铤而走险,发动夺门之变】
……
大唐位面。
李世民对朱祁镇的境遇感同身受。
“虽然朕看不上朱祁镇。”
“但作为曾经的帝王敢发动夺门之变,朕愿意敬他是条汉子。”
“众人只看到了朱祁钰无子嗣。”
“却没看到朱祁镇的处境。”
李世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玄武门之变的前夜。
那场惊心动魄政变,至今想起,李世民依旧记忆犹新。
“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没人想铤而走险。”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一干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叹息一声。
“从龙之功,谁不想要啊?”
“就算朱祁镇不想发动政变,他是底下的臣子会答应吗?”
……
【因为石亨和徐有贞等人想要从龙之功】
“从龙之功”四个字,刺激得历朝历代的官员眼眶发红。
“那可是一步登天的机会。”
“我只恨我不是石亨、徐有贞那厮。”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在景泰一朝,皆是郁郁不得志者】
【石亨虽有保卫北京之功,却备受于谦压制】
【明史称其“因功骄恣,帝不能从,遂与谦有隙”】
【徐有贞则因曾主张南迁而声名扫地】
【《明史徐有贞传》记载:初名珵,以倡议南迁,为众所非,既而大用,遂改名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