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早已准备好的德军飞机自天边靠近,近百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借着黑蒙蒙的天空向苏军阵地靠近。
负责放哨的哨兵自然听到天空中那独属于德军飞机的声音,毕竟苏军自家的飞机可不会这么晚从德军那边飞过来,他们的声音也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苏军前线各处的哨兵才刚刚拉响警报。
“轰!”
“砰!”
“嗖!嗖!”
不同口径,不同制式的火炮在一瞬间突然齐刷刷的开火,打破了黎明的死寂。
SFh18型重型榴弹炮,缴获的苏制152mm火炮,122mm榴弹炮,以及其他榴弹炮和重型火炮都接连不断的开火。
曼施坦因的拼好队,冲着苏军的包围圈狠狠打出了第一拳。
然而炮击的问题立刻显现出来,由于大量炮手并不熟悉苏制火炮,许多人还都是被临时拼凑起来的炮兵班,加上仓促的协调,炮击节奏根本无法做到完全统一。
有的炮组打的又急又快,有的则慢上半拍,装填手在清晨的冷风中手忙脚乱,甚至一些改装炮还出现,卡弹,哑火的现象,故障突发。
炮弹落点也显得有些分散,远不如纯血德械炮兵部队打的准。
但这混乱的炮击配合着飞机轰炸声势却无比骇人。
成千上百的火炮炮口在黑暗中疯狂闪烁,跳动,将黎明前的黑暗照的忽明忽暗。
炮弹撕裂空气的尖啸声,落地的沉闷爆炸声,不同火炮开炮交织的轰鸣声,交织成一片不断响起的死亡交响乐。
苏军阵地前沿瞬间被连绵不绝的火光和浓烟给迅速吞没,即使精度欠佳,但如此密度的火力倾斜,也足以对苏军的工事和经验不足的苏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以及巨大的心理震撼。
04:55,炮火开始向苏军阵地后方延伸,德军的飞机也开始向苏军阵地上空接连投弹,并且向后进行各处关键点位的轰炸。
二十分钟后,德军的装甲部队犹如挣脱锁链的装甲巨兽,咆哮着冲出了集结地域。
经过简易加厚的三号四号坦克率先打头,第26装甲师,曼施坦因手里唯一的利剑向着苏军阵地刺去,师长胡贝中将亲自在指挥坦克中督战。
紧随其后的是超过120辆加强新型的三号四号坦克和突击炮组成V字形的突击队形,以惊人的速度向还未完全散开因为爆炸产生浓烟的苏军第一条防线的前沿阵地席卷而去。
紧随其后的是由德军经验丰富装甲兵所驾驶德特殊车辆,总共缴获的70辆t-34与KV-1组成的装甲混合部队。
炮塔上的铁十字标志在黎明的微光中若隐若现,再后面则是第17装甲师与23装甲师组成的残部,由老旧的三号四号,以及更多的t60和其他德军,法军,苏军以及之前从捷克弄来的较为好用的坦克组成了过时装甲纵队。
这些部队也仅仅是为了加强突破口的防御,所以综合实力并不算太强。
“前进!为了斯大林格勒!为了被困住的那些兄弟!我们必须救出那些被困的兄弟!”
电台里传来各级指挥官的呐喊,坦克们无视从硝烟中射出的反坦克火炮,全速冲锋着,车载机枪喷吐着火舌,压制着试图反抗的苏军士兵们。
………
苏军的第一条防线主要由步兵和反坦克火炮伪装的阵地组成,依托着为数不多的村庄和起伏阵地构筑的。
他们预料到了德军进攻,并且做出了防御,苏军士兵们也按照‘瓦列里标准’构建了防线,但没有想到曼施坦因完全将宝全都压在这个方向上。
瓦列里也没有预料到曼施坦因还能凑出这么多的火炮和武器装备。
戈林也是豁出老本,调派大批的轰炸机与战斗机来配合进攻。
毕竟原本的冬季风暴行动,曼施坦因基本上就是硬凑出来的部队。
况且科捷利尼科沃的方向看起来其实是比左边好打的不少的,距离第六集团军也是比较近的,比顿河畔卡拉奇这种被封锁的桥头堡要好打的多。
但曼施坦因并没有选择右边,反而选择左边。
虽然瓦列里没有预料到曼施坦因能凑出来这么多的拼好队,但他在顿河畔卡拉奇提前准备了后手,就是前一周部署的两支预备队。
分别是经过久战,美式装备补充的第21坦克军,另一个就是瓦列里的老部队,现在进化为第八近卫军的原六十三步兵军。
这两支预备队都是非常老辣的精锐部队,为了预防德军突破防线逼近卡拉奇,这两支部队就这么部署在这里。
况且第21坦克军拥有50辆谢尔曼,70辆经过二次改进的t-34-85,100辆经过数次改进带着电台的t-34-76。
以及60辆t-60轻型坦克,30辆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一共是310辆坦克,比曼施坦因的进攻部队少一半,但质量完全不是‘拼好队’可以胜任的,他们作为快速反应部队部署在顿河畔卡拉奇充当防守部队。
而第八近卫军也拥有大量的卡车和装甲车可以充当快速反应部队。
在德军炮击开始后,哨兵确认前线遭受攻击,得到命令许可后。
早就准备好的第八近卫军的先头部队和第21坦克军的先头部队就朝着苏军的第一条防线快速赶去。
准备尝试抵挡前进的德军部队。
………此时,第一条防线的苏军部队正在陷入苦战。
许多苏军新晋的炮组在德军发动进攻的第一时间都出现了短暂的错误预估,因为德军的轰炸还没结束,他们认为德军绝不会冒着炸到自己人的风险来采取空袭。
结果空袭刚刚延伸,苏军就发现德军的坦克就近在咫尺,许多残存的反坦克阵地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吃了德军的一发高爆弹。
德军的这次快速袭击让苏军根本措手不及,他们甚至还没从空袭里反应过来,敌人的坦克就已经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