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柱听了老婆的话,他想起岁岁吃饼子时的情景,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自家的岁岁虽然脑子不太好,但是很听话,也就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有些护食。
“行,我知道了,明天一早我就去镇上,这么一大块金子,应该能换不少钱和粮食。”
下午大人们都去田里了,等岁岁午睡醒来时,侄子侄女都在院子里等她。
孩子们虽然小,但他们知道只有小姑姑上山,他们才能找到吃的东西。
清雅见孩子们都在等她,就知道是因为上午的事情。
她也乐于上山找些吃的,给家里的人补补,所以又领着侄子侄女上山去了。
在路上,清雅看到田里干活的村民,现在是夏天,粮食还没有成熟,家家户户都吃不饱。
村民们都指着田里的这点粮食,只有收成好了,他们才不会挨饿。
走到山脚下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对面走来的村长刘喜。
刘喜今年30多岁,他这个人谈不上好但也不坏,为人很圆滑,他是接他爸的班,才当上村长的。
他看到郑岁岁,在郑家孩子的簇拥下,往山上走去。
不由得摇了摇头,在他们村里,只有郑岁岁是个胖娃娃。
他想起了那天乌龙事件,心里又骂了王二狗一次,若是那天自己没看到岁岁还活着就乱说话。
以岁岁妈那泼辣的性子,肯定会见他一次就骂他一次,还好自己长脑子了,看清楚了才说的话。
清雅也看到了刘喜,在原主小岁岁的记忆里,这人是小岗村的村长。
碰面的时候,她笑着喊了一声:“村长叔叔好。”
她这一叫人,把刘喜吓了一跳,要知道以前的岁岁见到他,就像没见到一样,从来不和他打招呼。
刘喜忙回应道:“哟,是岁岁呀,你这是和侄子侄女们上山打柴吗?”
“是啊,村长叔叔,家里大人都下地了,没时间打柴,我就领着侄子和侄女上山,给家里打点柴和。”
清雅很自然的回答道。
她说的这一番话,再一次惊到刘喜了,因为村里人都知道,岁岁是个缺根筋的孩子。
可现在岁岁说的话,一点不像脑子有问题的样子,甚至比正常五岁的孩子说的话都有条理。
刘喜正在那想着,就又听到岁岁那小丫头说了句,“村长叔叔,我们先走了。”
几个孩子也跟刘喜打了招呼,就跟在小姑姑身后上山了。
他们又来到今天上午抓到野鸡的地方,清雅让小精灵已经探索过了。
这附近还有一只野鸡正在做窝,准备下蛋。
清雅想等着明天再来,等野鸡把蛋下出来,她再来抓鸡收蛋。
于是便把侄女和侄子往另一个道上引,小精灵告诉他,这边有一只兔子,不知什么原因撞死在树下。
清雅边走边想,是不是这个小岁岁锦鲤附体了,上山也能遇上死兔子!
果不然,在走了几分钟以后,小冬便看到路边的树下趴着一只兔子。
他飞快的跑了过去就扑了上去,抓住兔子以后,他才发现兔子已经死了。
不过这只兔子的身体还是热乎的,这说明兔子刚死不久。
小东激动的抓着兔子,对着小姑姑叫嚷道:
“小姑姑,你看这里有只死兔子,还是刚死的,它的身子还热乎着呢!”
清雅点点头,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说道:“小冬乖,今天晚上咱们把野鸡和兔子一起炖了,让大家敞开肚皮吃。”
抓到兔子,果果还在旁边找到了悠悠果,又摘了小半篓。
小冬和小宇也没忘捡了一些柴火背回家,几个孩子回家以后把东西放下就出去玩了。
清雅让果果自己出去玩,她自己拿着一个小马扎子,来到了村中央的大槐树下。
这里有几个腿脚不便的老太太,一边看着家里的娃一边闲唠嗑。
原主小岁岁平时也经常坐在这里,听几位老太太说东家长西家短的。
刚开始几个老太太还逗岁岁玩,故意说她妈妈的坏话。
结果小岁岁就一声不吭的,上前就打那个说妈妈坏话老太太家的娃。
试验几次以后,这些老太太也就老实了,因为,她们家里的娃都叫岁岁给打过了。
而且他们还不敢动手打岁岁,如果让田翠翠知道了,可不管她们岁数大不大,都会上门骂个不停。
所以,岁岁来了,她们还是正常的唠嗑,不再逗她了。
今天来的已经不是原来的小岁岁,变成清雅了。
清雅坐在这群老太太旁边,听到王二狗他妈,王老太太说道:
“你们听说了吗?老赵家的大儿子和大儿媳要闹离婚!”
“听说了,听说了,那媳妇儿不省心,又往娘家里拿钱了!”
“对,我听老赵家的二儿媳说,这次老赵家的大儿子是铁了心了要离婚,谁说都不好使。”
“现在那个田芳正在家里闹呢,她死活不离婚。”
“那我说这样的媳妇早就应该给休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可倒好,嫁入老赵家,心里还在娘家。”
“你没看到老赵家的大孙子,身上穿的衣服都短了一大截的。”
“这个老赵家的大媳妇,给娘家侄子买衣服穿,却不给自己儿子买。”
“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家老二媳妇也是这样的,动不动就往她娘家划了东西。”
“如果不是我看的紧,就会和老赵家大媳妇一样,把家里的东西和钱全掏空,送回娘家了。”
“行了,你们别说这些让人不高兴的事,给你们说点刺激的。”
“我听说刘寡妇和铁牛好上了,好像还准备结婚了。”
“哟,这是真的呀!这个刘寡妇还真有些手段。”
“铁牛虽然比刘寡妇大了几岁,可人家还没结过婚,这个刘寡妇不但结婚了,还带着两个孩子。”
“狗蛋他妈,你这是听谁说的,消息可靠不?”
“我告诉你们,我是听我娘家……。”
就这样,清雅听到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你还别说,这群老太太几乎把每家的事情都能说上一二。
这瓜让她吃得津津有味,还知道了村里的不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