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看可以在农村试着推广沼气,呃,就是甲烷气。”

在座的大臣除了韩硼等少数学塞学的,倒是有一多半不知道这沼气所谓何物?

刘学勤说完之后,底下便交头接耳,互相打听起来。

“韩硼,你给大家科普一下吧。”

“是,师尊。”

韩硼起身,将沼气的形成机理,以及应用给众人解释了一下。

“将牲畜粪便、秸秆、生活垃圾等有机质堆积在密闭池子里面,经过发酵,就会释放出富含甲烷的可燃气体,这便是沼气。”

“沼气的发生过程与农家堆肥类似,但具体应用也会遇到一些工程和技术问题。比如发酵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沼气入户需要管道,还需要特殊的灶具。”

“此外,沼气池需要经常补料,还需要对发酵剩余的残渣进行清理,否则也不可能持续产生沼气。但沼气池的气味滂臭,农户在使用过程中也许会疏于打理,而导致沼气池废弃。”

刘学勤带头鼓掌,称赞道:“韩阁老,你现在进步很大嘛,我方才就是拍脑袋的想法,你却指出许多问题,可见底下是用过功的。”

早在临洮时,道场初创的那段时间,塞音道场就搞过沼气池子,斯峰就有个弟子叫黄甲烷的。

但一直没有推广这项技术,的确也存在韩硼所说的问题。

被师尊当众夸奖,韩硼高兴极了,因为老仙很少夸奖自己的弟子。兴奋之下,思维就异常活跃,他接着说道:

“我看不要搞一刀切,因为农村情况十分复杂。凡是搞集体农场、集体牧场和新农合一类,基本上都有锅炉取暖,也有大食堂,农户自用燃料需求已降至很低,而且也是燃煤为主。”

“个体农户是否需要家家搞这个?我看未必。最好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子试点,搞大沼气池,集中供气,专人管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如何?还是进一步评估为好。”

麻德茂当即赞同韩硼的建议,他还提出一个棘手问题:“去年我国橡胶用量总计8000吨,包括从北美和台湾运来的生胶,以及本土生产的胶菊橡胶。在电力行业和汽车工业抬升的阶段,这点量远远不够,如果还要用于建筑行业,那橡胶缺口实在太大了。”

刘学勤想了想,承认道:“两位阁老均是老成谋国之言,技术问题可以交由技术人员攻关,试点也可以先建几个村子的。橡胶不够,钢铁来凑嘛,等时机成熟,咱们再大范围推广也行啊。”

农村燃料一直是个大问题,周文王曾经告诫自己的儿子“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在很早的时候,燃料短缺就出现了。

到了唐代,官府已经开始给官员发木柴当工资,“薪水”这个词也就出现了。

从北宋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但柴改煤主要解决的还是人口暴增的城市燃料问题,广大农村仍然烧柴为主。

可以说国家真正全面解决燃料问题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作者上小学时教室里连火盆都没有,冬天的时候,小朋友人手一个小煤炉(用各种铁罐子改装),拿在手里可以甩的跟风火轮似的。

后来条件稍好,教室里有火盆或者煤炉子,每个学生上学需要带一小捆木柴,因为学校只提供煤炭,并没有引火用的木柴。

刘学勤在巡视的过程发现这个问题,他见家家户户养殖家畜,秸秆也很多,便想起搞沼气池。

但内阁并没有顺从他的旨意而坚决执行,而是指出现实困难,可见此时塞国的政治风气已经民主化。

在农村铺设大规模金属管道明显是不现实的,尽管此时塞国的钢铁产量已经遥遥领先,但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于是刘学勤让秘书给斯力加的马林拍了份电报,让她搞技术攻关,解决塑料问题。

总山很早就提出“塑料”的概念,产品也搞出来了,但这些新材料距离实际应用仍有不短的距离。

马林是那种头脑极为灵活的人,她接到指示,立刻派人去专利局,将关于塑料的专利全都查了一遍,然后就开始猛砸钱,把能买到的专利授权都买到手,其中就包括国宝新材的酚醛塑料专利。

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马林领导的课题组,就搞出来沥青改性橡胶和橡胶改性沥青两种产品。

在橡胶中添加约20%的沥青,可以使橡胶的硬度大幅度提高。这既给炼油厂的副产品沥青找到一条不错的出路,也大幅度降低了橡胶原料短缺问题。

这种改性橡胶用来生产车辆轮胎的外胎,还可以大幅度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尽管还没搞出可以用来做管材的塑料,但这项发明还是得到了总山嘉奖。

而马林顺手就用这项专利,又投资了一个“保固轮胎厂”,结果使得斯力加的股票逆市上涨,甚至创了新高。

刘学勤没有在云南停留太久,此时云南人口太少,而且以少数民族为主。

在云南的汉人主要是明朝时搞军屯制留下的遗民,以及延安府人口南迁安南时,留在云南的陕西人。

总计不过十万之数。

云南除了有塞国最大的银矿和铜矿,种植茶叶、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其余方面就乏善可陈。

刘学勤认为云南的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所以他给总督张庵的指示是:“只要抓好稳定、教育和扶贫三件事,便是功莫大焉。”

云南连接广西和安南,枢纽位置非常重要。

此外,此类欠发达地区,向来是传教的沃土。云南别的不行,但塞音教的宗教活动却非常活跃。

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传教活动,云、广两省的塞音教徒已经仅次于塞音教的大本营甘肃。

尽管日程紧凑,但刘学勤还是将这两省的塞音教的舵主、堂主以及护法之类的骨干召集到昆明,给这些人讲了一次道。

“我教的宗旨是发现知识,弘扬知识,特别给普罗大众,给广大底层贫苦百姓带去福音。”

“这种福音是我,塞音老仙的大慈悲心,也是你们的大慈悲心。”

“学我塞学,可以明己心,可以知未见。未见是什么?就是正在发展,而没有完全呈现的普遍规律。”

“我们用塞学立教,用塞学建国。现在你们也看到了,我塞国如今年产值近25亿元,船坚炮利,即便横扫天下,也不在话下。”

“你们是我教的中坚,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你们的个人境遇也发生了变化。但我要求你们不忘初心,须谨记,我教救济的并非贫苦,而是为这座天下代言。”

“我们前进的方向,必须是进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