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公 > 第104章 桂兰(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陕西参政刘季篪小心的迈进曹国公李景隆的行署,在亲兵的指引下,来到后院。

其实作为文官,他是不大愿意和李景隆太过于亲近的。除了李景隆那皇亲国戚的身份之外,他当日跟着李景隆平定白莲教咬人作乱之时,那些血淋淋的人头,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他看来,李景隆那张温和俊朗的面容背后,是一颗.....残暴的武人之心!

但曹国公邀请他,他还不能也不敢不来。

刚一进后院,忐忑的内心突然松弛下来。因为一股熟悉的味道,涌入了他的鼻腔。

~

“老刘来了!”

曹国公李景隆一身便装常服,坐在院子当中,招手笑道,“你来的正好,菜刚刚出锅!”

“下官见过公爷!”

刘季篪行礼之后,缓步上前,就见曹国公的厨子,双手捧着一个砂锅从厨房那边过来。而砂锅之中,正是他家乡的名菜,笋干菜烧肉。

他是南方浙江余兆人,在西北为官,对家乡的滋味日思夜想。此刻骤然得见,竟然一时间心头有些发堵。

“余兆名菜甚多...”

李景隆在刘季篪的面前,亲手摆好餐具,笑道,“黄鱼面,红膏呛蟹....可这些东西咱们西北这边有钱都没地方买,最后只能照葫芦画瓢,做一道烧肉,你快尝尝,可是你家乡风味?”

刘季篪稳着心神,“下官无功不受禄,不知公爷今儿叫下官来....?”

“先吃饭!”

李景隆给对方夹了一块颤颤巍巍的烧肉,放入白色瓷碟当中。然后又拿起酒壶,慢慢倒了一杯酒,推了过去。

“下官不敢!”

刘季篪半起身,双手接了,然后在李景隆的注视之下,将那块烧肉放入口中。

世间最抚慰人心的,就是家乡的味道。而弥补思乡之情的,正是人们难以割舍的乡愁。

他闭着眼,慢慢咀嚼,皱着的眉头完全舒展开,脸上不自觉的露出几分笑意。

“说起来,本公还真是有事求你!”

“咳!”

刘季篪赶紧捂嘴,差点被这话给呛着。

口中的乡愁在刹那间变得毫无滋味,仿佛嚼蜡一般。

“想必你也听说了!”

李景隆继续给他夹菜,低声道,“本年的会试,咱们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竟然无一人得中!士林之中,可谓是颗粒无收!”

“咳!”

刘季篪又咳嗽一声,低下头满脸尴尬。

他自然知道这事,而且因为他出身的关系,这些日子他总感觉身边的同僚们,看他的眼神充满了古怪。而且明明那些人口中聊着本次会试,却在见到他的时候,又同时闭口不言。

“有传闻说,是考官舞弊,偏袒南人!”

李景隆喝口酒,继续道,“不管是不是这么回事。但在某看来,南北学子之间的文章学识,还是有些....”说着,他笑笑,“不对等的!”

这话对,自从元末...不,自从两宋以来。 北方数百年间,饱受战火荼毒。百姓连太平日子都是没有,吃饱饭都是奢望,哪里还有地方摆书桌呢?

而时至元朝末年,北方各地又是打的一锅粥一样,华夏半壁江山彻底烂了。再加上国朝初年,朝廷连年对北用兵,北方百姓的负担也重。

所以此消彼长之下,北方学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如今都差着江南一头都不止。

“差了不怕!”

李景隆又道,“怕的是,差了...还没人教!”

刘季篪骤然抬头,“公爷何意?”

“本公年底就要调回京城!”

李景隆低声道,“某虽是武人,可自问也是半个西北人。自然是盼着,咱们陕西,咱们西北能多出...国之栋梁!”

刘季篪哑然,看向对方的目光满是不解。

你一介武夫,世袭金饭碗的皇亲国戚,竟然也关心这个?

“本公这些日子奉旨整顿西北军旅,账上...”李景隆笑笑,“还有不少结余。”

说着,他拿起酒壶给对方倒酒,又道,“这些结余,按照常理,就是我等武人私下分了,谁也挑不出理来!但本公想.....”

李景隆对刘季篪举杯,“用在官学上!”

“啊?”刘季篪端着酒杯的手一抖,洒出些许酒水来。

“你是进士出身,这件事...您最合适!而且也属你份内之事!”

李景隆仰头,一饮而尽,继续道,“一,陕西甘肃各卫,修建官学,适龄的童子,皆可免费读书。卫所之中,盖房子修学堂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都是大老粗,去哪找秀才来教呢?”

“二,陕西各州县官学的钱,也走本公都司行署的账。”

“但为难的也是刚才那点......哪有名师呢?”

刘季篪喝下酒,看向李景隆的眼睛,对方的神情清澈,毫无杂念。

“钱,有。但,没人!”

李景隆又笑道,“所以,这事就要拜托你!某跟秦王千岁,还有肃王千岁分说。每年行都司,两位千岁那边,都会拿出一笔钱来,用于各军卫,各州县的官学。”

“可这人,教书的人,某就只能拜托老刘你了!”

“不敢不敢!”刘季篪忙摆手。

“你先听我说完!”

李景隆抢着道,“两位千岁和我都明白,读书这事不是一两年就有结果的。读书人不是当兵的,见了血就敢杀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所求的,就是西北这边,我们的下一代....”

李景隆的手指点点桌面,正色道,“别那么多睁眼瞎!然后再下一代,能知书达理...”

“江南的读书人,只要肯来。某这边自有大礼奉上,而且到了西北,绝对是座上宾!”

“此事你来总筹!先生,你来招募!”

李景隆说着,郑重的举杯,又道,“老刘,你就当某是强人所难!你能者多劳,还不行吗?”

“这.....”

刘季篪微微沉吟,曹国公的说法他是赞同的,也是赞许的。但他知道,真的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你是有什么为难的地方?”李景隆一眼就看穿了对方的心思。

其实刘季篪的能力是有的,但这人就是太小心翼翼了。说好听点是谨慎,说不好听就是胆子小。

“下官只是参政!”

刘季篪低声道,“上有李藩台.......”

“十月,李藩台回京,任都察院!”

李景隆漫不经心的吃口菜,“东宫那边给的消息,已经定了的!”

顿时,刘季篪的眼中,露出几分别样的光彩。

谁不想要功劳?

而且曹国公的提议可不是功劳,而是绝大的名望。是流芳百世,足够当地人给他刘季篪着书立传的好事。

可他最担心的,恰恰就是陕西布政使李至刚。因为他知道,只要那人在,别人就别想有功劳!

如今突然听说李至刚要调回京师,他心中猛的一喜。

“下一任布政!”

李景隆笑笑,放下筷子,“给你交个底...”说着,他拿起酒杯抿了一口,“按察司师按察!”

“啊!正当如此!”

刘季篪短暂的错愕之后,不住的点头。

但接着,他浑身一僵。

就听李景隆正色说道,“你把官学的事办好,让陕西甘肃的百姓,军户子弟都能读书。不用多,两年的时间...”

他竖起两根手指,笑道,“本公保举你为一省的布政,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