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公 > 第103章 声望(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嗯?”

朱允熥眉头紧皱,目光在那些东宫近臣身上扫了扫,忽然发觉有些不对劲。

若是往常,若是别的事,这些清流出身的人早就提出来,义正言辞大道理一套一道的。可现在,却都保持沉默,谁都不说话了。

他心中飞快的把他皇爷爷,亲自任命的十二个人重新审视一番,心里咯噔一下。

因为他皇爷爷任命的这十二人,也都是南方人。而且还都是本次会试,中的最多那三个省的人。而且这十二人之中,有四人正是出身东宫。

“这群遭瘟的!”

朱允熥心中骂道,“一点都不懂事!”

也不由得他不恼,明摆着这些官员臣子,就是因为他这个皇太孙现在重文轻武,对于江南官员颇为倚重,所以才这么有恃无恐。

心中想到此处,朱允熥缓缓起身。

“殿下,您....?”

“孤去皇爷爷那!”朱允熥迈步,开口道,“皇爷爷的身子本就不好。先是西北茶政,又是驸马违法,最近几日安庆公主又连日进宫哭诉,这又闹出来科举舞弊.....”

说着,他顿了顿,叹气道,“真若是重考,孤亲自盯着!”

~

“太欺负人了!”

“陕西竟然一个都没中?”

“贼你妈.....”

与此同时,西安城陕西都司临时行署之中,陕西按察司使师逵正在跳脚大骂。他就是不是陕西人,籍贯山东兖州。但身在陕西做官,就要为陕西人说话。

况且他老家山东,今年也是一个都没录。

“哎!”

埋首于公文之中的李景隆抬起头来,笑道,“九达,你这可失了读书人的身份了!骂的忒脏!”

此次京师科举的事,他早已接到了京师之中范从文的书信。

信中就四个字,党争之始。

对大明帝国而言,二百多年的国运之中,党争如附骨之蛆一般挥之不去,痛彻心扉。而党争开始的根子,其实在洪武末年就种下了。

那为何说是党争呢?

若李景隆是本次会试的考官,就算北方学子再不行,也要给北方各省个面子,酌情录取一二。就算是文章实在不堪入目,也不可能让北方各省全军覆没。不给陕西给山西,不给河南给山东。

就算是偏袒,也不能这么如此的明目张胆吧?

而且更让他啼笑皆非的是,老朱那边已经重新任命了十二名官员,重新阅卷,老朱的意思很明确了。

考生说考官是南方人,偏袒南方学子。那么我再用南方人审卷,查缺补漏几个北方学子上来,这事不就过去了吗?皆大欢喜,谁也说不出话来。

可偏偏那十二个阅卷的考官,愣是没领会老朱的意思!不但没平息,反而火上浇油了。

“公爷!”

师逵身材高大,方额阔面,声若洪钟,“您得给陕西人做主呀!”说着,更是怒道,“十年寒窗谈何容易,咱们陕西的学子都是揣着馍,带着咸菜进京赶考的。可却让人欺负成这样?您不说话?”

“况且,这些学子当中,还有卫所子弟呢!”

李景隆批复公文的手一顿,他年底就要调回京师,所以加快了整顿西北军旅的步伐。人员的调度,物资的储备,还有兵械铸造,战马分配等等。

最好的资源,自然要给自己的嫡系。但他的嫡系,却不是明面上的甘州六卫,庄浪卫,西凉铁骑。其实是秦王西安三护,甘肃肃王三护,还有正在筹备之中的宁夏三卫。

老朱活着,他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制造所谓的嫡系兵马的。可老朱死了之后,一旦这几位藩王被囚或者有事,又或者是他李景隆要对这几名藩王动手,隐藏在这些藩王麾下的军队和武官,才是他的杀手锏。

至于他所提拔的其他武官,他们的家中子弟都在李景隆的亲军之中,或者是在肃王和秦王的护军之中。他们就算想不跟着李景隆都不行!你不跟,我就杀你儿子,我看你跟不跟!

但忽然之间,师逵的话给了李景隆另一个思路。或许今年的会试舞弊一案,对他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说是陕西的事,其实也是咱们整个西北的事!”

李景隆放下笔,感慨道,“咱们这边,文风是比不了江南。学子们大多厚重,不善诗词歌赋.....”

“就是嘛!”

师逵跟着说道,“诗词歌赋那是吃饱了没事做才琢磨的,咱们的学子都是平民子弟,白馍都不是顿顿有!”

“但你要说文章差到一个都没能录取,我是不信的!”

李景隆感慨道,“而且,就算陕西没录取,整个北方怎么一个都没有?九达您的老家,可是孔孟之乡,圣人故里!”

“就是嘛!”

师逵跺脚,“哪能一个都不中!”说着,撇嘴道,“朝中出了奸臣了!”

“这话不能胡说!”

李景隆忙苦笑摆手,“你刚才说咱们陕西的学子,有卫所子弟?”

“西安左卫三个,延安卫一个...”

师逵开口道,“从西安出发去京城赶考,是卑职送出城的。布政司衙门,按察司衙门,还给出了盘缠!”

“哎,竟然有卫所子弟,我都不知道,是我失职!”

李景隆拍拍自己的脑袋,“早知道,我就跟京城那边说一声,关照一二!”

“您现在说也不晚!”

师逵忽然笑道,“咱们陕西的学子,如今是正义汹汹!许多学子还有大儒,正在私下串联,要给京师上书呢!”

“这可使不得!”

李景隆正色道,“这不是胁众闹事吗?”说着,他忽然一笑,指着对方,“好哇,我说你怎么突然来找我呢,原来是在这等着我!”

师逵起身,行礼道,“下官等人微言轻,但是公爷您是皇明贵胄,天子近臣。陕西于您也是半个乡梓,您不帮陕西说话,谁帮?”说着,他冷哼道,“指望李布政?人家也是江南人!”

“过了,这话过了!”

李景隆又是摆手,脸色为难,“可我一介武夫....”

“天下事何分文武?”

师逵正色道,“公爷您爱护乡梓子弟,又何分文武?再说,也不是咱们陕西没中!您淮西老家,也一个没取呀!京师之中,陕西出身的御史门,已是联名上奏了!”

“您不帮家乡说话?不帮着家乡人?”

“呃....将军是吧?将我的军!”

李景隆满脸无奈,而后脸色凝重,似乎是犹豫不决。

这事是有风险的,他一个武官掺和进这样的事当中,势必会被文官集体仇视,尤其是江南文官。

但收益也是巨大的,因为他知晓以老朱的脾性,此次会试成绩定然全部作废,而且再次录取的,也定然是北方人多。

这压根就不是学子们真才实学的问题,而是作为皇帝要考量的问题。此次会试的结果若是认可了,那么带来的就是大明帝国的南北割裂。顺着老朱这种考量,为北方学子发声,则可以给李景隆带来巨大的声望。

声望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吃不了穿不了,但在某些时候,却是比十万大军还好用!

“九达说的对!”

李景隆思考片刻,笑道,“事关正义,某如何能置身事外?”说着,他提起笔来,“不过,某可不只是为陕西学子发声,而是为所有的北方学子发声!”

“公爷高义!”师逵郑重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