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1126章 凯旋回朝 暗流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26章 凯旋回朝 暗流涌动

与此同时,兵部、工部内部,一些与世家大族关系密切的官员,也开始暗中活动,试图在火器的生产、分配环节插手,分一杯羹,或者至少进行掣肘。

甚至,叶明还收到太子李君泽的密信,信中提醒他,几位藩王对火器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已经暗中派人接触格物院的相关人员,试图获取技术细节。

面对这四面八方涌来的暗流,叶明在回京的路上就已开始筹划。

抵达京城当日,皇帝特许其不必先回家,可直接携火器入宫演示。

皇宫演武场上,文武百官齐聚。当那十名火器兵,在叶明的指挥下,动作整齐划一地完成装填、瞄准、齐射,将百步外的包铁木靶打得千疮百孔时,当那改进后的“震天雷”在划定区域炸出巨大坑洞时,整个演武场鸦雀无声,只剩下那轰鸣的余音在众人耳中回荡。

事实胜于雄辩。任何言语在如此直观的威力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皇帝抚掌大笑,连声赞道:“好!有此神兵,我大雍边关可固若金汤!叶卿,你又一次没有让朕失望!”

演示结束后,皇帝于宫中设宴,为叶明接风洗尘。

宴席之上,各方势力的代表纷纷上前敬酒,言语之间,或试探,或拉拢,或隐含威胁。

叶明从容应对,既不卑不亢,也滴水不漏。他深知,此刻的自己,已成为朝堂上一个新的焦点,一言一行,都需格外谨慎。

次日,叶明正式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入部视事。

他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首先拜会了工部尚书及几位老成持重的侍郎,态度谦逊,表示自己年轻,经验浅薄,日后还需诸位前辈多多指教。

同时,他呈上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火器制造与列装管理条陈》。

这份条陈,详细规划了火器研发、生产、质检、储存、配发、训练、使用的全流程,并明确提出了设立独立的“军器局”,直属皇帝或兵部,专门负责火器事宜,与工部原有的军器监分工协作,但又相互制衡。

条陈中还特别强调了技术保密与工匠管理,建议对核心工匠给予优厚待遇和严格管控。

这份条陈,既回应了守旧派关于“保密”和“管控”的诉求,又巧妙地将火器的管理权从可能被世家渗透的旧体系中剥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体系,可谓是一石二鸟。

皇帝阅后,大为赞赏,几乎全盘采纳,并下令由叶明主导,会同兵部、工部,尽快将“军器局”搭建起来。

叶明这一系列沉稳老练的操作,让许多准备看他笑话或趁机发难的人大失所望,也让一些中立派官员暗暗点头。

这位年轻的叶侍郎,不仅有惊世之才,更有与其年龄不符的政治手腕。

然而,叶明知道,这仅仅是初步站稳了脚跟。火器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权力重构,必将引发更激烈的争夺。

世家不会甘心失败,藩王不会放弃觊觎,就连皇帝……在利用他这柄利剑的同时,恐怕也存着深深的忌惮。

凯旋的荣耀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叶明站在工部衙门的窗边,望着紫禁城巍峨的宫墙,眼神深邃。

他知道,自己已然置身于这权力漩涡的中心,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格物院这艘船,载着足以改变时代的力量,正驶向一片更加广阔,却也更加危险的海域。而他,必须成为那个最优秀的舵手。

叶明升任工部右侍郎并总领火器事务的旨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朝堂深潭。

恭贺之声未绝,无形的较量已然展开。各方势力都紧盯着这位骤然显贵的年轻侍郎,看他如何执掌这足以撼动国本的权柄。

叶明心知肚明,火器乃双刃剑,用好了是国之重器,稍有差池,便是祸乱之源。他回京后的第一要务,并非急于扩大生产或炫耀功绩,而是——立规矩,定方圆。

在皇帝的支持下,他雷厉风行地推动“军器局”的设立。

选址并未放在工部或兵部衙署之内,而是定在了皇城边缘、毗邻格物院的一处独立院落,由皇城司与京营共同派兵把守,戒备森严,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火器之事,超然于原有部堂体系之外,不容他人轻易染指。

军器局内部架构,也完全由叶明一手拟定。

下设“研发司”、“制造司”、“质检司”、“库管司”及“训导司”。

研发司核心仍由格物院骨干,如墨恒、赵青川等负责,专注于火器改进与新项目攻关;

制造司则抽调工部及各地可靠匠户,按格物院制定的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

质检司权力极大,由冷锋推荐的皇城司干吏与格物院资深工匠共同执掌,对每一件出厂火器拥有“一票否决权”;

库管司负责火器及原料的储存、调配,账目需每日核对,定期接受审计;训导司则负责编写操典、培训使用火器的官兵。

这套体系,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将研发、生产、质检、仓储、使用等环节严格分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单一环节被渗透或滥用的风险。

然而,规矩的设立,必然触犯原有的利益格局。

首先跳出来的,便是兵部武库清吏司的一些旧吏,他们以往掌管着军械分配,油水丰厚,如今火器这一大块肥肉被硬生生划走,岂能甘心?

暗中串联,以“火器与旧制军械需协同调配,方能发挥最大战力”为由,试图阻挠军器局的独立运作。

叶明对此早有预料。他没有在朝堂上与之争论,而是直接请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武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