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结束的十几年之后,GdI准备全面革新自己各级部队的装备。理所应当的,运输机也在需要革新的清单里。银河、大力神、环球霸王、伊尔......这些曾经声名显赫的运输机已经满足不了GdI的需求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份来自GdI的新式运输机需求也是发到了全球各地的优秀飞机制造商手中。新式运输机的要求无疑还是那老几样:可靠性要尽可能高、航程要尽可能远、运载量要尽可能大、生产与维护成本要尽可能低。主打一个如何让马在吃的比较少的情况下还能跑的比较快。
虽然要求一如既往的操蛋,但是预付的开发资金还有后续的生产订单也是足够多。所以就像以往那样,各个制造商也是开始了新式飞机的设计,期望自己能够中标,狠狠的吃上一口肉。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奥卡家族实际上都没有写明生产公司。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期间则是说是由GdI工程兵团开发的......但考虑到一款装备生产和全面投入部队所需的时间,以及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后,GdI正在处理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精力比较有限。所以我本人对GdI工程兵团这个说法选择了不采纳。)
最终,由波音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研发的奥卡运输机夺标成功。(顺带一提,在此之前,也是这两家公司联手研发的奥卡家族在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领域也都中标了。这两家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开始吞并那些小的航空制造商。直到现在他们也是GdI空军飞行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不过其它供应商的设计倒也没被全盘否决,个别生产商也是获得了少量订单,以满足特战作战单位的需求。
新型的奥卡运输机足以满足当时GdI常规装备和载具的运载需求,甚至其还可以轻松的吊起两台泰坦,并且保证两台泰坦不会在运输途中发生碰撞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奥卡运输载具和奥卡运输船已经不在常规装备的范畴里了,这里先按下不表)
而后续的二十几年里,奥卡运输机一直是负责GdI航空运输的中坚力量。但是,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一个东西到了人手上,挑不出几个毛病那是不可能的。
在奥卡运输机服役开始后没多久,来自空军的投诉信就就甩到了制造商脸上。
奥卡运输机在航程、可靠性、运载量上确实让空军那群难伺候的飞行员赞不绝口——但是四个新型涡轮引擎的维护难度也确实让一众地勤直骂娘。同时设计师们为了追求航程与运载量,不得不在飞机的其它地方做减法,然后在思考了半天之后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选择:
削减飞机的机体强度,用更加简单轻便的材料来塑造机体。而代价就是这种材料制造出的机体脆弱异常,几乎无法承受防空火力的打击——好吧,实际上飞行器确实都扛不住防空火力的持续打击,但是被两发老掉牙的萨姆把一整架崭新出场的奥卡运输机打下来这件事还是让人有点绷不住。紧急迫降结果直接摔成一地零件更是让一众驾驶员直言自己是在开拼装好的积木飞机。
糟糕的抗打击能力使得其在面对防空火力以及迫降时过于脆弱(同时其灵活性也堪忧)仅仅是空军抱怨的其中几个内容而已。除此之外,奥卡运输机的运力过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奥卡运输机的载货量确实很大,甚至其能吊着两台泰坦部署到战区。但是问题在于,实际上单架奥卡运输机能运的远不止两台泰坦,但是两台泰坦却能占满其下部挂载点。而空多出来的运力得不到使用,那么这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航空引擎烧燃料那可是一个比一个猛的,你烧燃料可以,但是不能白烧啊!
所以留给奥卡运输机的改进方向只有两个:一是设计特种集装箱,进一步增加载货空间,好最大限度地利用奥卡运输机的载货量;但是额外吊装一个集装箱无疑会在奥卡运输机那本就糟糕的机动性上再减一分,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这些集装箱在不用的时候堆哪里?要知道奥卡运输机不可能吊着个集装箱停机库里啊,机组成员到时候上下飞机搭云梯是吧?至于让特战集装箱临时客串普通集装箱的角色......到时候装货卸货你全权负责啊,累不死你。
第二种选择,改引擎。四舍五入等于重新设计飞机。
不过最后两种方案都没有被采纳,上面选择了凑合凑合接着用。装甲薄就要求运输机避开任何可能的敌人防空火力飞、能耗高就油耗高吧,性能好就行,反正不差这点燃料、载货量拉不满也没关系,多跑几趟就好。
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要习惯有缺陷的东西。
然后就这样,顶多小修小改,奥卡运输机一直被用到了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
而正所谓越难的问题越能考验答题者的能力,烈度远超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的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成为了奥卡运输机证明自己——或者丢人的最佳舞台。
在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中,奥卡运输机的缺陷一览无余。过度脆弱的机体使得其在Nod的渗透游击战术下损失惨重,离子风暴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在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中拿下了五分之一的运输机击落数。
而与之相对的,虽然装备的数量更少,但是其他种类的运输机在相同情况下遇上Nod的渗透小队时有着更高的存活率,同时在离子风暴的影响下临时迫降时也不会出现轻易摔散架的情况。
所以在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结束之后,换掉奥卡运输机的声音也是越发尖锐。而在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结束的一年之后,GdI终于发布了新型运输机的招标。
而跳过那些曲折的竞标过程(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结束之后GdI猛砍军费,这就导致新型运输机能够使用的开发资源远少于上一次竞标时各个开发商能够使用的资源),最终被挑选出来替代奥卡运输机的,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公牛运输机。
同时也必须指出,虽然主力的大棒递给了公牛运输机,但是一些改进后的奥卡运输机依然在如今的GdI空军队列中服役。它们拥有更加强劲的机体结构,以及更加灵活的机动性。
——
公牛运输机,与有四个引擎的奥卡运输机不同,其只装备有两个垂直起降发动机,这也就使得其最大运载量远不如前辈奥卡运输船。但是得益于回归了传统飞机形态设计的缘故,其飞行时速反而比她的前辈要高。
公牛运输机的机舱后部可以正常当作运载空间使用,同时公牛运输机的机体下面还可以加装一个集装箱用来运输额外的物资或者士兵。不过在机体下方加装了集装箱的情况下,后方机舱空间的使用就没那么方便了,同时公牛运输机的灵活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结实耐用的特种集装箱的装载比较麻烦,它们在被丢下去了之后如果没有后勤人员在下方协助,那么公牛运输机是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再次装载任务的。
一些特种型号的公牛运输机还会在前方加装两个机械臂,用来吊装一些GdI载具——但如果载具太重,或者是步行机甲这种特种载具。那么想要运输它们的话得多台公牛一起同步运输,或者干脆点直接运输不了。同时在运输载具时,为了机体的重心不至于失衡,公牛运输机驾驶员的安全操典规定,在搭载了载具的情况下,禁止运载其它的货物。(公牛运输机吊装载具会把载具安置在在机体下方靠前的位置,因为机械臂只能把载具放在这个位置上)不过如果情况紧急,在得到批准、或者长官都死完了联系不上的情况下,单架公牛运输机也可以强行拉载mcV这样的超重型单位。不过在单架公牛运输机强行拉超重型单位的情况下,该运输机极其脆弱,需要友军的重点保护。
虽然其服役时间比较短,但是有关的讨论那是一点也不少。一些开惯了奥卡运输机的老兵不太喜欢这个纤弱的小家伙,也有的部队抱怨这玩意拉补给的效率相较它的前辈来说实在太低了。但不管怎么说,公牛运输机已经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了,抱怨归抱怨,用还是得接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