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刘知远-刘承佑:与后唐类似,刘知远不会激化与郭威的矛盾,所以不会亡国,但是想要统一全国还是有些难度,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是遥遥无期,不过内部治理应该会比李存勖-李从珂的后唐好一些。至于后汉往后几代未来会如何发展就完全不可知了。】
~~~~~~~
【后周,郭威-郭(柴)宗训:陈桥兵变很可能不会发生,也就没有北宋了。
有郭荣留下的好基础,加上赵匡胤的辅佐,大概率可以统一南方诸国,小概率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过郭宗训毕竟身体不太好,如果也是英年早逝并且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的话,陈桥兵变可能还是会发生。
但无论怎么说,郭宗训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天才少年。
7岁阻止政变,10岁灭南平、楚,11岁灭后蜀,17岁灭南汉,不到20岁基本完成全国统一。
只是不知道这位“郭宗训”在面对自己的“父亲”郭荣的牌位时会作何感想。】
郭威:后人对朕的评价这么高?
~~~~
柴周,显德五年。
“香孩儿,你怎么看?”
见赵匡胤只是一味请罪,柴荣轻笑道:“七岁的孩子能干什么?”
“是附身,又不是起死回生,谁能阻你?”
“恐怕只有太祖复生,才有可能阻拦你吧?”
赵匡胤:“臣死罪!”
“起身吧,还没到你死的时候。”
~~~~~~
【北宋,赵匡胤-赵桓:只剩下一年多时间了,这个场面谁来都没法救……
如果穿到徽宗时期还有点希望,但也只是有希望,并不一定能挽救大宋的命运,毕竟北宋长期重文轻武、积贫积弱的局面改变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北宋,汴梁。
“一年多,不能救?”
赵匡胤微微皱眉,这是有多惨?
一年多的时间,至少能构筑防线,层层抵抗,打不过也能为南迁争取时间。
怎么谁来都没救?
赵桓:太祖,您可能高估我了……
赵匡胤:你废物不代表朕废物,朕变成你,难道还救不了大宋?
赵桓:您也高估了自己。
赵匡胤:……
【南宋,赵构-赵昺:抛开赵构的个人能力和抵抗意志不谈,都被逼到海岸线上了,还能怎么翻盘……】
停靠在南越的船队营地中,赵昺感慨道:“翻盘确实没希望,但可以逃。”
顿了顿,赵昺又安排人去给陈都头送补品。
毕竟,陈都头现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国生子。
他有女儿,比赵昺有儿子更能让众人充满信心。
因为原本的历史上陈都头有个外孙,名叫朱重八。
大家就等着陈都头生女儿,然后在军中寻一朱姓之人的儿子结亲。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生下来的孩子,肯定不是原本历史上的朱重八。
但不重要,图个吉利,给大家留个念想,就像望梅止渴一样。
~~~~~~
【辽,耶律阿保机-耶律延禧:辽亡国完全就是耶律延禧自己作的,换上耶律阿保机可以避免覆亡。
耶律阿保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修正辽末期的弊政,不过想要灭宋估计还是做不到,蒙古来了照样打不过,但是至少不会输给起义的女真部族,所以只能为辽延寿,不能实现突破。】
~~~~~~
【西夏,李元昊-李睍:李元昊与朱温类似,在开国皇帝中算是比较菜的,而且就西夏的处境,无非死早死晚的区别。】
李元昊承认自己成为末代帝王,也挽救不了大白高国的灭亡。
这是大白高国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大白高国能存在这么久,无非是中原没有统一,辽也好、金也好、宋也罢,都没有能力在其他国家虎视眈眈之下,吞掉大白高国。
中原被统一了,大白高国的覆灭就进入倒计时了。
但李元昊不承认自己菜,尤其将自己与朱温并列。
赵恒:你们李氏一族还不如朱温,你们是石敬瑭!
嵬名曩霄:朕是嵬名氏!
~~~~~~
【金与秦一样,由于完颜承璘一般不被认为是正统金帝,同样分两种情况讨论。
完颜阿骨打-完颜承璘:最没有悬念的一集,嬴子婴好歹有40多天的时间,完颜承璘就只剩2小时了,换谁来都一样。
完颜阿骨打-完颜守绪:总体上来看,金哀宗在末代皇帝中算是天花板水平了(君王死社稷最早说的就是金哀宗),可惜生不逢时,匹配到了imba级的对手。
如果换上军事能力强一点的金太祖阿骨打,或许能在战场上取得一些优势,但是对于已经失去过半疆土、内部社会矛盾大爆发、南\/西边被南宋\/西夏背刺的金来说,小规模军事胜利也只是杯水车薪,依旧无法挽救灭亡的局面。】
金,正大二年。
完颜守绪坐在幽兰轩,眺望着南方。
天幕出现,讲了南宋军民跳海之事,完颜守绪敏锐的察觉到机会。
派出使者,联宋、联西夏,抗元。
“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吴有夫差,宋有赵昺,大金有朕和你!”完颜守绪对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说道。
“臣有负皇恩!”
“是朕负了你,朕不愿做亡国之君,传位给你,才会一个时辰的天子。”完颜守绪将完颜承麟扶起,自责的说道。
完颜守绪很确定,不是完颜承麟造反,也不是自己死后,众大臣推举天子。
因为无论怎么推,也轮不到他。
只有一种可能,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传位给他,随后自缢。
站起身来,完颜守绪环顾四周,笑道:“若是联宋、联西夏都不能抵挡,此处便是朕的埋骨地。”
“陛下……宋人不会和我们联合的。”
“天幕都已经揭示了未来,宋人怎么会拒绝大金的善意?”
“陛下,宋人好脸面、善内斗,在他们心中,联金比被蒙古灭国更耻辱。”
“……”
事实证明,完颜承麟太了解宋朝君臣。
直到现在,大宋朝堂还在吵。
一派支持联蒙灭金。
一派强调唇亡齿寒。
原本的历史线上,宋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
等到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最终才作出了决策——联蒙灭金。
而此时,即便有天幕警示未来。
两派仍然在吵。
一派认为,有了天幕启示,研制出先进火器,什么蒙古、什么金国,一路平推过去。
先灭金、夏,洗刷耻辱。
再灭蒙古,一路西征,打到欧洲。
另一派认为,可以联合金、西夏,先挡住蒙古南下。
前者骂后者卖国求荣、忘了祖宗耻辱,
后者骂前者异想天开,纸上谈兵。
吵到最后,中间派开始和稀泥,提出一个建议:金朝皇帝向宋朝就靖康之变请罪,西夏取消帝号、承认是宋的藩属、接受西平王的爵位,三家就可以联合。
激进派虽然觉得有妥协之嫌,但还是捏着鼻子同意了。
再吵下去,也吵不出结果,退一步,对联合派表达善意。
联合派斥责中间派首鼠两端、不知轻重、异想天开。
现在不是两国需要大宋,大宋同样需要两国。
民间老百姓尚且知道求人的时候要卖笑,给个好脸色。
国家求人,是同样的道理。
金、夏两国,怎么可能同意如此屈辱的条件?
但激进派寸步不让,表示自己已经退了一步,不可能一退再退,
让金道歉、夏称臣是最后的底线,他们不愿意,就各打各的。
无奈之下,联合派同意让中间派派人去见一下两国使臣,试探一下两国的底线。
而驿馆内,金和西夏的使者,像看傻子一样,看着前来商讨联合事宜的宋国官员。
赵宋不亡,天理难容。
火都烧到眉毛了,还惦记着下身有没有穿犊鼻裈。
犊鼻(bi),就是牛的鼻子。
牛鼻子如果不算鼻孔,形状就是曲边三角形。
裈,即裆裤、内裤。
犊鼻裈连在一起,即三角形的内裤,类似现代的三角内裤。
俗称遮羞布。
国都要亡了,还惦记百年前的破事,脑中有疾乎?
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唐太宗渭水之盟,这不丢人!
怪不得后人骂你们赵宋是挫宋。
古人的优点,你们一点没学。
古人的糟粕,你们学的干干净净。
两国使者质问宋国官员:“这是你们赵官家的最终意见吗?”
这一问,官员卡了壳,不知如何回答。
再强势的君王,也不能一言而决,更何况宋理宗赵昀。
两派吵的不相上下,还有中间派扇阴风点鬼火。
赵昀很心累,改信了佛。
倒不是学祖宗信道,请天兵天将下凡阻挡敌人,而是想死后火化。
想火化的赵昀,被臣子骂了,没有一个人赞成。
古往今来,何来君王火葬?
于情、于理、于礼,都没这个说法。
无奈之下,赵昀拜大相国寺南渡之后的高僧为师,取了个佛号,穿上了僧衣。
除了没剃度、没戒色、没戒荤腥之外,和佛家弟子也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赵昀要求火化,合情合理。
但群臣再次拒绝,三派都不吵架了,齐齐上书。
逼的赵官家扬言,不同意朕火葬,朕就学梁武帝,群臣才无奈接受。
虽然同意,但三派私下颇有微词。
历史上,赵昀的头盖骨被妖僧杨琏真伽做成法器,当酒碗用。
官家现在一再要求火葬,是不是不相信我们能挡住蒙古铁蹄?
大敌当前,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赵昀:不然呢?
瞧瞧你们说的话,先灭金、后灭夏、横扫蒙古,大宋若能做到,何至于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
联金、联夏,倒是有些许希望,但你们激进派又要求两国先道歉、称臣……
与其相信两国会道歉、称臣,还不如指望蒙古自己退兵。
而且,即使因为蒙古之故,三国暂时联合,但只要抵挡住了,三国的联盟比琉璃还脆弱,转瞬破裂,又要互相攻伐。
即便不破裂,长久阻挡住蒙古,朕不了解军事,还能不了解大宋?
自太宗开始,大宋就像民间抱着小富即安观念的短视商人。
外部有威胁的时候,内斗都没停过。
更何况外部没威胁的时候。
蒙古占据中原,会慢慢腐化。
但蒙古没占据中原,一直被挡在塞外,如果不能彻底剿灭,他们就会像秦时的匈奴一样,越战越强。
秦汉才隔了多久,匈奴就变得强不可敌,更何况是铁木真领导下的蒙古。
到那时,大宋还是只有一种可能性——被灭国。
朕不想像原本的历史上一样,被人挖坟掘墓,头盖骨被做成法器。
索性火化,一把火烧了,骨灰直接扬了。
选择火化,皇陵的修建就可以停下了,留给下一任君王。
四舍五入,朕为国家省了两笔钱。
~~~~~~
【元的开国君主有争议,分两种情况。
忽必烈-妥懽帖睦尔:在所有的末代皇帝中,妥懽帖睦尔的操作时间是最充足的(35年),换上忽必烈,必然是有救的,甚至能够继续对外扩张不少地盘。
铁木真-妥懽帖睦尔:元神,启动!不光没朱元璋什么事了,就是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可能都得往后稍稍,这已经不是挽救覆亡王朝的问题了,这是要改写整个人类世界的文明发展史。】
大明,洪武年间。
“夸张!”
朱元璋抬眼望去,“老四,你什么眼神?”
“咱不否认元太祖、元世宗能打,但能打有个屁用?”
“军事胜利固然可以掩盖内部矛盾,但如果这个矛盾大到无法掩盖呢?”
“元末是个什么情况?天灾、旱灾、水灾,他们是能变出粮食、还是能一言而定天象?”
“光一条黄河泛滥,就够他们受得了。”
“除非有足够的粮食,否则谁来也没用。”
“你可别告诉咱,让他们学建奴,屠戮中原?”
朱棣下意识的还嘴,“可以重启西征,用其他地方的粮食补给中原,实在不行,中原丢了就丢了,往西打,起码不会比现在更差。”
“呵,老四,咱有个问题请教一下你,蒙古贵族也好、中原士绅也罢,谁愿意放弃中原的花花天地去吃沙子?”
“西征?往哪儿征?四周都是曾经蒙古帝国下辖的汗国,他们凭什么让元朝的皇帝路过他们的国土去西征?”
朱棣不服气的辩解道:“元末帝自然不行,但铁木真和忽必烈附身,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老四!”朱元璋打断朱棣的赘述,不阴不阳的问道:“咱就只问你一个问题,假如咱附身在朱允炆身上,咱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建文年间的你会怎么做?”
朱棣张了张嘴巴,却半个字也说不出口。
有心想说,当然是听您的话,您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但这话属于,拿根稻草当香烧——糊弄鬼、闭着眼睛卖布——瞎扯。
自己都骗不了自己。
假如真有这种情况,只能是:“深呼吸,深呼吸,头晕是正常的。”
朱元璋问道:“所以,咱说的有错吗?”
朱棣默默的点点头,又退回柱子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