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857章 长治市武乡县非遗3-瞽(gu)调、跑腿秧歌、纸扎、大板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57章 长治市武乡县非遗3-瞽(gu)调、跑腿秧歌、纸扎、大板书

长治市武乡县非遗:瞽调、跑腿秧歌、纸扎与大板书的文化交响

在太行山腹地的长治市武乡县,农耕文明与红色文化交织的土地上,孕育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瞽调、跑腿秧歌、纸扎技艺与武乡大板书,作为省级和市级非遗的代表,既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基因密码,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这些非遗项目不仅被列入保护名录,更在当代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一、瞽调:盲艺人口中的千年歌谣

省级非遗,曲艺活化石

瞽调,又称“盲人说书”或“瞽儿腔”,是武乡县盲人艺人传承的民间说唱艺术。

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说经”,明清时期与武乡鼓书融合,形成以三弦、月琴为主奏,说唱结合的独特形式。

2009年,瞽调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国盲人曲艺的重要样本。

艺术特色与传承

瞽调的表演以坐唱为主,艺人怀抱三弦或月琴,自弹自唱,内容涵盖历史传奇、民间故事、生活趣事等。

其唱腔质朴浑厚,节奏自由多变,常以“起板—正板—落板”结构展开,配合击打琴板或小鼓的节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韵律。

传统书目如《杨家将》《包公案》等长篇说唱,需数日甚至数月才能完成,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当代困境与创新

随着视听媒体的普及,瞽调的听众群体逐渐萎缩,艺人数量从巅峰时期的百余人锐减至不足二十人。

为应对挑战,武乡县文化馆启动“瞽调保护工程”,通过录音录像、曲谱整理等方式建立数字档案。

2023年,年轻传承人李建国尝试将瞽调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太行盲歌》等实验性作品,并在短视频平台推广,吸引年轻观众关注。

二、跑腿秧歌:脚步间的红色记忆

市级非遗,战地歌舞

跑腿秧歌,又称“武乡秧歌小跑”,是流行于武乡县东乡一带的民间舞蹈。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社火表演,抗日战争时期被八路军改编为战地宣传工具,成为鼓舞士气、传递情报的特殊方式。

2010年,跑腿秧歌被列入长治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太行山上的红色舞蹈”。

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

跑腿秧歌以“跑”为核心动作,表演者通过快速走步、转身、跳跃等动作,配合鼓点节奏,形成热烈奔放的舞蹈风格。

其队形变化丰富,包括“二龙吐须”“剪子股”“八卦阵”等,象征团结与智慧。

传统曲目如《送军粮》《打游击》等,以舞蹈动作再现抗战场景,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现代传承与活化

如今,跑腿秧歌已从战地宣传转化为节庆表演的核心项目。

2025年春节期间,武乡县举办“跑腿秧歌大赛”,来自各乡镇的20余支队伍参赛,吸引数千名观众观看。

同时,文化馆将跑腿秧歌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通过简化动作、改编儿歌等方式,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三、纸扎:彩纸间的生死对话

市级非遗,民间工艺瑰宝

武乡纸扎,又称“扎彩”或“彩塑”,是流行于武乡县的传统民间手工艺。

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用于丧葬仪式中的纸人、纸马制作,后逐渐扩展至节日庆典中的龙灯、花船等装饰。

2011年,武乡纸扎被列入长治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国民间丧葬文化的重要载体。

工艺特色与文化象征

纸扎制作以竹篾、铁丝为骨架,糊以彩纸,绘以颜料,造型生动逼真。

其品类丰富,包括人物类(童男童女、八仙过海)、动物类(狮、虎、马)、建筑类(牌楼、亭阁)等。

色彩上,以红、黄、绿为主色调,象征吉祥与生命力;造型上,注重比例协调与动态表现,如“纸马”需呈现奔跑姿态,“纸人”需体现服饰细节。

当代转型与市场拓展

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传统纸扎的市场需求萎缩,但艺人通过创新设计开辟新路径。

2024年,纸扎艺人王师傅创作“太行山主题纸雕”,将地方景观与神话传说结合,作品入选山西省民间工艺展。

同时,纸扎工艺被应用于文旅场景,如制作微型纸扎博物馆、节日灯饰等,实现从“丧葬用品”到“文化产品”的转型。

四、武乡大板书:说唱中的英雄史诗

市级非遗,曲艺新声

武乡大板书,又称“武乡大鼓书”或“钢板书”,是流行于武乡县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

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艺人以钢板(铜钹)击节,配合说唱表演,内容多为历史故事、英雄传奇。

2012年,武乡大板书被列入长治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上党地区曲艺文化的重要分支。

艺术风格与表演特色

大板书以钢板为伴奏乐器,艺人左手持钢板,右手执木槌,通过敲击发出清脆声响,配合说唱节奏。

其唱腔高亢激昂,语言生动幽默,常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辅以方言词汇增强地域特色。

传统书目如《岳飞传》《水浒传》等长篇说唱,需数日完成,艺人通过“说、表、评、唱”等技巧展现故事情节。

现代传播与跨界融合

为扩大受众,大板书艺人尝试与新媒体结合。2023年,传承人张师傅在抖音开设“大板书直播间”,通过短视频片段吸引粉丝,并开展线上教学。

同时,大板书被改编为舞台剧《钢板书说英雄》,融入舞蹈、灯光等元素,在山西省曲艺节上获好评。

五、非遗活态传承的武乡实践

武乡县的非遗保护并非孤立的文化保存,而是融入地方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

政府通过“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模式,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瞽调走进社区文化中心,跑腿秧歌成为旅游节庆的亮点,纸扎工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大板书通过直播触达全国观众。

这些实践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让文化“火”起来,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

从瞽调的悠扬唱腔到跑腿秧歌的热烈舞步,从纸扎的精巧造型到大板书的激昂说唱,武乡县的非遗项目如同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精神追求。

在当代传承中,这些非遗既保持着原真性,又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正如武乡人所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