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封疆 > 第749章 谜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并未抚平创伤,反而让那个南方新生的“永熙朝廷”愈发显得陌生而强大,像一团笼罩在辽东上空的巨大阴影,难以窥测。

魏渊……这个名字如今已成了他梦魇的一部分。

此人用兵如鬼,行事天马行空,完全无法以常理揣度。

他为何要将“大阅”这等彰显武力的仪式,放在皇宫正门之前?为何刻意强调“复国”而非皇帝登基?这绝非简单的炫耀。

以魏渊之能,绝不会做无意义之事。

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一种深沉的焦虑在他心中蔓延。

他看不透。

他派出的细作拼死传回的消息,都指向明军正在大规模调动、物资正在异常集结,但所有的迹象又被巧妙地解释为“为阅兵做准备”。

真的是这样吗?如此兴师动众,仅仅是为了一场表演?

还有那“闻所未闻之新式火器”。

明军的火器本就犀利,如今竟又有新发展?

这“新”到了何种程度?

会对战场产生何等颠覆性的影响?

未知,才是最令人恐惧的。

他仿佛能听到南方传来金属摩擦和机械运转的隐约轰鸣,那是一种他无法理解、却足以碾碎现有战争规则的力量。

他放下密报,手指无意识地用力按压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

八旗的铁骑依旧骁勇,勇士们仍愿效死,但国库日益空虚,粮秣捉襟见肘,连年的挫败和困顿像慢性毒药般侵蚀着这支军队的元气和精神。

他们还能承受得住下一次、可能装备着未知恐怖武器的明军的全力一击吗?

“魏渊……永熙朝廷……”

多尔衮靠在椅背上,闭上干涩的双眼,发出一声极轻的、几乎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叹息。

那叹息里,没有了往日的暴怒,只剩下沉重的疲惫和深深的忌惮。

他忌惮那个对手深不见底的谋略,忌惮那个朝廷焕然一新的可怕活力,更忌惮那隐藏在“大阅”狂欢背后,他无法看清、却直觉感到致命的战略意图。

这场即将到来的承天门盛典,对于大明而言是荣光的展示,但对于他和他风雨飘摇的大清而言,却像是一份来自未来的战书,迷雾重重,杀机四伏,让他坐卧难安,百思不得其解。

柱国府书房,夜阑人静。

窗外只有偶尔传来的更梆声,以及风吹过竹叶的沙沙轻响。

烛火将魏渊和户部大臣魏明兄弟二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

魏渊没有坐在主位,而是与弟弟魏明隔着一张紫檀木茶几,相对而坐。

“都准备好了吗?”

魏渊的声音不高,在寂静的书房里却显得格外清晰。

魏明立刻坐直了身子,脸上惯常的圆滑被一种罕见的严肃取代:

“放心吧,三哥!各省调拨的粮秣、军械、被服,均已通过各地官仓和指定的商号渠道,分批分量运抵预定仓库。数量绝对充足,足够……支撑一场大规模的‘大阅’。”

他在“大阅”两个字上加了极细微的重音。

魏渊微微颔首:

“要确保物资沿途的隐蔽性。动静不宜过大,但要快,要顺畅。”

“明白!”

魏明显然早有腹案,

“所有运输路线都避开了主干驿道,多走水路和偏僻官道。散衣卫那边,已经安排了得力人手,以稽查商税、护卫漕运等名义,在关键节点暗中监护,确保一路畅通无阻,且无人能窥探全貌。”

他顿了顿,补充道:

“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绝对隐蔽,我跟杨寅提前深入沟通过,神木厂所属的信鸽、快马通道全员上岗,启用最高级别的密码本,所有往来文书皆用暗语,保证即便被截获,也只是一堆不知所云的数字乱码。”

魏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神色:

“军方那边的‘动静’呢?是否都按计划就位了?”

“黑衣卫的探子就像筛子一样,早就撒出去了。”

魏明低声道,

“他们严密监控着各路兵马的调动痕迹,以及……北边可能对此产生的任何反应。目前看来,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各支需要‘参与演练’的部队,都在以换防、拉练、剿匪等名义,向着预设区域移动,进程平稳。”

“多尔衮那边呢?”

魏渊的问句简洁无比。

“一日一报!”

魏明的回答更是干脆,

“根据我们安插在最核心位置‘林檎’以及其他渠道传回的消息,盛京方面虽然对‘大阅’有所风闻,但主要注意力似乎都被吸引到了承天门的盛典筹备上。他们对咱们后方频繁的‘物资调配’和‘部队轮换’虽有察觉,但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为阅兵做准备。目前……那边的情况很‘稳定’。”

魏明在“稳定”二字上,再次赋予了特殊的意味。

“好!”

魏渊身体向后靠入椅背,笑容里混杂着自信、期待以及一种猎人般的耐心,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静待佳期。这场‘大阅’,必定要精彩绝伦,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

时维五月,序属孟夏,春色未央,万物并秀。

这一日,北京城内万人空巷,晨曦微露之时,通往承天门的各条御道及大街小巷便已被汹涌的人潮所填满。

男女老幼,士农工商,皆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庆般的兴奋与难以言喻的庄重。

承天门前,千步廊南北延伸,平日里庄严肃穆的皇家禁地,今日却呈现出一番迥然不同的气象。

无数面日月同辉旗、各色龙旗、军旗如茂林修竹,猎猎招展,遮天蔽日。

身着崭新鸳鸯战袄、盔明甲亮的京营卫士沿御道两侧肃立,组成两道坚不可摧的人墙,将汹涌的人潮隔绝于外,却又允许万民远远观礼。

整个场面宏阔规整,既严格遵循着《大明会典》中军礼的古老仪轨,透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皇家威仪,同时又奇异地蕴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现代的严整阵列感与公开展示性。

忽地——

“咚!!!”

一声沉郁如闷雷的巨响自远方骤然炸开,瞬间压过了京城所有的喧嚣!紧接着,又是两声——

“咚!!!”

“咚!!!”

三声炮响,间隔均匀,沉重而威严,仿佛天公擂鼓,震得人心头发颤,脚下的青石板地似乎都在微微震动。

这是来自西山大营重炮的轰鸣,虽依例装药减半,只闻其声,不射实弹,但那象征着帝国武力的磅礴声响,已足以让天地为之色变,宣告着这场盛典的正式开始!

京城百姓的反应如同被这炮声点燃:

炮响的第一声传来时,那前所未有的巨大声浪让原本喧闹的百万京城出现了刹那的死寂。

孩童惊得忘了哭闹,小贩忘了吆喝,所有人都被这雷霆之威所震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如山崩海啸般的巨大欢呼声从人海之中爆发出来!

“万岁!”

“大明万胜!”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汇成一股喜悦与自豪的洪流。

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拼命想看得更远些。父亲将孩子扛上肩头,老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激动得热泪盈眶。

“听见没!这就是咱们大明的炮声!”

“天神爷啊,这得多大的炮才能有这般动静!”

“快看!快看!队伍要过来了!”

各种惊叹、议论、猜测声混杂在欢呼声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红光,一种与国家威仪紧密相连的集体荣誉感在心中澎湃激荡。

那三声炮响,不仅宣告了大阅的开始,更像是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

它向所有子民,也向潜藏在暗处的窥伺者,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息:这个一度衰颓的帝国,已经重新拥有了足以撼动山河、保卫社稷的恐怖力量。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与震撼,交织在百姓们的心头。

炮声余韵未绝,余音仍在天地间回荡,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耳畔与心间。

承天门前,肃立的军队仿佛被注入了灵魂,气势愈发森严。

紧接着,在雄浑悲壮的号角与战鼓声中,受阅部队的最前方阵列,开始以无比整齐划一的步伐,如同移动的山岳般,向着承天门的方向前进。

一场融合了古礼威严与现代力量的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就此磅礴展开。

承天门的巨大门洞在低沉悠长的号角声中缓缓开启,阳光将门洞内的阴影驱散,勾勒出当先一骑的轮廓。

魏渊身披御赐的鳞甲,外罩猩红蟒袍,胯下是良马龙驹,他轻提缰绳,骏马迈着沉稳的步伐,率先踏出了象征皇权核心的门洞。

刹那间,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几乎要掀翻承天门上的琉璃瓦!

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他身上,甲胄反射出冷冽而耀眼的光芒。

他身后,数十位身着戎装、战功赫赫的大明高级将领依次鱼贯而出,铁甲铿锵,如同跟随头狼的狼群,沉默而充满力量。

魏渊的目光如电,扫过前方如林般肃立的受阅方阵,那些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上,洋溢着激动、荣耀与无条件的信任。

他轻轻一夹马腹,开始沿着宽阔的御道缓辔而行,检阅这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寄托着帝国未来的雄师。

马蹄声嘚嘚,敲击在平整的青石板上,每一声都仿佛敲在他的心坎上。

震天的欢呼声浪似乎在这一刻变得遥远而模糊,他的思绪穿透了眼前的繁华与喧嚣,飘向了远方。

他的眼前,仿佛不再是光鲜整齐的受阅阵列,而是……

是辽东雪原上,那些在酷寒中握着简陋武器、拖着冻伤的身体却依旧死战不退的身影;

是边关烽燧旁,那些被箭矢穿透、被刀斧加身却依旧试图点燃狼烟的守卒;

是无数场血战中,那些嘶吼着、冲锋着,然后如同被割倒的麦子般一片片倒下的普通士卒;

是他们绝望而坚定的眼神,是他们濒死前的痛苦呻吟,是他们永远埋骨异乡、连名字都无人知晓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