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元璋假死,我选择登基! > 第701章 所以才要大刀阔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1章 所以才要大刀阔斧!

“微臣袁泰,参见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月余不见,袁泰向朱允熥行了个大礼,虽他形容憔悴疲惫,可声音里却带了一丝激动。

朱允熥立刻伸手虚抬了一下:“爱卿在岭南之地辛苦多时,风尘仆仆而回,不必多礼,快平身吧。”

听到朱允熥温润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关切的意味。

袁泰不由心中一动,徐徐起身的同时,忍不住看了一眼面前这与从前印象全然不同的朱允熥,心中不由有些感慨:

想在不久之前,自己竟还与陛下处处针锋相对,几乎已经到了无论什么场合都要毫不留情地指摘陛下一二,却从来未曾想过,这般年轻的陛下心里竟什么都清楚,什么都考虑到了,更有志缔造一个海晏河清的大明皇朝……

为此,即便是对曾多次出言不逊的自己,也是重用厚爱。

「这番格局与胸襟……」

「当真让我等汗颜呐。」袁泰心中暗道。

面上则是心怀感愧地高昂着声音:“谢陛下垂爱!”

不过他心里惦记着自己身上的任务,当下也只能暗暗告诫自己一句 “陛下此番恩遇,必当舍命报之”,而后便深吸了一口气,收起了自己有些五味杂陈的情绪。

定了定目光道:“启禀陛下,微臣此次悄悄前往广东一带,在当地锦衣卫协助之下,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融入民间,暗访多地打听……所见所闻……可谓是触目惊心也不为过!”

“正如陛下先前一早便预料到的那般。”

“但凡官员士绅,身具朝廷免税特权的读书人……等等,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存在陛下先前提到过的那些问题!”

“他们接收负担不起税赋的百姓手中献出的田地,却又将这批人口藏匿不上报,或是接受他人挂靠,利用自己手中的免税额度谋取利益……”

“若只这些,都还能算得上是好的。”

“经过微臣暗自查访估量,再与朝廷地方上登记土地的鱼鳞图册进行核验对比,便发现,一些士绅地主甚至从前洪武朝最开始登记图册的时候,就勾连胥吏少登记了许多田地。”

“还有一部分士绅地主……”

“更隐秘地使用「飞洒」的手段逃避赋税、坑害百姓。”

“所谓「飞洒」……便是将自己拥有的田产分散虚报成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份额,“飞”给本村或邻村的贫苦农民名下,由他们来分担这些田产的赋税。这导致许多“无田之税”,即没有土地却要交税,而真正的田主却逍遥法外。”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尽皆我大明皇朝之蛀虫,一个个都是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行径勾当却令人如此不耻!”

“可恨!实在可恨!”

袁泰一边说着,一边愈发地咬牙切齿起来,神情之中尽是鄙夷与愤恨——他本就是忠义直言的谏官,上谏君王,下参奸佞,眼里从来见不得这些腌臜东西,如今却是让他亲身实地,到最近的地方细细核查见证这些事情,此刻说起,他当然是一点也平静不下来。

“其中一些手段,其实微臣此前也曾有所耳闻,知道一些,可微臣也没有想到,竟会如此严重,手段如此层出不穷!”

“一个个的良心,那都是被狗吃了呀!”

“他们……他们……嗐!!!”

袁泰只嫌自己肚子里骂人的话太少了,没能再多些花样把这些人给骂上个狗血淋头。

朱允熥正色坐在龙书案后,脸色也不由微微有些发沉。

对于袁泰口中控诉的这诸多种种。

朱允熥心里其实都早有预料。

毕竟他始终是从数百年之后看过这个时代的,后世之人都是以局外人的一种宏观的眼光去总结看待历史,自然不似当下之人迷惑。

可即便他一早便对这些有了十足的心理准备。

此刻亲耳听来,还是难以保持平静:“皇爷爷建立大明皇朝至今,拢共不过二十六年而已,即便他老人家以雷霆手段管控整个大明皇朝,依旧还是存在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三十年、四十年……乃至一两百年的时间下去,这些问题必然要变本加厉,逐渐蚕食掉整个大明皇朝!”

而在朱允熥眼里,历史上的轨迹,也正是如此。

重复着之前历朝历代的必经之路,纵然中间有张居正这般人物下狠手挽救,可随着张居正人亡政息,依旧还是只支棱了一下,便逐渐腐朽到不堪一击的地步,最终被灭了朝,被清人入了关……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熥急着要大刀阔斧。

急着要从根源杜绝的原因——他必须开好这个头,彻彻底底地完成改革,再用自己剩余的一生,把改革成果变成根深蒂固、不可翻转的存在。

听到朱允熥这话,袁泰不由目光一亮,朝朱允熥拱手一礼,神色之间带着无比的敬佩之意:“陛下圣明!!!”

“从近处说,陛下过几年想要统一安排各种作物的种植结构以达到最好地利用田地的设想,怕是当真寸步难行。”

“往远了说,可谓是灭朝之祸患的根源!”

“月余前从应天府出发的时候,微臣心中都始终在忐忑,陛下此行是否急了一些,冲动了一些……可经过这段时间的细查,微臣方才真正看明白了陛下的高瞻远瞩!”

说起这些的时候,袁泰的声音不由越来越高亢,也越来越激动,他目光灼灼地盯着朱允熥,眼里只有后知后觉的敬佩和欣赏。

朱允熥双眼微眯。

语气虽平,可隐约之间便给人一种洪水滔滔的感觉:“所以要现在就把这个毒瘤拔除,既为几年后推行富国强民政策计,更是为我大明皇朝万年国祚计!”

“陛下……圣明!!!”袁泰高呼道。

他在龙书案前,在下。

朱允熥坐在龙书案后,在上。

此时看着朱允熥那双如星如渊、锐利似刀锋、坚定如钟的眸子,袁泰只觉得,眼前这个少年好好似是坐在高高的云端之上,盯着他,也睥睨着一切……

他看得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长远!

与此同时,他更是完全无法理解从前的自己:「高瞻远瞩、满腹韬略、可谓经天纬地之才,更有完全不逊于太祖洪武皇帝的魄力和决断力……我从前的眼睛莫非是全然瞎了不成?」

朱允熥挑了挑眉问道:“既然你已大致摸了个底,从哪里开始,心里可已经有数目了?”

他的落点,始终是在「解决问题」上,事情无论大小,都得找到一个开头, 然后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袁泰也正等着朱允熥这话。

他既然亲眼核查了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自然也无比希望能把这群祸国之蛀虫揪出来惩处掉。

再加上他本就得了朱允熥的叮嘱,要寻一两个典型作为开头,这时候当然没有任何迟疑,张口便应声道:“回陛下的话!微臣在暗访之间,已经着重对其中三家留意各种情况和证据,只要将此事摊到明面上来做,不需多少时日,微臣便能给陛下一个结果!”

“届时陛下再如之前所说那般,以此为由头,下令彻查整个广东布政使司。”

“陛下目光深远,条理有度。”

“微臣能做的也就是替陛下跑个腿,费些力气罢了。”

袁泰声音有些颤抖地道,同时依旧震撼于,大明皇朝如今这位年轻的皇帝,即便对于这样棘手的事情,竟然也一早便有了最稳妥的处置方案!

朱允熥目光一凛,冷声道:“好,既然你这边都已经准备好了,那此事,便该到了抬到明面上来的时候了!朕这边也收到消息,前往四川的卓敬,也就是这两日便会回来了,到时候你们直接在早朝上参奏!”

“是!陛下!”朱允熥发了话,袁泰当然从善如流,或者说,自从暗访真正亲自接触了桩桩件件事情之后,他匆匆而回,期待的也是这时候了。

但话音落下,他却似是有些犹豫地抿了抿嘴唇,片刻后才道出心中所想:“只是陛下……微臣有一事还是得要请了陛下的意思。”

“你直说就是。”朱允熥不以为意地道。

“回陛下的话,在微臣挑选出来的三个典型案例之中,其中一个案例涉及颇大,不仅在广东布政使司之内牵连甚广,更是……牵扯到了一部分的淮西武勋……”

“所以关于此案,微臣一路回来的时候,心里都在斟酌犹豫着。或许……可以先将此案搁置不发更好一些?这样或许还可以再多争取稳住一些时间?”

袁泰从来不是什么会斟酌着圆滑说话的人,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提淮西勋贵对朱允熥的掣肘,可字里行间几乎也并没有任何掩饰或是委婉的意思。

言下之意便是:咱们要是办了这个案子,回头早朝上一提出来,就得惹得那些淮西勋贵不痛快,指不定他们要搞出来些怎样的事情——而袁泰担心的,还是朱允熥招架不住这个动荡。

说到底。

虽然朱允熥一个多月之前就已经给他们这群人定了定心,可对于他要如何解决淮西勋贵这个威胁,朱允熥还是出于谨慎并没有提起过只言片语。

在一中未知的不安之下。

袁泰心里始终悬着这件事情,才是人之常情。

而朱允熥的神色却始终没有变过,甚至对此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嗤笑:“不必搁置,直接一起上奏提请调查就是!让他们来跟朕闹,朕有的是办法让他们闭嘴!”

说完,他肃然看向袁泰道:“袁爱卿,朕说过,你只需要把你手头上的事情办好,其他的,朕自会处理。既然你接了这个旨,便无需再有任何犹豫。”

朱允熥的语气显得格外轻松,甚至有些不以为意。

而袁泰也骤然反应过来: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己还没习惯这位开乾皇帝的转变么?

看着朱允熥那定定的目光,袁泰顿时觉得自己忐忑了一路的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不错……陛下本就不是我之前以为的那个资历浅薄的年轻皇帝,思虑深远如他,怎么可能会在这样显眼的问题上失算?反倒是我……或许太多虑了!」

想到这里,袁泰心中的忐忑和犹豫去了大半。

眼神也一下子坚毅起来:“是微臣多虑了!待卓大人也回京之后,微臣立刻当堂参奏!”

说话之余。

袁泰心中也不由好奇起来:「陛下到底……有什么法子和手段,竟敢如此自信地对淮西勋贵都不屑一顾?」

只是对于这个答案,他始终思索无果——毕竟人是无法想象出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的,这个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土着来说,都是不可能凭空想得出一个结果的。

朱允熥虽看出了他心里的好奇。

但并没有继续细说的意思,只是露出一个温和的淡笑,略带关切之意地道:“此事接下来,就是等卓敬也回京了,你数日扎根底层,暗访摸底也是辛苦,好容易风尘仆仆地回了应天府,便趁着这个时候回自己府上去好生歇息一番。”

“不然再往后,你可就没什么功夫清闲了。”

朱允熥似有深意地道。

袁泰自然是受宠若惊,心中大为感动:“多谢陛下关心!”

“只要是为陛下、为大明办好事,微臣有死而已,更不会在意清闲不清闲的!”他身上看起来憔悴狼狈,可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和真诚,更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精神头,好似恨不能立刻忙上个三天三夜,把这件事情办起来一般。

于公,这是要拔除大明皇朝的毒瘤,为大明后世千万年开一个好头;于私,这事儿只要办成了,他们这些言官赌上性命都想要追求的「青史留名」也是必然的。

不过即便袁泰已经蠢蠢欲动。

但他也明白,自己必须等卓敬回来。

而正当他拱手行礼欲要告退的时候,乾清宫的朱漆大门便先被缓缓推了开来:“陛下,卓大人也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