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三郎是不是该娶妻了?他今年可十九了,早点娶妻,也好早让老爷抱上孙子啊。”
“娶妻?你知道如今是什么时期吗?”萧评要被这蠢妇气死了。
“国丧期间,此刻你就敢嫁娶?你有几个脑袋够砍?”
帝王驾崩,即全国进入国丧,期间帝王以日带月,守孝二十七日;皇子守孝二十七月;皇亲国戚守孝十八月;平民百姓和朝中百官守孝十月。
守孝期间禁娱乐、禁房事、不婚嫁、不食酒肉不剃发,不着艳丽衣裳、不戴饰品。
“况且,二郎的儿子都六岁了,我早就抱上孙子了,”萧评想想大孙子,心中的怒气平息了些,是个乖巧的孩子。
金夫人:······
她一时给忘记了,先帝和她们平民老百姓非亲非故的,他死了,还要给他守孝,也是不合理的规定。
二郎是一个庶子,生的儿子哪里有她的孙子尊贵?
“老爷,妾知道,”金夫人心虚的移开视线,“妾的意思是先看着,等国丧一过,再过礼数去为三郎提亲。”
萧评盯着金夫人,“此事等国丧后再议,他目前最该的是多读书,争取今年考个举人,我才好替他谋划官职。”
“老爷,前途是很重要,但成亲也是大事,”金夫人急了。
“他一个白身,哪家乐意将好姑娘嫁给他?”萧评也不想贬低儿子,但这个儿子实在拿不出手。
“礼部侍郎的嫡出公子,陛下的小舅子,谁会看不上三郎?”金夫人为儿子争辩,她不允别人贬低她的宝贝儿子。
萧评不想和这愚妇谈论,以前是可以对外称白陛下的小舅子,现在还能吗?
“老爷,他可是您的嫡子,他的事您要放心上,”金夫人道。
“我对他还不上心?”萧评震惊了,“要不上心,我就不会为他谋前程。”
“妾知道,您对三郎前程上心,但成亲生子的大事也不能忽视了,”金夫人道,“古人都说,成家立业,成家可在立业的前头。”
萧评:······
和这愚妇没法说了,她听不懂人话。
“你回去吧,三郎的事我心中有数,你······”萧评盯着金夫人,“你还是少与三郎接触,好好的孩子都被你宠坏了。”
说完,萧评就离开了,真是浪费时间。
“我······”金夫人看着萧评离去的背影,等她儿子当家,定要折磨死这糟老头子。
太和殿
“陛下,微臣以为,将陛下潜邸时的元妃,萧太子妃追封为妃不合大雍礼制,请陛下收回成命,”一位大臣出列跪在殿中央。
“臣附议,”另一位大臣拿着笏板跪在一旁,义愤填膺道。
“萧太子妃与陛下成婚十余载,在陛下还是亲王时就已陪伴在您的身边,替您管理内院,教养子嗣,您登基为帝后,却不追封其为后,传出去,对陛下名声有损。”
“臣附议,历朝历代未有在潜府元妃在陛下即位后却贬妻为妃的先例,还望陛下三思。”
礼部侍郎萧评看着这些为元妃感到不公而肝脑涂地的同僚们,心中甚是欣慰,大雍还有明理的大臣啊。
随后萧评又看向恭敬竖立在自己位置上的都察院史章恒之,此等不合礼法之事,身为谏臣的章恒之不来劝阻陛下这荒唐行为?
而端坐在龙椅上的楚承时看着大殿中反驳自己的朝臣,紧抿着唇不知做何言语,他理亏。
楚承时知道会有如此场面,会遭到大量臣子的反对,要不还是算了吧?但瑶瑶那要怎么交代?
如果向朝臣妥协了,他岂不是又做了一回背信弃义的伪君子了?
楚承时忆起这些年,为何没有一件事情顺心做成的,他有深深的无力感,果然承诺不能多许。
“陛下?”
跪在殿中的朝臣都疑惑上位的沉默,纷纷抬头看向他们的帝王,见其一动不动的坐在龙椅上,看不清龙颜。
不过不用想也清楚,定是龙颜不悦。
“爱卿们,此事是朕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你们莫要再说了,”楚承时紧攥住拳头,一定要坚持住。
“陛下,可这不合礼法,如您贬妻为妾,底下朝臣有样学样,上行下效,那社会如何安治?岂不是乱套了?”都察院史章恒之跪地劝道。
楚承理&楚承简:???
当背景板的兄弟俩纷纷转头,岳父\/舅舅你凑什么热闹啊,你这样让十郎多为难啊。
一旁跪在地上的朝臣听到谏臣章恒之的言语,纷纷投以赞同的目光,谏臣出手,陛下必败无疑。
毕竟历朝皇帝最怕的就是谏官,生怕刚正不阿的谏官来一个大堂撞柱而亡,血流三尺,留给陛下一片骂名。
一国之君,可最要面子了。
这就是谏臣之言,一语击中要害,比他们劝谏之言水平高多了。
“此为朕的家事,”楚承时冷声道。
“陛下的家事,即国事,即天下事,”章恒之道。
不支持萧氏被追封为妃的大臣们纷纷在心中拍手叫好,此战必胜。
楚承时冷眼看着章恒之,此人很难搞,但还好不是其父章唯延,不理会继续道。
“在还是亲王时,朕就对萧氏颇有不满,等为储君时,朕一度向先帝哭诉要废了萧氏的正妃之位,但先帝劝朕要以大局为主,正妃不是那么容易的。”
朝臣们默默听着,怎么和他们听到的传言不同?
宫中不是一直传言,先帝对太子正妃很是嫌恶,一度要废了萧氏,但太子重情,于心不忍,为萧氏多次求情才得以保住其正妃之位。
是他们失忆了,还是记忆偏差,或是陛下失忆了?
“朕一直听先帝之言容忍萧氏,但去岁,她做了一件事让朕忍无可忍,想来,你们都有所耳闻吧?”
朝臣们纷纷垂下头,他们当然有耳闻,正妃残害皇家子嗣,早就当不得正妃之职,他们此举自不是为萧氏鸣不平,无谋无利之事为何做?
他们只是······
“但去岁朝堂多事之秋,先帝又病重,顾不上罢黜萧氏之事,朕来问问各位爱卿,她做的那些事,朕还能追封她为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