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
手中拎着一罐香油,肩上扛着一小袋米,还没走到大殿前,宋大便高声大喊:“大和尚,大和尚!”
随着大殿中的木鱼声和诵经声停下,不一会儿,济通不紧不慢的走了出来。
“原来是宋施主来了!”济通的眼光扫过宋大手中的罐子和肩上的草袋,眉间一喜,双手合十,微微欠身。
“济世,来见过宋施主!”济通让开半个身子,对身后的人说道。
只见济通的身后,一个同样是身披灰布僧袍的出家人,出现在宋大眼前。
此人,年纪约莫三十出头,身高不足六尺,比身前的济通足足矮了半个头。长条脸、细眉、葱鼻、肤色煞白,宽大的僧袍穿在他的身上,显得极其不合身。
体态瘦弱、肤色惨白,再配以阴郁的眼神,这副大病初愈、弱不禁风的模样,给宋大的第一印象便是个“病和尚”。
“见过宋施主!”在济通的招呼下,这个和尚也双手合十,低头朝宋大微微的欠了欠身。
作为崇善寺的常客,宋大不禁好奇这个突然出现的僧人是何方神圣:“大和尚,他是……?”
“阿弥陀佛,济世是我在广东南华寺的小师弟,之前一直在外,前天才到我这里。”济通解释道。
“哦,原来是大和尚的师弟,济世师傅好!”宋大本想学着济通给济世还礼,奈何手中和肩上都有东西,只好弯了弯腰。
虽然济通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可是,一辈子最远就只到过新宁州的宋大却丝毫没有察觉。
他不知道,济通口中的“广东南华寺”,在南方的佛门中是何等地位。
南华寺,又称南华禅寺,位于广东韶州府(今韶关市),是禅宗南宗的主要道场,享有“禅宗祖庭”之称。
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华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隋朝末年,因兵火战乱而焚毁。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禅宗六祖慧能,在黄梅五祖座前得法后南归,在附近村民的协助下,重建殿宇。
明洪武年间,南华禅寺再次遭遇兵火,明成化二十一年间,南华禅寺由住持惠淳和尚主持重建,后又在明正德年间、嘉靖年间、万历年间多次扩建、修缮。
“大和尚,来,帮忙接一下。”宋大先是把手中的陶罐递了过去。
“宋施主破费了!”接过香油,济通也不忘说上一句好话。
“不要说这些,不过,这些东西可不是白给你们的,我有事求你!”大字不识一个的宋大,杀了一辈子的猪,性子够直。
“出家人与世无争,哪有能力帮到宋施主?如果真有什么能帮到宋施主的,但说无妨!”听了宋大的话,济通接香油的手,明显一顿。
“倒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用一用你们的地方。”放下肩上的草袋,宋大拍了拍衣裳。
“借用地方?佛门之地,不知宋施主要用来何用?”济通完全没想到,宋大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我想带一些人,在这里住上一些日子。”宋大小心翼翼的看了济通一眼,然后说道。
“带人来这里住?这不成问题呀,你捐银子盖的大屋也盖好了,十个八个人都住得下。”得知宋大只是想带几个人在寺中住些日子,济通心中顿时轻快许多。
“不止十个八个。”宋大略显尴尬的说道。
“不止?那有多少?”济通有些吃惊。
“估摸着最少都有二三百人。”宋大嘴上说着二三百,却伸出一只张开的巴掌。
宋大说的人数,令济通大吃一惊,心中警觉起来:“二三百人?宋施主,这二三百到底是什么人?”
“大和尚,你放心,他们都是好人!只不过都受了点伤,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把伤养好。”宋大赶忙解释道。
人数众多,并且还都受了伤,这令济通更加警觉:“宋施主,他们到底是何人?莫不是,你被那些打家劫舍的剪径之徒所诓了?”
“不不不,大和尚你误会了!”宋大连连摆手。
宋大先是左右看了几眼,然后向前一步,凑到济通跟前,小声的说道:“他们是渠黎山里的人,就是打败了官军,还帮镇上的人盖房子的那些人。”
“你是说……”没把话说完,济通也赶紧打住,把剩下的话,活生生的咽了回去。
“嗯!”宋大点点头。
宋大一说到“渠黎山里的人”,济通心中就明白说的是谁?
虽说济通几乎天天都在寺中念经诵佛,极少与外界有交往。可是,每隔一两个月,他终归还是要带着小徒弟去到渠黎镇上,用挖来的药材去换一些盐巴、香烛之类的东西。
所以,渠黎镇周边发生的一些大事,济通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宋施主,崇善寺乃佛门之地,见不得血腥之事,你所说之事,怕是不妥!”犹豫一阵,济通摇了摇头。
“大和尚,你放心,他们来了,只会在后面落脚,绝不进到寺中,更不会让那血腥糟污之物污了菩萨!”眼见济通要拒绝,宋大着急起来。
“再说了,他们帮镇上的人盖房子,给周边村子里的人分田地,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呐!”这几个月到处收猪,宋大的嘴皮子也利落了不少。
其实,令他如此着急的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那就是,由于给国兴军送猪,使得宋大的生活,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无论是为了往后赚钱,还是知恩图报,宋大都觉得,自己有必要这么做。
“师兄!如果那些人真如宋施主所说,做了那么多好事,让他们暂避一时又何妨?佛祖也说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他们还只是想有个地方养伤?”一直没吭声的济世,突然插话。
“是啊是啊,大和尚,菩萨都说了要慈悲为怀,你就借块地方让他们养伤吧!”见有人帮腔,宋大赶紧接话。
眼见济通依旧沉默不语,宋大狠了狠心,咬了咬牙,说道:“大和尚,实在不行的话,待他们走后,我出三十两银子,再帮你盖几间房子!”
“师兄!”济世虽然只叫了济通一声,但是,个中意味,在场的人都明白。
“好吧!既然如此,你把他们带来吧!”济通无奈的点了点头。
-------------------------------------
铁窑
“小先生……”
“好了,耀辉,撤,我肯定不会撤!你不用再劝了!”许山海打断了吕耀辉的话。
“可是……”吕耀辉还想说什么。
“你们不用担心官军的事,我明天便派人,把从官道过来的路挖断,再弄几块巨石堵上。那样大队官军想进来,不花上十天半个月,根本清不出路。”
其实,许山海是在赌。首先,他赌官军不知道铁窑被国兴军占了。其次,他赌官军不会为了铁窑的人,而误了驱逐安南人的大事。最后,他赌官军看到被挖断的路之后,不会浪费时间非要清理出路面来对付自己。
并且,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是最终官军真的排除万难,杀到了铁窑,许山海也还有一个自认为有用的挡箭牌——冯敬和!
因为,在许山海心中,已经做好了打算,如果真的铁窑被官军所围,那么,届时,他便会以“铁窑是原矿监冯敬和私人产业”的理由去糊弄那帮军汉。
不过,对于这个挡箭牌到底有没有用,许山海心中也没万全的把握,这也是他为什么没有告知吕耀辉、吴立峰的原因。
“算了,妖鬼,既然小先生不愿意撤,那就先不撤吧。反正现在官军还远着呢,到时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倚在门框边的吴立峰,拦下来还想劝许山海的吕耀辉。
事实上,吴立峰会这么说,并不是真的那么无所谓,而是,他深知许山海的脾气。他知道,许山海的脾气上来了,无论吕耀辉和自己如何劝他都没有用。
与其像吕耀辉那样喋喋不休的做无用功,不如另寻他法。
所以,吴立峰真正的想法是,既然林宗泽给他们的命令是保护好许山海以及林宗泽和王恩祖的儿子,那么,如果官军真的来了,以自己和吕耀辉以及所带的五十个人,哪怕是抬也能把许山海抬走,届时,根本由不得他愿不愿意。
吴立峰本就不是那种话多之人,现在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他就更不愿意再为撤不撤的事,跟许山海掰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