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沙雕网友援北伐 > 第709章 支援岳飞那些年(1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9章 支援岳飞那些年(15)

金兀术此时正领兵在开封,虽然他想要压迫南宋议和,不过也没完全指望赵构乖乖就范,他带着大军隔着淮河观望,随时准备南下提醒赵构,不要搞什么小动作。

结果赵构没搞小动作,直接给他整了个大的!

以至于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听到萧毅、邢具瞻的汇报后第一时间反应是对面两个人被人耍了:

“秦桧好歹是南朝的宰相,怎么让你们一说像是个奴仆一样?汉人就算是家主杀死奴仆也不会直接在自家屋子里杀吧?”

“回都元帅,此事千真万确。”萧毅虽然跑得快,不过他还是非常谨慎地安排几名亲信脱离使团南下又探听了一些消息,这些亲信非常尽责地打探了消息,甚至从民间传言中勉强还原了秦桧被诛灭的过程,可惜这个过程太过令人难以置信,但他还是把原版内容报告给金兀术。

金兀术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赵构会在朝堂上直接杀死秦桧——他也读过一些汉人的书,知道皇帝对付权臣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若是皇帝还对朝堂有把控,就会通过设立新机构、架空旧权力中枢,或者变相削权的方式削弱权臣根基,最后消弭其威胁。

若是权臣势力太大不好消除,就提拔亲信,替换权臣党羽,对原本的党羽明升暗降,剥夺实权。

倘若政治手段无法解决,那么可能会变成军事手段,比如诱使权臣进宫后设兵诛杀,又或者调动兵马直接用“清剿谋逆”的名义杀死对方,这些手段更加快速有效,但往往会对皇权产生不好的影响,一般是鱼死网破时候的手段。

事实上数年前,领三省事宗磐、宗隽在朝廷专权,外结左副元帅挞懒,将河南、陕西地割还宋朝,完颜亶(金熙宗)就是以谋反罪诛杀宗磐、宗隽,解除挞懒兵权的。

但是秦桧这种死法还是有些出乎完颜宗弼的预料的,这种在朝堂上当众杀死权臣的手段太过粗糙,如果赵构有信心在朝堂上这么做又不引发混乱,那就说明他对朝堂的把握还很牢固,完全可以使用更温和、更加杀人不见血的方法。

就算被逼的要采取事先埋伏人员的方法伏击秦桧,也没必要在朝堂上这么做,完全可以仿照汉桓帝借宦官诛梁冀的方法直接包围秦桧的府邸,把对方与其党羽隔绝开来,还能缩小影响。

但是赵构偏偏选了最不可理喻的方法,金兀术思前想后,最后认为这无疑是个假消息,至少不是事情的真相。

唯一能确信的是秦桧确实死了——否则对方不会让这种消息满天飞。

在此基础上,释放岳飞的消息也应该是真的,所以这意味着南边那个汉人皇帝终究是不安心当个臣子,又一次冲着大金呲牙。

对于这个结论,金兀术感觉不能接受。

倒不是心疼秦桧,主要是这意味着赵构肯定不打算和谈,更不可能杀死岳飞,更不可能让宋金之间的和平到来!

嗯,实话实说,虽然金兀术经常在各种作品中担任大boSS,早期也确实是个主战派,但其实当宋金之间开始议和的时候,相对于其他金人而言,金兀术其实是个主和派。

当然他这个主和派跟宋人的主和派不是一个概念——金兀术认为目前金国内部依然有许多反金的武装,金军本身又不习惯水战,短期内要想消灭南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等到南宋自乱阵脚,金军才有可能统一天下。

所以他主张稳定金国内部,顺带借着议和削弱宋军(杀岳飞),为此他说服了金国内部诸多实权派,配合自己。

结果他好不容易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对面的赵构居然掀桌子表示“我其实之前是装的,我没想议和”?

这能忍?

“赵构小儿竟敢毁约背盟,岂非自取灭亡!”

不过他没有立即出兵,而是又花了点时间探听情况,很快就有南边的探子传信说,宋军很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是宋庭这边虽然杀了秦桧,又放出来岳飞,甚至还装模作样搞了个罪己诏,但是除此之外就没啥动静了——既没有大规模征兵,也没有在民间收税。大部分行动其实更接近就地防御,而非北伐

也就是说,宋军是为了防止金军因为拒绝议和不满而进行防卫,所谓北伐只不过是口号。

毕竟粮草囤积与运输、兵力调动与部署调兵遣将:皇帝或枢密院下令调动各地驻军,如禁军、厢军、地方义勇这些事情都没做。

最重要的是,宋庭没有制定作战计划与战略部署——往日军队出征要由枢密院或皇帝亲自决策,制定总体战略。将领根据命令拟定具体战术。绘制地图、分析地形(南宋已有较成熟的军事测绘技术)。

也就是“阵图制度”。

哪怕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将领有比较高的自主权,军队开拔前也要走个流程,而不是连阵图的流程都省了。

由于协助刺探情报的这个人在朝廷中同样位高权重,所以这个情报还是可靠的。

想到这里的完颜宗弼决定不再纠结秦桧到底怎么死的,而是决定带兵南下。

让赵构知道你金人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他纠集了汴京(开封)周边的女真精锐猛安(如合扎猛安亲军)、铁浮屠及拐子马,连带郑州、颍昌(今许昌)等地区的偏师,又从伪齐旧地调来7个猛安,连带当地的汉军以及临时征调的签军,凑出十五万大军,号二十万,就这么南下渡过淮河。

在泗州与韩世忠部对峙。

由于此时正是冬天,淮河水位较低,又结了冰,所以基本无法阻挡金军的脚步。

(按说淮河应该是不怎么结冰的,不过相传苏轼乘船到了泗州曾经被淮河封冻阻挡路线,所以这里按当时可以结冰算)

韩世忠与金军接触后失利,也没有恋战,而是拉开距离退往淮南东路,引兵至盱眙,依托山川设防,一面遣使急报临安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