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陆逊在推演了一下后发现对方很可能不是吹牛——在汉军的水师随时可以掌控长江的情况下,东吴以往最大的倚仗已经消失,而且据说汉军还有许多新式武器,比如前不久濡须口的吴军回报说看到合肥那边有一种可以在天上飞的东西,魏军,啊不,汉军尝试用它往地上丢石头,虽然看着杀伤性不大,但是如果在战场上遭遇,很可能会动摇士兵们的士气。
他私下里隐晦地向孙权提及此事,却招来了不满,最后只好打住,如今至尊又召集大家商量对策,他也不好把这件事儿重新提出来,再说提出来有什么用呢?难道吴军能想办法飞上天么?吴军连铁船都造不出来!
孙权最终缓缓起身,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传令,沿江诸镇,戒严守备。”
......
不过成都并没有急着伐吴。
准确的说,在汉军重新控制大半个天下后,诸葛亮对接下来的统一战争极为慎重,并没有立刻携大胜之威南下,而是谨慎地让一部分北伐军返回益州,先与家人团聚,数年的征战让不少人都埋骨他乡,活下来的人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自然是不幸中的万幸。
至于那些家人已经迁徙到凉州和关中的汉军,也在分批轮休,目前汉军的两大任务之一就是改组投降的魏军,筛选他们当中有重大过失的不良分子,改造有轻微问题的可拯救人员,顺带普及一些最新的从军要求。
由于某些不负责任的人直接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抄给了姜维,所以目前汉军内部使用的是修订版,原本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有点超前,不过在充足的粮食供应下,汉军的纪律还是得到了保证,正常人都不想因为违规被驱逐出军队,以至于杨仪不得不紧急向诸葛亮报告,表示当前最好短期内不要再扩军了,另外也要稍微完善一下郎君们提出的“退役”的制度,免得所有士兵进了军营就要几乎呆到死。
当然同时要被完善的还有伤残士兵的保障制度,在过去,因为勇猛作战而伤残的士兵的下半辈子的保障主要看他们将官的良心——事实上由于战乱频繁,资源匮乏,伤残士兵往往被视为负担。轻伤者或许还能继续随军做些杂役,而重伤残疾者则大多被遗弃,任其自生自灭。
即便是在以仁义着称的刘备军中,伤残士兵的待遇也主要依赖于将领的个人品德。后来定都成都后,诸葛亮尝试过一定的抚恤政策,不过因为财力的限制,这种抚恤政策也只能保证伤残士兵有一口饭吃,饿不死。
不过等网友们送来的良种开始丰收后,随着粮食的富裕,诸葛亮就开始让这些伤残的士兵在地方充当基层小吏,让他们有一份工钱可以拿,还能够把地方的问题及时反馈上来。
如今大半个天下已经平定,虽然马放南山为时尚早,不过汉军已经在参考以往的经验,尝试建立起来一套更科学、长效的伤残士兵保障体系。
比如,对于因战致残的士兵,汉军不再简单发放一次性钱粮了事,而是给他们分配土地,又或者每月发放米粮,提供长期供养。
将军们还被要求给这些士兵解释,军队不是因为他们伤残而抛弃他们,反而是要让他们在伤残后也能有尊严的活下去,这样其他人来当兵的时候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这种政策在公元三世纪可谓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认知,所以将军们自己也不太懂,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本能地意识到这种以往只有将军的亲兵才能享受到类似待遇的政策很可能会大大激发士兵们作战的意志和勇气。
当然也会大大消耗钱粮,所以对于目前军中暂缓扩军甚至慢慢精兵化的政策也双手赞成。
除了发放土地和钱粮外,此外,诸葛亮还借鉴了后世的制度,尝试让轻残者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学习手艺(如木工、织布等),重残无法劳动者,则规定伤残士兵的直系亲属可减免赋税,其子女优先入官学就读,甚至可优先录用为低级官吏,以此减轻伤残士兵的家庭负担。
为了让伤残士兵的保障制度长效运行,又在各郡设立了伤残士兵互助会,让他们能相互扶持,分享生活经验,避免因伤残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都是诸葛亮在后世养病时候学来的方法,如今正在一一验证。
当然,投降的魏军这边一部分士兵也被允许离开军营回到田间谋生,考虑到军户制度比较反人性,所以汉军的另一大任务就是清理军屯,尝试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
由于这些军户往往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目前诸葛亮正在让蒋琬尝试一种新政策——让军户继续耕种原本属于军屯的土地,但是每耕作完一年就给他们分一块土地,这种做法类似于徐邈当年在凉州的做法,昔日河右地区少雨,常因无粮苦恼,徐邈就修缮盐池,开凿水渠,招募贫民租种土地,缓解无粮的问题。
军户们非常高兴这种政策——相比以前劳作一年最后分到的粮食几乎不够糊口,如今不但每年分到的粮食多,还能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等劳作几年,手上的土地攒多了,就能回到自由民的身份,给孩子说亲也不会困难。
当然如今被安排帮助蒋琬做军户工作的上官雝还是未雨绸缪地提醒自己的新上官,如今关中地区虽然清查人口和土地,收拢了大量的土地,不过按照这种政策分配个几年,关中的土地就又要都有主人了,本来现在大部分土地都在朝廷手中,若是朝廷想要用这种方法建立公田制度,就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州郡的农业环境,如今这么把田地分出去,百姓黔首们虽然几年内会感恩戴德,不过时间一长就会忘掉,将来世家大户再巧取豪夺,土地就会重新集中起来,没准就要有重演不忍言之事了。
不过蒋琬倒是摇摇头:“不要紧,这些土地的地契上有标记,可以传承,但是不可贩卖,若是主人家不种了,就要还给官府,等分给其他流民,这新政也是实验中,谁也不能说是好是坏,所以还是要慢慢尝试。不过丞相倒是说过,豪强大户摄取田地是不可避免的,若是想减缓这个速度,便需要朝廷插手,小民面对大户是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所以最后还是要看朝廷怎么做。”
“那若是数年,数十年后朝廷觉得管起来太麻烦,不管了呢?”上官雝又问。
有那么一瞬间,蒋琬突然明白为什么姜维称赞对方才学不下于自己,上官雝在曹魏依然不受重用了,他原本以为是九品中正制的缘故,但现在看来,上官雝那张破嘴也要背锅。
于是他叹口气:“若是那样,怕是有脾气暴躁的先帝使者跑来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