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常规的打法,接下来就是双方的士兵比赛韧性和组织度,看谁先撑不下去脱离掩体发动进攻,不过魏延这边挥了挥旗子,抛石机的士兵就开始给石弹表面浇上火油,点燃后才抛出去。
没想到汉军会准备火攻的魏军顿时乱成一团——刀剑和石弹可以让人瞬间致命,而沾染在身上的火油却会让人丧失理智到处乱跑,还会扰乱阵型,司马师好不容易带人制止了骚乱,然后又一批火弹就这么飞了过来。
这种数万大军之间的正面交战往往不会一瞬间分出胜负,而是会在双方漫长的见招拆招过程中通过双方士兵的表现暴露出问题,而能够抓住对方失误的将领更有机会获胜。司马懿认为目前魏军还能再坚持一下,只要让魏军推着他改良过的的武钢车靠近汉军的中军,就可以将双方拉入近战,这种情况下汉军就无法使用他们的虎蹲炮和抛石机。
不过紧接着他就看到汉军当中又冒出一队骑兵。
司马懿原本以为对方是那种拿着长枪冲锋的骑兵——这种骑兵曾经在长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他也做出了准备,那些武钢车上的长矛比正常情况下的长矛要长一些,如果对方强行冲击的话,肯定会吃亏。
但他很快注意到那些骑兵并非冲击骑兵。
相比常见的骑兵,这些骑兵的甲胄要轻便一些,他们也没有拿那种看起来有一丈多长的矛。相反,这些士兵手中拿着的是一种长棍子,只不过这种长棍子的一头有凸起。
然后这些骑兵就开始从侧面靠近车阵。
对于这种情况,司马懿也有过准备,虽然他的准备是用来对付那些跟长枪骑兵搭配的弓骑兵的,但是此时的情况差不多。
随着魏军的旗号变化,一批弓箭手登上武钢车,并利用其中的凹槽朝着汉军骑兵们射箭。不过这些汉军骑兵同样训练有素,他们在弓箭的范围外绕了个圈儿,躲开了大部分箭矢。紧接着又尝试前往魏军的侧翼。
毕竟那个方向没什么武钢车。
司马懿随即又打旗号命令骑兵出阵去拦截对方——负责带领这支魏军骑兵的是庞会,后者在辽东的时候表现不错,所以司马懿就把骑兵交给他统帅。
庞会自认为没有被调去扬州证明他自己的能力强过张虎等人,加上又没吃过败仗,一心只想打败汉军,见司马懿让自己去阻拦汉军的骑兵,立即率兵出阵。他也听说过汉军的雷管,见刚才大将军略施小计就把对方逼退,更是信心爆棚,随即就带着骑兵朝着对方猛冲。
姜维正带着他的三眼铳骑兵寻找战机,刚才两波箭雨虽然没有造成伤亡,但是也把他们逼退开,由于看到虎蹲炮都不能打破这些武钢车,姜维意识到必须要想办法找到对方防护薄弱的地方,抵近射击才能打乱对方的阵型。但没等他找到敌方的薄弱处,魏军的骑兵就出阵开始驱赶己方。
姜维眉头微皱,目光迅速扫过战场,心中顿时有了计策。魏军骑兵的数量比己方多,显然是想将一举歼灭。他随即冲着另一侧的关兴喊了一声,后者应了一声表示收到,紧接着汉军骑兵开始转向,摆出一副要脱离与魏军接触的样子。
身边的传令兵挥动旗帜,将姜维的命令传达给各小队。原本密集的队形有序分散成数个小队,以便避让魏军骑兵的正面冲击。
庞会见状,心中冷笑,他早已看到对方甲胄轻便,手中器械怪异,心中冷笑——这般装束,哪有半点骑兵的气势?反倒是大将军此前与汉军交战,发现对方给马鞍两边都加装马镫,便让军中工匠尝试,实验过后发现果然有利于借力,想来过去汉军骑兵成型快就是用了此等方法,不过现在己方也知道了这种法子,迟早能重新反超汉军。
(魏军目前只知道马镫,但是并没有真正的高桥马鞍,也不知道马蹄铁,高桥马鞍在历史上出现时间有争议,目前主流依然认为是魏晋交替时期出现)
他还以为汉军不过是畏惧他的威势,便更加自信地率军追击。庞会的马快,一马当先冲在最前,身后数百骑兵呈锥形阵列紧随其后,马蹄踏起的尘土在身后拉出长长的灰幕。
然后他看到两队汉军的骑兵突然开始减速,并冲着自己举起了手中的铁棍子。
倘若对方使用的是弓箭,庞会都会警惕一些,但是此刻他只是莫名看着对方,并认为对方是徒劳挣扎。
接着他听到对面隐约传来一个声音:
“开火!”
强烈的危机感突然蔓延庞会全身,以至于他下意识准备下令全军减速,然而这个反应已经晚了。随着姜维一声令下,三眼铳骑兵同时点燃引线,数息之后,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火光和烟雾瞬间笼罩了战场。冲在最前面的魏军骑兵纷纷中弹,战马嘶鸣,骑兵倒地,阵型瞬间大乱。
最前方的庞会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火力打得措手不及,他的坐骑中弹倒地,他自己也被甩下马背,摔得头晕眼花。他勉强爬起来,看到周围的魏军骑兵已经溃不成军,心中顿时涌起一股绝望。
那些跟随他在辽东奋战的骑兵像麦子一样倒在地上,后方的魏军骑兵看不清楚情况就这么跟前方的倒地魏军撞在一起。
尖锐的马嘶声和士兵的惨叫声混合在一起,大魏最后的精锐骑兵就这么折损在地上哀嚎,表现并不比普通的士兵强多少。
每一次“噼里啪啦”的枪响都意味着又有魏军骑兵倒下。庞会想要让身后的骑兵停下拉远距离重新整队,但是剧痛让他的力气流失,连声音都几乎发不出来。
庞会甚至看到之前的汉军骑兵停了下来。其中两队刚才发射过手中武器的骑兵靠后在往里填装什么,而其他的士兵则拿着类似的武器指着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