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劝学从事谯周从也跳出来提出折中方案——“暂以长安为行在,成都仍为陪都”,既能逐步推进迁都大业,又不至于让陛下急着前往一线。
当然随着丞相的现身,这些讨论迅速偃旗息鼓,就连最该拿主意的刘禅都静候诸葛亮的决策,不过最后诸葛亮只是传来一句话:
“无需心急,只需令天下知晓,长安光复,百姓安居即可。”
.......
朱小靓没有急着回去——或者说,外星人把他留下来专门协助诸葛安宁建立初步的医疗体系。
一群军中的医官和长安城中的郎中成了诸葛安宁在这个世界的第一批学生——后者在确认医官们有一些基础知识后就开始让他们边干边学,比如手术、缝合这些工作都被重新纠正。
因为二把刀医生和病人同样多得离谱,所以诸葛安宁的休假计划被迅速打破,除去每日配药外,剩下负责换药和叮嘱丞相休息的人就变成了朱小靓和赵统、赵广。
(现阶段丞相治疗方案主要是输液和吃药,没有太过高深的技巧,输液换吊瓶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本来打吊针是最麻烦的,不过诸葛安宁给丞相用了留置针,所以省去不少麻烦)
如果说赵统赵广作为年轻人对丞相的身体健康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话,在几天里被逼着学会了换药的朱小靓就是单纯的“我是谁,我在哪,我不是应该跟着姬教授学习怎么种地么?”了。而且蛋疼星人表示已经让姬太武以老师的名义向他父母报备过,不用担心他父母打不通电话干着急。
对此朱小靓一怒之下只能怒了一下,由于长时间不能使用手机电脑和网络,他最近有愈发暴躁的倾向,主要体现为闲得无聊的时候会爬上长安的城墙然后往下跳。
然后再爬再跳。
最早的时候巡逻的汉军还会惊慌地想要营救这位“先帝使者“,不过在发现对方跳下去摔不死也摔不伤后也就见怪不怪了,最多是私下里感慨:
“先帝使者就是本事大哈,可惜脑子不太好使。”
最后还是姜维看不下去了,跑来问朱小靓,说长安城外最近新建了一座庙,是关中三辅的难民们用来供奉在之前补种粮食的时候听姬夫子说的掌管良种的神仙的,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眼。
朱小靓想不起来之前姬太武给观众的老农们讲过什么,不过他还是决定去看看热闹,毕竟在公元三世纪,能够吸引现代人的娱乐活动并不多,看一看当地的民俗已经是难得的消遣了。
于是他就这么跟着姜维等人跑去长安以西的茂陵县,这里昔日在长安之战的时候由于是马氏的势力范围,所以受到的影响不大,倒是因为比其他世家表态早,反而受到了一些优待,很多从东边流亡过来的难民也被安置在这里。
被难民们自筹建立起来的“神农大帝庙”就在这里。
朱小靓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愣了一下,心想炎帝虽然名头足,不过这个年代应该还是以“三皇庙”(伏羲、黄帝、炎帝)为主吧,怎么会是单独的炎帝庙的,不过他很快安慰自己,这两年听说关中又是水灾又是旱灾的,大概是百姓们乞求丰收和平安吧。
结果他看到庙里的供奉神仙的庙号的时候终于还是眼前一黑。
因为上面写着“救苦救难灵佑保民普渡恩泽五谷神农袁院士”。
如果说这只是凑巧,那么里面的泥塑不是常规神仙形象而是一个穿着短打的老头的形象就完全没法解释了——朱小靓只好抓住姜维的胳膊:
“等会等会儿,这是怎么回事儿,谁跟你们讲的这个形象的?”
“姬夫子啊。”姜维一脸无辜,“之前姬夫子给他们讲种粮食的注意事项,又给他们分发种子用于补种,百姓觉得他是米神仙下凡,要给他塑像立庙,姬夫子说自己不是神仙,还说种子的培育者是——”
他回忆了一下,用不太确定的语气模仿当时姬太武的腔调:“——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工程院院士、发明协会首届会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院士。”
“那,那边那个呢?”朱小靓觉得对方念的比自己还熟练,又指着另一个明显有女性特征的泥塑问道,“你们别告诉我你们还给袁院士老婆也立像了!”
“那个是吴院士,掌管西瓜的,这个像是军中羌人要求一块立的,因为他们在凉州种的西瓜很受欢迎,可惜这西瓜运不远,目前只有凉州能吃到,来年关中不知道能不能种出来。”
“吴院士旁边那个呢?”
“李院士,掌管小麦的。”
“再旁边那个——行了,姬教授,掌管玉米和大豆的是吧?”
很显然姬太武在向关中的百姓们解释说自己不是神仙的时候顺带解释了这些种子是无数专业人士带领着团队培育出来的,可惜关中的百姓们听不太懂,最后理解成了姬夫子在神仙序列中不能排行太靠前,因为还有许多其他掌管农业的神仙,于是一股脑立了像。
事实上这里的香火还不错,庙里的香客络绎不绝,除了普通百姓,甚至还有几个小吏翘班跑来上香。由于此刻已经是十月,补种的粮食大多都已经收获,所以不少贡品台子上都放着麦穗和稻穗。
然后姜维就指着那边的人们说道:“朱郎君,这些日子在此地辛苦了,维想让郎君看一看,郎君们送来的东西不止帮我们打了胜仗,还让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嘿嘿嘿。“朱小靓闻言忍不住笑了起来,“其实还是你们自己的努力居多——”
“还请朱郎君平日忙完医馆的事情后来指导下田间作业,莫要再从城墙上跳来跳去了。”
......
事实上随着陈群带领的魏国议和团队的返回,长安地区很快就变成了第二个凉州——大量的民夫和当地的民众开始兴修水利,尝试把渭河水引到各地灌溉,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自然要在河上修建水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