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丞相此前留下的发展方向”其实就是指令北伐军打下潼关——目前魏军因为长安之败已经彻底龟缩,趁这个时候打下潼关可以有效隔绝魏军对长安的触手,安心发展。
当然前线那边姜维也曾经表示“就算打下潼关,魏军也可以从武关或者河东郡方向来骚扰长安,甚至可能因为打下武关导致弘农郡暴露在兵峰之下而导致魏国朝廷中的大臣疯狂反扑,因此要做好潼关打下后无法收手的准备,当然只要陛下希望,整个北伐军的将士们都愿意打到洛阳去”。
这种表态虽然很好,不过刘禅表示打下潼关就好了,不然前面的封赏还没落实,又让大军连续作战,终究是不好的。等朝廷封赏完毕,相父治病归来,再做战斗不迟。
在得到指令后,在长安憋得难受的魏延立刻率军前往攻打潼关——前段日子大军主要忙着在京兆尹和左冯翊清剿潜藏的魏军溃兵,顺带巩固统治,所以浪费了不少时间,如今丞相不在,魏延立刻拿出老资历要求承担此次潼关的主攻任务。
阳群和吴懿虽然在此前的长安之战中也没捞到多少军功,不过他们都知道先帝都带着五虎上将来显灵了,不太合适抢位置,如今魏延表示要打潼关作为长安之战的收尾,两个人也不想提什么反对意见,最重要的是看如今的架势,只要巩固长安,把郎君们送来的种子种好,生聚两年就可以再拉出一支大军,到时候无论是攻打洛阳又或者北上攻打并州都是功劳,倒也不差这座潼关。
于是魏延兴高采烈地带人去攻打潼关,在警告了守将“不投降就用抛石机砸你”然后被杀死了信使后,魏延立刻让人打造抛石机,对着潼关砸了三天,然后趁着这个机会偷偷挖了一条地道,直达潼关下面,最后塞进去两大箱火药,又点燃了导火索。
然后潼关的城墙就上了天。
相比上一次在长安的爆破,这次魏延已经有了经验,在爆破的第一时间就组织人冲进潼关城,趁着魏军都被炸懵的时候一举攻占此地。
顺带把那个不识好歹的守将吊死。
其实如果是其他将领在这里,可能会考虑让对方投降起个示范作用,顺带还能安抚下惊恐的魏军俘虏,不过魏延是这么对自己的亲兵魏五说的:
“那厮非但不投降,居然还敢斩杀信使,这要是不弄死他,下次岂不是谁都敢砍我们的信使?必须吊死,然后放点俘虏回去宣传下,让魏军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
———洛阳———
相比刘禅,曹叡最近的心情同样不太好。
相比前几次失利,本次长安的战败实在无法遮掩,长安地区全部丢失,包括中垒营在内的当地驻军全灭,承担着御林军职责的武卫营近乎全灭,游击营、骁骑营折损大半,唯一保持相对完整建制的只有剩下中坚营,中军五营遭受这样伤筋动骨的损失,就算司马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如何体面描述之前的战况了。
至于从各地抽调的外军同样十去七八,目前整个洛阳居然要依靠郡兵来保卫,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经过初步的统计,前后云集长安的三十万大军最后只剩下四万多人撤回了洛阳,这是比赤壁之战还要严重的损失,如果蜀军乘胜追击,怕是连洛阳也保不住了。
不过当时曹叡返回到洛阳的时候长安其实还在坚守(实际上已经沦陷,只是人力传递信息终究有延迟),所以曹叡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想着没准大将军没有自己拖后腿后大展神威击退蜀军。
不过没过几天就有探子回报说长安沦陷,大将军曹真和东亭侯刘晔生死不明。
紧接着第二天又有更新的消息,说两人都殉国了,长安有心系大魏的世家亲眼所见。
这种时候就算曹叡再怎么骗自己也没用了,就这么抑郁成疾。
这当然吓坏了朝中的臣子们——虽然陛下大败,损兵折将,野战力量近似全灭,不过再怎么说大魏还是有点底子的,只要把老中军的架子借过来,重新从外军中抽调一部分骨干,再从民间募兵,总是能重建军队的。
毕竟这时候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营虽然因为朝廷偏心不配满人员,反倒不断被裁减,不过还没有沦落到魏后期“今五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的地步,大约还有个几千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陛下首肯,所以华歆、蒋济这些没有去一线的大臣们就开始聚集起来准备去劝解陛下,顺带还找司马懿问了问前线变故的具体经过。
毕竟此前赤壁、汉中虽然败得惨,也没这么惨过,不但丢城失地,而且损兵折将,甚至连天子都病了。
司马懿也只好把实情都说出来——当然他不能说是陛下一怒之下兴兵出战,只好委屈一下曹洪,说是曹洪为了给陛下出气,带着大军出战,陛下不放心,又带着后援前往支援,结果遭遇蜀军算计,这才一败涂地。
但愿后将军在天有灵,不要计较这些死后的名声吧。
于是大魏的忠臣们就去探望陛下,顺带旁敲侧击地表示胜败乃兵家常事,昔日武皇帝虽然也有失利的时候,不过很快振作起来,这才打下来大魏的基业。
也有人表示虽然表面上蜀军赢了,但是长安一役后东吴必然警醒,就像昔日关云长北伐襄阳,结果被东吴掏了老窝,旋即覆灭,想来只要东吴知晓此次的事情,定然会迅速重拾他们昔日的做法,挑着合适的地方给蜀军来上一刀。
然后提到这事儿的董昭就被曹叡瞥了一眼,前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不过还是很快住了嘴。
然后他就听到曹叡喃喃道:“卫尉不知道蜀军那边有老革显灵的事情么?”
啊?
董昭用迷茫的眼神看向华歆,华歆用询问的眼神看向钟繇,钟繇年纪大了,没察觉到他们的求助,但还是非常自觉地接过话题:
“求陛下为臣等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