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天,黄帝拉住岐伯,满脸好奇地说:“岐伯啊,我最近对咱们身体里五脏对应的腧穴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长在后背的,你快给我唠唠呗!”黄帝那眼神,就像个渴望新玩具的小孩,紧紧盯着岐伯,生怕错过一个字。
岐伯一听,乐了,心想黄帝这问题问得有水平啊。于是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黄帝您听好啦!在后背呢,有个特别重要的大腧穴,就在咱们脖子下面那块像小锤子一样的骨头——杼骨的端头位置。这就好比是后背穴位大军的‘总司令’,坐镇关键位置。
再来说说五脏对应的腧穴哈。肺腧穴呢,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半的地方,差不多就是在‘三焦’这个位置附近。您就把肺想象成一个大的空气净化器,肺腧穴就是净化器在后背开的一个‘通风口’,专门负责和外界交换气息,调节肺的功能。
心腧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半。心可是咱们身体的‘皇帝’,管着神志和血脉呢。心腧穴就像是皇帝在后背上设立的‘秘密情报站’,要是心里头有啥不舒服,或者血脉运行不畅,这个‘情报站’就会有反应。
膈腧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半。膈就像一块大‘隔板’,把胸腔和腹腔分开。膈腧穴呢,就像是这块‘隔板’上的一个‘小机关’,调节着上下气血的流通,让它们能顺顺利利地各走各道。
肝腧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半。肝就像个大‘化工厂’,负责解毒、藏血啥的。肝腧穴就是这个‘化工厂’在后背的‘原材料入口’,要是肝的功能出问题了,比如您最近老爱发脾气,或者眼睛不舒服,摸摸肝腧穴,说不定会发现它在‘抗议’呢。
脾腧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半。脾是身体的‘后勤部长’,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输送到全身。脾腧穴就是‘后勤部长’在后背的‘指挥中心’,要是您消化不好,肚子胀,没准脾腧穴这个‘指挥中心’就有点乱套啦。
肾腧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一寸半,大概是第十四焦的位置。肾可是咱们的‘先天之本’,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提供着身体的原动力。肾腧穴就是发动机的‘散热孔’,要是肾有点虚,比如老是腰酸背痛,精神不振,肾腧穴可能就会告诉您,它需要‘保养’啦。
这些腧穴啊,都紧紧挨着脊柱,左右两边距离脊柱差不多都是三寸左右。您要是想找到它们并且验证找得对不对呢,就用手去按一按那个地方。如果按下去,身体里面有反应,比如说疼痛减轻了,或者有那种酸麻胀的感觉,那就说明您找对地方啦,这就是对应的腧穴。”
黄帝听得入迷,突然又冒出一个问题:“岐伯啊,你说这些穴位找是找到了,为啥只能用艾灸,不能用针刺呢?”
岐伯笑了笑,耐心解释道:“黄帝您想啊,后背这些地方,肉相对比较薄,而且下面就是重要的脏腑。针刺的话,要是不小心扎深了,就像一颗子弹打进了‘脏腑城堡’,容易伤到里面的‘居民’,也就是脏腑。这风险太大啦!而艾灸就不一样喽,它就像给后背来一场温暖的‘阳光浴’,通过温热的力量,慢慢地渗透进去,来调节脏腑的气血,既安全又有效。就好比给娇嫩的花朵浇水,用喷壶轻轻地洒,既能滋润花朵,又不会把花给冲坏了。所以啊,这些背腧穴用艾灸就挺好,针刺可得谨慎。”
黄帝又追问:“那艾灸的时候,怎么还分气盛就泻,气虚就补呢?这补和泻在艾灸上又是咋操作的呢?”
岐伯哈哈一笑,说道:“黄帝,这您就有所不知啦!这气就像身体里跑来跑去的‘小士兵’,要是‘小士兵’太多,挤得慌,那就是气盛,就得把多余的气给疏散疏散,这就是泻;要是‘小士兵’太少,没力气干活,那就是气虚,就得给它们补充补充能量,这就是补。
在艾灸的时候,要是想补,就不能对着艾火呼呼吹气。您就想啊,这艾火就像个小火苗,您要是使劲吹,它不就一下子烧旺了,烧过头了嘛。就像给小火苗慢慢添柴,让它稳稳地烧,自然熄灭,这样才能把能量缓缓地补进身体里。就好比给身体这座房子慢慢添砖加瓦,不能急急忙忙地一股脑儿堆上去,得一块一块稳稳地砌,这样房子才结实。
要是想泻呢,那就得快速地吹艾火,让这股热气快速地传递到艾草上,加快燃烧,就好像一阵大风刮过,把多余的东西都给吹走。等艾火灭了,身体里那些多余的气也就跟着散出去啦。这就好比大扫除,用大扫帚快速地把垃圾扫出去,让身体内部空间更清爽。
黄帝一边听一边点头,嘴里嘟囔着:“原来艾灸的补泻还有这么多门道啊!”过了一会儿,黄帝又皱着眉头问道:“岐伯啊,你说这气盛气衰,咋能知道呢?总不能随便就给人艾灸补泻吧?”
岐伯笑着回答:“黄帝,这判断气盛气衰啊,可是个技术活。首先呢,咱们可以从症状上看。比如说,一个人老是脸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番茄,脾气还特别大,动不动就发火,这可能就是气盛。再比如说,呼吸又粗又急,像拉风箱似的,也有可能是气盛的表现。而要是一个人整天没精打采的,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说话声音小得跟蚊子叫似的,动不动就觉得累,走几步路就喘得不行,那大概率就是气虚啦。
除了看症状,咱们还得摸摸脉象。您想啊,这脉象就像身体内部的‘天气预报’,能反映出很多信息。气盛的时候,脉象往往跳得又快又有力,就像一群着急赶路的小马,哒哒哒地跑个不停;而气虚的时候呢,脉象就比较微弱,跳得慢悠悠的,好像小马跑累了,没了力气。不过,这摸脉象可得多练习,才能摸出个门道来。”
黄帝听了,感慨道:“岐伯啊,中医这学问可真是深不见底,一个小小的背腧穴艾灸补泻,就有这么多讲究。那这些背腧穴除了能调理五脏,对其他方面有没有啥影响呢?”
岐伯思考了一下,说道:“黄帝,这五脏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系统那都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说,肺主皮毛,要是肺的功能不好,通过肺腧穴调理,不仅能改善呼吸方面的问题,对皮肤的状态也有帮助。像有些人皮肤老是过敏,痒痒的,或者特别干燥,艾灸肺腧穴,没准能让皮肤慢慢恢复健康。
心主血脉,心腧穴要是调理好了,对血液循环有好处。有时候人手脚冰凉,这可能就是血液循环不太好,刺激心腧穴,就像给血管里的血液来了个‘加油打气’,让它们能更顺畅地流到手脚,手脚也就暖和起来啦。
肝主筋,要是肝腧穴调理得当,对筋腱的柔韧性也有帮助。像那些经常运动的人,有时候会感觉筋腱拉伤或者僵硬,艾灸肝腧穴,能让筋腱得到更好的滋养,恢复得更快,也能预防一些筋腱方面的问题。
脾主肌肉,脾腧穴调理好了,肌肉会更有力量。您看那些身体瘦弱,肌肉松弛的人,通过艾灸脾腧穴,增强脾胃功能,让身体能更好地吸收营养,肌肉也就慢慢变得结实有力啦。
肾主骨,肾腧穴对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容易骨质疏松,腰酸背痛,艾灸肾腧穴,就像给骨骼注入了一股‘青春活力’,能让骨骼更坚固,减少疼痛。”
黄帝听得眼睛放光,兴奋地说:“岐伯,这些知识太有用啦!要是能让大家都了解这些,那对人们的健康可是大有好处啊!不过,这艾灸的时候,有没有啥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呢?”
岐伯一脸认真地说:“黄帝,这艾灸的注意事项可不少。首先呢,艾灸的环境很重要。要找一个温暖、安静、通风但又不会直接吹到风的地方。您想啊,艾灸的时候,毛孔都张开了,要是被风一吹,就像房子打开了门,风直接灌进去,邪气就容易跟着跑进来,反而对身体不好。
其次,艾灸前不能吃得过饱或者过饿。吃得过饱,艾灸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肚子不舒服;过饿的话,艾灸过程中可能会头晕眼花,没力气。
还有啊,艾灸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能离皮肤太近,不然容易烫伤。得时刻关注被灸者的感受,要是觉得烫了,就稍微拿远一点。刚开始艾灸的人,皮肤比较敏感,更得小心。
艾灸后也有讲究。不能马上洗澡,尤其是不能洗冷水澡。因为艾灸后毛孔处于开放状态,马上洗澡,寒湿之气容易入侵身体,就像刚打开城门迎接了贵宾,结果却放进了一群强盗。最好等上几个小时,等毛孔闭合了再洗澡。而且艾灸后要注意保暖,别吹风,多喝点温热的开水,让身体的气血能更好地运行,就像给身体的各个部门补充点能量,让它们能更好地处理艾灸带来的变化。
黄帝听了,连连点头,说道:“岐伯啊,你说得真是细致入微。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艾灸这些背腧穴,是不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呢?”
岐伯笑着说:“黄帝,您考虑得真周全。确实,不同年龄段的人艾灸有所差异。小孩子呢,他们的身体就像春天刚冒头的嫩苗,生机旺盛但比较娇嫩。给小孩艾灸背腧穴,艾灸的时间要短一些,艾灸的力度也要轻一些。就好比给嫩苗浇水,不能大水猛灌,得用小水慢慢滋润。因为小孩的皮肤薄,脏腑功能还在发育阶段,要是艾灸太过,反而可能损伤他们的正气。一般来说,每个穴位艾灸个3 - 5分钟就差不多了,而且艾条离皮肤的距离要稍微远一点,大概2 - 3厘米,避免烫伤。”
“年轻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活力满满。艾灸的时候,时间和力度可以相对适中。每个穴位艾灸10 - 15分钟左右,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但年轻人往往比较好动,有时候艾灸的时候容易分心,这时候就得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别乱动,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而且年轻人生活习惯可能不太规律,经常熬夜、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体内有热。如果是这种情况,艾灸的时候就得更谨慎,要先判断清楚体内的热是实热还是虚热。要是实热,艾灸的时候就得注意控制,避免火上浇油。”
“老年人呢,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气血相对不足,就像运转多年的老机器,零部件有点磨损了。艾灸对他们来说,就像给老机器加点润滑油,能帮助身体运转得更顺畅。给老年人艾灸背腧穴,时间可以适当长一点,每个穴位15 - 20分钟,力度要温和但渗透力要强。不过老年人皮肤松弛,感觉可能没那么灵敏,艾灸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温度,多询问他们的感受,防止烫伤。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艾灸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他们的病情,对于一些病情不稳定的情况,艾灸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引发其他问题。”
黄帝感慨道:“岐伯啊,你对这些细节都了如指掌,真是了不起!那要是有些人身体比较虚弱,又害怕艾灸的热度,有没有其他温和一点的方法来刺激背腧穴呢?”
岐伯思索片刻,说道:“黄帝,还真有。除了艾灸,咱们还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按摩背腧穴就像给穴位做一场舒服的‘按摩SpA’。用手指或者按摩工具,轻轻地在穴位上按揉。比如说,用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按照顺时针方向,慢慢地旋转按揉,力度要适中,以穴位感觉到微微酸胀为宜。每个穴位按揉个3 - 5分钟,每天坚持做几次,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还有就是用热敷的方法。准备一个温热的毛巾或者热水袋,放在背腧穴的位置上。这就像给穴位盖上了一床温暖的小被子,让气血能更好地流通。热敷的温度要控制好,不能太烫,以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15 - 20分钟,每天可以热敷个2 - 3次。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害怕艾灸热度,但又想调理身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