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禁服篇第四十八(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话说这天儿,雷公一脸好奇,凑到黄帝跟前,挠了挠头说:“黄帝大大,我最近对那虚实补泻的道理,可真是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您就给我好好讲讲呗,让我这榆木脑袋也开开窍。”

黄帝一听,笑着拍了拍雷公的肩膀,说道:“嘿,你问这个啊,这虚实补泻的门道可深着呢。要想弄明白,首先得打通人体的营气和输气的通道,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得先把路给修好,路通了,人才能顺畅地走过去,身体里的气血也一样,通道顺畅了,咱们才能接着讲那些高深的医理,也就是《大数》里说的道理。”

黄帝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大数》里讲啦,要是脉象表现为‘盛’,啥叫‘盛’呢?就好比一条大河,河水多得都快泛滥啦,这在身体里就意味着邪气太盛。这时候咋办呢?那就得用‘徒泻之’的法子,就像赶紧挖开几个口子,把多余的水放出去,也就是把身体里多余的邪气给排出去。比如说,要是有人上火了,牙龈肿得老高,嗓子也疼得冒烟,这就是典型的热邪太盛,咱们就可以用一些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像大黄,这大黄一下去,就好比给身体里开了个排水口,把那些热邪都给冲走咯。或者在特定的穴位上扎针,比如合谷穴,这合谷穴就像个小开关,扎针之后,能把邪气放出去,让身体恢复平衡。不过你可别小瞧这扎针,得找准穴位,就像打靶一样,要正中靶心,不然可就白费功夫啦。”

雷公听得眼睛都直了,连忙问道:“黄帝大大,那要是脉象‘虚’呢,又是啥情况呀?”

黄帝笑了笑,说:“脉象‘虚’啊,就好比大河里的水干得差不多了,土地都干裂啦,这说明身体里的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这时候就得用‘徒补之’的办法,给身体补充能量,就像给汽车加油,没油了车可跑不动,身体没了气血,人也没精神头。咱们可以用一些补气血、养脏腑的中药,像人参,这人参可是个宝贝,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能让人精神焕发。还有黄芪,它就像个勤劳的小卫士,帮助人体把气给固摄住,不让气乱跑。除了吃药,还可以通过艾灸一些穴位,像足三里,这足三里可是人体的一大保健要穴,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火炉,艾灸它能给身体注入阳气,让身体重新充满活力。艾灸的时候,热乎乎的,就像给身体来了个温暖的拥抱,把那些因为气血亏虚导致的不舒服都给化解掉。”

雷公又问:“那‘紧’的脉象呢?这又是啥意思呀?”

黄帝说:“脉象‘紧’啊,就好比用绳子把东西勒得紧紧的,把人勒得难受。这是因为寒邪入侵身体,把气血给束缚住了,气血运行不畅。这时候咋办呢?咱们得先拿针把这绳子挑松点,也就是先针刺。针刺就像给身体开个小通道,把那些堵住的气血疏通开。然后再用艾灸烤一烤,就像给身体晒晒太阳,让身体暖和暖和,把寒气都赶跑。比如说,有些人一到冬天,关节就疼得厉害,这可能就是寒邪入侵关节,导致脉象紧。咱们先在关节附近的穴位上扎针,像膝盖的犊鼻穴、内膝眼穴,把气血疏通开,然后再艾灸,用艾灸的温热把寒邪给驱散。艾灸的时候要注意温度,别把人给烫着了,不然本来是治病,结果变成添乱了,那就闹笑话啦。”

雷公挠挠头,继续问道:“黄帝大大,那‘陷下’的脉象呢?这又该咋整呀?”

黄帝一脸严肃地说:“脉象‘陷下’,就好比地面塌陷了一块,这说明脉里的血在中间凝结了,而且这血还冷冰冰的,就像冰碴子一样。这时候别的招儿都不太好使,只能用艾灸来填坑啦。为啥呢?因为艾灸的热乎劲儿就能把这血给化开,把寒气给赶走,就像太阳出来,冰雪消融一样。比如说,有些人长期脾胃虚寒,肚子老是冷冰冰的,吃点凉东西就拉肚子,这可能就是脾胃阳气下陷,脉象陷下。咱们就可以艾灸神阙穴、关元穴,这两个穴位就像两个小太阳,能给脾胃注入阳气,让脾胃暖和起来,把那些凝结的寒邪都给化开。艾灸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和温度,让身体慢慢恢复,不能急,就像炖肉一样,得小火慢炖,才能炖出好味道。”

雷公接着问:“那‘不盛不虚’呢?这又该咋办呀?”

黄帝笑着说:“‘不盛不虚’就好比河水既不泛滥也不干涸,刚刚好。这时候就按照常规的经络调理方法来就行啦,就像平常过日子,按部就班。比如说根据病人的症状,在对应的经络穴位上进行按摩、针灸或者推拿。比如说,有人最近老是感觉肩膀酸痛,但是又没有明显的寒热虚实症状,这可能就是局部的经络气血不畅。咱们就可以在肩膀周围的穴位,像肩井穴、天宗穴上进行按摩,把堵塞的气血给疏通开,让肩膀舒服起来。按摩的时候手法要轻重适中,就像弹钢琴一样,每个音符都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雷公又问:“黄帝大大,您刚刚说‘脉急则引’,这又是啥意思呀?”

黄帝解释道:“脉急,就是脉象急促,这就好比一个人着急赶路,走得匆匆忙忙的。这时候啊,就需要‘引’。‘引’就是引导的意思,就像给这个着急赶路的人指一条正确的路,让他别走错方向。在身体里呢,就是通过一些方法引导气血正常运行。比如说,有的人因为情绪激动,突然头痛、头晕,脉象急促,这时候咱们就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穴位来引导气血下行,像脚上的太冲穴,它就像一个阀门,能把上涌的气血引导下来,让气血恢复正常的流通,头痛头晕的症状也就缓解啦。而且啊,这‘引’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引导方式,比如让病人保持心情平静,别再那么激动,就像给那着急赶路的人说:‘别急别急,慢慢走,看清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雷公听得津津有味,又追问道:“黄帝大大,那‘脉大以弱’又是咋回事呢?”

黄帝摸了摸胡须,说道:“脉大以弱啊,就是脉象看起来很大,但仔细一摸,却感觉很虚弱,没有力量。这就好比一个气球,看起来吹得很大,但实际上里面的气并不足,轻轻一戳就可能瘪掉。这种情况说明身体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但其实正气已经很虚弱了。这时候呢,就需要让病人安静下来,好好休息,就像让一个累坏了的人躺下来好好睡一觉。千万不能再让他用力劳累了,不然就像本来已经快没气的气球,还非要再使劲吹,最后只能是气球爆掉,身体的正气也会被消耗殆尽。就比如说有些大病初愈的人,看起来好像精神还不错,但其实身体还很虚弱,脉象就是大而弱。这时候就得叮嘱他们多休息,饮食上也要清淡有营养,慢慢地把正气养回来。要是这时候还让他们干重活,到处奔波,那病情很可能就会反复,之前的治疗就白费功夫咯。”

雷公恍然大悟,感慨道:“黄帝大大,您讲得可太清楚啦!原来这脉象里藏着这么多的学问,我以前真是小瞧它了。不过,黄帝大大,您说这虚实补泻的道理这么复杂,我咋才能更好地记住,并且运用到实际看病当中呢?”

黄帝笑着说:“这就需要你多实践啦!你得经常去给病人看病,仔细地切脉,感受不同脉象之间的细微差别。每遇到一个病人,都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他的实际症状结合起来,慢慢琢磨。就像你学走路,一开始可能会跌跌撞撞,但走得多了,自然就会走得又稳又快。而且啊,你还得多看书,多研究前人的医案,看看他们是怎么运用虚实补泻的道理来治病救人的。遇到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我,咱们一起探讨。”

雷公坚定地点点头,说:“好的,黄帝大大,我一定会努力的!不过,黄帝大大,我还有个疑问,这虚实补泻在不同的季节,是不是也有不一样的讲究呀?”

黄帝赞许地看了雷公一眼,说道:“你这问题问得好啊!这虚实补泻在不同季节确实有不同的讲究。就拿春天来说吧,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发,就像春天里的小草,开始从土里往外冒头。这时候,我们在治疗上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对于一些虚寒的病症,可以稍微用一些补阳的方法,帮助人体阳气更好地升发。但也不能补得太过,就像给小草浇水,水太多了,小草可能就被淹死了。比如说,有些老年人在春天容易手脚冰凉,这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咱们可以在这个时候给他艾灸一下足三里、三阴交这些穴位,帮助他提升阳气。但要是艾灸的时间太长,或者用的艾灸条太粗,就可能导致阳气升发太过,引起上火等问题。”

“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就像夏天大家都喜欢到外面乘凉一样。这时候,人体内部相对就比较虚寒。所以在夏天,对于一些虚寒病症的治疗,反而更适合用艾灸等补法。因为夏天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艾灸的温热更容易渗透到身体里面去,就像夏天开着门,风更容易吹进来一样。但是呢,夏天天气热,人容易出汗,津液流失较多,所以在用药上要注意,不能用那些过于燥热、容易伤津的药物。就好比夏天本来就热得口渴,你再给他喝一碗特别烫的水,那不是火上浇油嘛。”

“秋天呢,是收敛的季节,树叶开始变黄掉落,万物都在为冬天的到来做准备。这时候,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收敛。在治疗上,对于一些实证,比如上火、便秘等,要及时地进行泻法,把多余的邪气清理出去,就像秋天要打扫落叶一样。但对于虚证,补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补得太猛,要以平和的补法为主,就像给秋天的树施肥,不能施太多,不然树可能承受不住。比如说,有些人在秋天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咳嗽等症状,这可能是肺燥阴虚,咱们可以用一些滋阴润燥的中药,像沙参、麦冬,慢慢地把肺阴补起来。”

“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就像动物们都躲进洞里冬眠一样,人体的阳气也都潜藏在身体里面。这时候,对于虚寒病症的治疗,就更要注重温补。可以用一些温热性的中药,像附子、肉桂,来补充人体的阳气。但同样要注意适量,因为冬天人体的阳气本来就潜藏在体内,如果补得太过,就像在一个密封的房间里生了一堆大火,可能会把房间烧着。比如说,有些肾阳虚的人,在冬天手脚冰凉、腰膝酸软,这时候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吃一些金匮肾气丸之类的温补肾阳的药物。”

雷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点头,说道:“黄帝大大,您这么一讲,我对虚实补泻在不同季节的讲究就清楚多啦!没想到这小小的脉象和虚实补泻,居然和季节变化还有这么紧密的联系。黄帝大大,那除了季节,不同的地域对虚实补泻是不是也有影响呀?”

黄帝笑着说道:“那是自然。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都不一样,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所差异,这些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所以虚实补泻在不同地域也得灵活运用。比如说在北方,天气寒冷,人们大多喜欢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抵御严寒,而且北方人腠理相对致密。这种环境下,北方人患寒证、实证的比较多。像风寒感冒在北方就很常见,治疗的时候呢,用药就可以稍微重一些,解表散寒的力量要强。比如麻黄汤,麻黄、桂枝这些药,能很好地驱散风寒之邪,就像给身体披上一层厚厚的‘铠甲’,把寒邪挡在外面。而且北方人体质相对壮实,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也较强,所以剂量上可以适当加大一点。”

“再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人们饮食相对清淡,喜欢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南方人腠理比较疏松,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所以南方患热证、虚证的情况较多。像很多南方人容易出现湿热下注的症状,比如下肢水肿、小便黄赤等。这时候,治疗就需要清热利湿,用药要相对轻灵。像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这几味药,就像一群轻盈的小卫士,能把身体里的湿热一点点地清除出去。而且南方人体质相对较弱,用药剂量就得稍微小一些,不然身体可能承受不住。”

“还有西部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燥热伤津的情况,像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症状就比较常见。在治疗上,就需要注重滋阴润燥。可以用一些像增液汤这样的方剂,玄参、麦冬、生地这几味药,能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一样,补充人体的津液。而东部地区,靠近大海,气候湿润,人们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表现为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等。治疗时就要着重祛湿,比如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这些药,能把身体里的湿气像扫地一样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