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华夏大地,黄帝那可是妥妥的“超级大 boss”,统领着天下万民。但就算是 boss,也有自己的小烦恼,尤其是这身体上的事儿,可不能马虎。这不,黄帝瞅着身边的子民,发现大家的身体状况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有的强壮得像头牛,有的却弱不禁风。他就琢磨着,这身体的好坏、体质的差异,到底和生病有啥关系呢?于是,他就把岐伯这位中医界的“大神”给请了过来。
黄帝满脸好奇地问岐伯:“岐伯啊,你看这人有胖有瘦,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体质有好有坏,这些外在的表现都明摆着呢,我就想知道,这和生病到底有啥关系呀?快给我讲讲呗。”
岐伯一听,乐了,心想这黄帝还挺爱琢磨,就笑着回答说:“黄帝呀,您想知道这其中的门道,其实不难。您看这人的外表,就好比是一栋房子的外观,从房子的外观咱们就能多多少少猜到里面的构造和情况。人的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通过观察外表的各种表现,咱们就能知道里面脏腑的状况,知道脏腑出了啥问题,不就知道这人为啥会生病了嘛。”
咱就先说说这脸色,这脸就像一面镜子,能把身体里的事儿照得清清楚楚。比如说,有的人脸色特别红,红得像刚喝了二斤二锅头似的,这有可能是身体里有热。就好比身体里有个小火炉,烧得太旺了,这火就往上跑,跑到脸上,脸就红通通的。有可能是肺火,肺在五行里属金,就像个小金属盒子,要是里面热气腾腾的,那脸上就容易发红。肺和大肠还互为表里,肺有火,有时候大肠也跟着捣乱,闹个便秘啥的。
还有的人脸色发黄,黄得像秋天的树叶。这就得考虑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脾胃就像家里的厨房,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加工成营养,供给身体各个地方。要是厨房工作不顺利,食物消化不好,身体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脸色就容易发黄。而且,脾还主运化水湿,要是脾的功能弱了,水湿代谢不出去,就会在身体里捣乱,让人感觉浑身没劲儿,还可能出现水肿。
再瞧瞧那些脸色苍白的人,就像见了鬼似的。这往往和心脏或者气血不足有关。心就像一个发动机,不停地给身体供血,要是发动机动力不足,血供不上来,脸就白了。血就像身体里的运输队,把营养送到各个地方,要是血不够,身体就像没了粮草的军队,没精打采的。
说完脸色,再看看人的形体。有的人那是胖得像个球,走路都喘粗气。这胖啊,也分好几种情况。有一种胖叫“虚胖”,就像气球里灌了水,看着大,其实没啥劲儿。这种胖大多和脾虚有关。刚刚说了,脾主运化,要是脾不好,吃进去的东西不能好好转化成营养,反而变成了脂肪,堆在身体里,人就胖起来了。而且,脾虚了,水湿也代谢不出去,身体就像泡在水里的海绵,沉甸甸的,人就容易觉得累,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
还有一种胖是“实胖”,这种人看着壮实,身上都是肌肉,但是脾气也大,容易上火。这可能是身体里的阳气太盛了,阳气就像一把火,火太旺了,食欲就特别好,吃得多,又不怎么运动,就越来越胖。而且这种人还容易便秘,因为阳气太盛,把肠道里的水分都烤干了,大便就干结了。
那瘦人呢?有些瘦人是怎么吃都不胖,像个“竹竿”似的。这可能是脾胃虚弱,吃进去的东西不吸收,都直接“穿肠而过”了,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自然就瘦。还有些瘦人是阴虚火旺,身体里像有一把小火苗,一直在烧,把身体里的津液都烧干了,人就变得瘦瘦干干的。这种人还容易心烦、失眠,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像烙饼似的,怎么都睡不着。
再来说说五官,这五官就像身体的五个小窗口,能透露出身体内部的不少事儿。
先瞧瞧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更是身体的健康报警器。要是眼睛老是发红,还痒痒的,那就好比窗户玻璃上糊了一层火红色的“纸”,这可能是肝有火了。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肝就像一个藏血的大仓库,里面的血要是“沸腾”起来,化成火,就顺着经络跑到眼睛上了。就像仓库着火,火苗从窗户窜出来一样。而且,要是肝血不足,眼睛就像没了润滑油的机器,干涩得难受,看东西也模模糊糊,就像窗户玻璃脏了,外面的景色都看不清。
再看看鼻子,鼻子就像家里的烟囱,负责呼吸和排出浊气。要是鼻子老是流鼻涕,清鼻涕像自来水一样止不住,这可能是身体受了寒,就像房子进了冷风,烟囱也跟着“冒寒气”。而要是流的是黄鼻涕,又浓又稠,那就是身体里有热了,热气把鼻涕都“烤”黄了。还有些人鼻子不通气,就像烟囱被堵住了,这有可能是肺气不宣,肺的“气”不能顺畅地通过鼻子进出,就像家里的烟囱被杂物堵了,烟出不去,屋里就烟雾缭绕。
嘴巴也很重要,嘴唇就像嘴巴的“大门”。如果嘴唇干裂起皮,就像大门的油漆脱落,这可能是身体里缺水,也可能是脾胃有热。脾胃负责把水谷精微运送到身体各处,要是脾胃热了,就像厨房的火太大,把水分都蒸发掉了,嘴唇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就干裂了。而且,嘴里要是有异味,就像大门里传出一股怪味儿,这大多和肠胃消化不好有关,食物在肠胃里“发酵”过度,就产生了难闻的气味。
耳朵呢,耳朵就像身体的小雷达,要是老是耳鸣,嗡嗡响个不停,这有可能是肾虚了。肾就像身体的根基,藏着人体的精气,精气要是不足了,就像地基不稳,耳朵这个小雷达就开始“闹情绪”,发出奇怪的声音。要是耳朵经常流脓,那就是有湿热在耳朵里捣乱,就像小雷达进了脏水,影响了正常工作。
说完五官,咱们再来聊聊脉象。这脉象啊,就像是身体内部的“心跳之歌”,不同的节奏和旋律,代表着身体不同的状况。岐伯摸脉象,就像一个超级音乐大师在听一首复杂的交响乐。
比如说,正常的脉象,就像春天的微风,轻轻吹过,柔和又有规律,这说明身体的气血平和,各个脏腑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要是摸到的脉象特别快,就像跑步比赛时的冲刺,那就是身体里有热了,气血在身体里跑得太快,就像一群着急赶路的人,热得它们都加快了脚步。这热可能是外感邪气带来的,也可能是身体内部自己产生的热。
要是脉象特别慢呢,就像老人慢悠悠地散步,这往往是身体里有寒,寒就像冬天的冰雪,把气血都冻住了,它们没办法正常快速地流动。还有那种脉象很弱,就像蚊子嗡嗡叫,声音特别小,这说明气血不足,身体里的“运输队”力量不够,没办法把营养和能量顺畅地运送到全身。
而且啊,不同的部位摸到的脉象,还能反映不同脏腑的情况。就像在身体这个大乐队里,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专属乐器”,它们的声音通过脉象这个“音乐”表现出来。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命门。比如说,左手寸脉要是特别有力,就像心脏这个“鼓手”敲得太用力了,可能是心火旺;右手关脉要是虚弱,就像脾胃这个“钢琴手”没力气了,那脾胃功能可能就不太好。
除了看、摸,问也是很重要的一环。黄帝就纳闷了,问岐伯:“问?这问还有什么讲究不成?”
岐伯笑着点头,耐心解释道:“黄帝啊,问可是诊断疾病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询问患者,能知晓许多从外表、脉象难以察觉的细节。就像探寻一座神秘的宝藏,每个问题都是一把独特的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真相的门。”
“首先要问患者的症状。比如疼痛,就得问清楚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发作的时间。假如有人说头痛,这头的不同部位疼痛,反映的问题可大不一样。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阳明经就像一条贯穿身体前面的道路,要是这条路上有‘障碍物’,就容易在前额这儿出问题。而两侧头痛,往往和少阳经相关,少阳经分布在身体两侧,像个护卫一样,一旦它受到影响,两侧就会疼痛。后脑勺痛呢,一般和太阳经脱不了干系,太阳经就像身体后面的一条大河,要是河水流通不畅,后脑勺就会疼痛。”
“疼痛的性质也大有学问。是刺痛,像针在扎一样,这大多是瘀血作祟,瘀血就像身体里的‘垃圾团’,堵住了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过不去,就产生了刺痛。要是胀痛,感觉像气球在脑袋里充气一样,这可能是气滞,气就像身体里的‘小气球’,如果它在某个地方堵住了,不能顺畅流通,就会产生胀痛,而且这种胀痛常常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再说说发热。得问清楚是持续发热还是间断发热,发热的时间有没有规律。有些患者午后发热明显,就像每天午后身体里准时升起一团小火苗,这叫潮热,可能是阴虚导致的。阴虚就好比身体里的水少了,没办法把火压下去,到了午后阳气开始收敛,身体里的虚火就冒了出来。还有的人发热伴有恶寒,这就像身体在打一场‘内外战争’,外面的邪气入侵,身体的正气奋起反抗,就出现了发热和怕冷同时存在的情况。”
“另外,饮食和睡眠情况也不容忽视。有人吃不下饭,胃口像被堵住了一样,这可能是脾胃功能失调。脾胃就像身体的‘粮仓管理员’,要是管理员生病了,粮食(食物)就没办法好好管理,人自然就不想吃东西。而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或者容易惊醒,这原因就复杂了。有可能是心脾两虚,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和脾就像两个好伙伴,要是它们虚弱了,一个没办法好好‘掌管’精神,一个没办法提供足够的营养,人就容易失眠。也有可能是心火亢盛,心里像有一把火在烧,烧得人烦躁不安,自然难以入眠。”
“还有二便情况。大便干结,像羊粪蛋一样,好几天才解一次,这可能是肠道有热,热把大便里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就变得干结。要是大便稀溏,像拉肚子一样,这可能是脾胃虚寒或者肠道有湿邪。小便呢,如果颜色黄赤,像浓茶一样,这大多是身体里有热,热把小便‘染’黄了。要是小便清长,量多又没有颜色,这可能是肾阳不足,肾阳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要是炉子的火不够旺,就没办法把水液好好蒸腾,小便就会又清又多。”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不禁感慨道:“岐伯啊,没想到这一问,竟有如此多的门道,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这通过问来了解病情,就像抽丝剥茧,一点点揭开疾病的真面目啊。”
岐伯微笑着回应:“黄帝所言极是。这望、闻、问、切,每一步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综合运用这四种诊断方法,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对症下药,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黄帝沉思片刻后说道:“岐伯,你这些知识实在是宝贵。我希望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了解自己的身体,预防疾病。你看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这些知识呢?”
岐伯思索一番后说:“黄帝,可挑选一些聪慧且有志于学医之人,由我亲自教导,让他们掌握这些诊断之法,再让他们去各地行医,将这些知识传播开来。同时,也可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册,流传后世,使更多人受益。”
黄帝听后,大喜过望:“此计甚妙!岐伯,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让这些关乎百姓健康的知识,如同星星之火,燃遍华夏大地。”
自此,岐伯开始精心挑选弟子,倾囊相授望、闻、问、切之术,而那些被整理成册的医学知识,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医者凭借着这些古老而智慧的诊断方法,为百姓们祛除病痛,续写着中医文化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