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邢太医磕磕绊绊、小心翼翼给太子讲男女之情。

其实他觉得,这种事真不该请教他这个太医。

不过太子的感情是有点……不正常。

常人出现的情绪,多数会压抑,机智占了上风,但太子似乎对涌现的嫉妒之类的情绪,很陌生,不知所措。

正因为陌生,会下意识顺着情绪而为。

总之,邢太医断定,太子没病,只需要加以引导。

“邢太医是说,刚成亲时,不得夫人喜欢?后面是如何讨夫人欢心的?”

为了引导,总用自身举例的邢太医……

“不知夫人为何会心悦邢太医?”

清衍继续追问。

邢太医感觉头有点秃,他的夫人,心悦他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但他知道,太子要的不是这样的答案。

“咳,不如等臣回去,问问夫人?”

清衍点点头,补充:“邢太医写份折子来吧,详细些。”

邢太医突然就想脱了官袍不干了。

他们夫妻之间的事,还要写折子禀告?没这么为难人的。

他苦着脸应下。

出了大殿,清闵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亲自送邢太医离开东宫。

“邢太医,不知殿下今日脉象如何?”

邢太医深深看他一眼:“自然是康健有力。”

清闵微微颔首。

“太子以后的平安脉都由邢太医亲自来吧。”

“邢太医是太医院老人了,应该知道规矩除了请脉,旁的不该问也不该说。”

这意思是,太子问的话,不许邢太医外传。

邢太医是疯了才往外传这些。

“是。”

他老实应下。

清闵微微颔首。

邢太医回了太医院,就先写了太子的脉象,记录在册。

然后就犯愁,折子该怎么写?派人去军营义诊的折子,还没写出来,又多了个太子点名要的折子。

唉,吃这碗皇家饭,真的不容易。

而被确认没病的太子一夜好眠,天亮后,就去上早朝。

今日早朝事情不多。

最大的事,就是近来几件案子立功官员的封赏。

清闵得了个户部郎中的差事,官职从五品,但手握实权,算是一朝得势。

祝冠峰升官了,被任命为晋州府府丞。

别看只是府丞,但皇帝没任命晋州府的府尹,现在晋州府官员缺了一大半,又没有府尹的情况下,府丞就是最大的。

只等祝冠峰做出功绩来,尽快在晋州府恢复民生,那府尹一职就是他的了。

朝臣都能看出来皇帝的用意,不少人羡慕祝冠峰前途无量。

这是终于要外放出去独当一面了。

刑部尚书和越大人对视一眼,他们相争,耐不住人家有自己的前程啊。

唉,这么得力的属下,以后不好找。

然后是云丛生,嗯,他没直接参与案子,但他现在实际上掌控龙隐卫。

别看龙隐卫身份公开了,但皇帝没召回,不知出于什么考量,还让他们跟着云丛生。

云丛生倒是没升官,但皇帝给他调任,成了水部郎中,要他去巡视天下河道。

这任命一出,朝臣们面上不显,心底各种猜测都有。

皇帝将承先皇遗志的云丛生调出京城,是不是代表,不赞同先皇想做之事?

但先皇留下的,出于孝道或者旁的,也不能杀了或者毁了,那不如眼不见为净。

远远打发出去,当成没这回事?

似乎这样也不错。

从案子结束后,一直在担心皇帝提先皇圣旨的朝臣们齐齐想。

就连岳相这个百官之首,都隐隐松口气。

看来皇帝一时半会儿,没想取出来那圣旨。

也是,哪个皇帝喜欢别人对自个的江山指手画脚的?就算是亲爹也不行。

方银老实垂着头,一副事不关己模样,这样暗中盯着女婿的蒙毅松口气。

皇帝都“退让”“不想谈”,方银要是直脾气跳出来,讨论先皇圣旨的内容,那真是找死了。

而朝臣们不知道的是,皇帝私下见过云丛生,并且拿到了先皇圣旨。

笑话,知道这东西存在,皇帝怎么能不拿到手里?

他堂堂九五之尊,当然不希望臣子手中有压着他的东西。

圣旨到手,皇帝自然知道了全部内容,他也亲自试探过云丛生,知道他私心赞同先皇的旨意,愿意为此赴汤蹈火。

皇帝没直接表态,只是告诉他,有些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明暗交错,或许才能见到曙光。

君臣二人都没说破,但达成了默契。

云丛生离开京城,是急流勇退,不仅他身上的危险小些,就连皇帝的麻烦也少了。

自此云丛生得了自主权,离京后,暗中能做的事也不少。

要知道世家的根基,没几个在京城的。

云丛生对此很满意,但他也能清楚的感受到,太子对先皇所云的十二条策,是赞同的态度,而皇帝是观望的态度。

皇帝或许将他看做一步棋子,想看看他能做到哪一步,等关键时刻,再下注。

云丛生也不失望,如今已经很好了。

起码比陈子君掏心掏肺,还被皇帝记恨要好吧。

云丛生之后,越大人也得了夸奖。

主要是今年天冷,京兆府和国子监联手赈灾一事,干的还算漂亮。

其实一开始,国子监生回京,不是所有人都把差事办好了。

就有那被娇宠的少爷,在外头天寒地冻,事没干,先病倒的,被迫先折返回京。

还有学子高高在上,一味下令,不与当地百姓论理,中间起了纠纷的。

要不是有跟着的官员从中调节,都容易打起来。

后来是秦彦的赈灾法子,传回京兆府,越大人觉得不错,派人告知各方。

国子监的学生们也不傻,只是没有实干经验,不了解百姓,才一时束手无策。

现在有了模板,他们再照着学,很快赈灾之事就上了正轨。

当然,也有少数不怎么服气秦彦的,认为他抠抠搜搜,并没有改善灾民处境。

所以对方自个掏钱,补了些款项,让受灾的百姓人人有新衣穿,有木炭用。

对这样的“率真”之人,京兆府的官员当然不阻拦,还时不时夸两句,反正不用他们出钱,还能安顿好灾民,何乐而不为?